东汉末年的枭雄曹操(从汉相到)
建安十三年(208年)发生了几件事,曹操终于从“汉相”变成了“汉贼”。
1、罢黜司徒赵温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记载说建安十三年,
春,正月,司徒赵温辟曹操子丕。操表“温辟臣子弟,选举故不以实”,策免之。
赵温(137~208年)是司空赵谦之弟,举孝廉出身,初为京兆郡丞。曾随从汉献帝西迁长安,拜侍中,封江南亭侯。初平四年(193年),赵温被拜为司空,迁司徒、录尚书事,随汉献帝迁都许昌,位居三公之位15年。曹操就因为司徒赵温征辟曹操的儿子曹丕就将其罢免,这不仅是小题大做,更是告诫各级官员曹丕不是“人臣”而是“人主”,岂能被他人征辟?赵温被罢黜司徒之位后,死于家中。
此时曹操虽然是东汉朝廷实际控制人,但曹操正式身份是司空,与司徒赵温同属于“三公”之列。司空曹操竟然因为司徒赵温征辟自己的儿子曹丕就将其罢黜,这其实是曹操霸气侧漏,借故剪除异己。
2、自立为丞相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记载说,
夏,六月,罢三公官,复置丞相、御史大夫。癸巳。以曹操为丞相。操以冀州别驾从事崔琰为丞相西曹掾,司空东曹掾陈留毛玠为丞相东曹掾,元城令河内司马朗为主簿,弟懿为文学掾,冀州主簿卢毓为法曹议令史。毓,植之子也。
曹操借故废黜司徒赵温的真实目的,此时昭然若揭。曹操打破了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开创的“三公制度”,恢复秦朝、西汉的丞相制度。要知道此前曹操必须“录尚书事”才能有效控制朝政,此后丞相身份足以控制一切军政大权。曹操此举颠覆了东汉近两百年政治格局,即使是董卓都没有如此“过激”。
毛玠、司马朗、司马懿、卢毓成了曹操丞相府主要幕僚,其中司马朗、司马懿属于河内士族,卢毓更是“范阳卢氏”代表人物,其父卢植是东汉大儒。曹操与世家大族的“合作”,也显示其不得不与现实妥协。
3、诛杀孔融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记载说,
壬子,太中大夫孔融弃市。融恃其才望,数戏侮曹操,发辞偏宕,多致乖忤。操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内甚嫌之。融又上书言:“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操疑融所论建渐广,益惮之。融与郗虑有隙,虑承操风旨,构成其罪,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奏:“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操遂收融,并其妻子皆杀之。
孔融属于世家大族代表,也是“忠于汉室”的代表,反对曹操欺凌汉室,这就导致曹操对孔融动了杀机。孔融还是孔子后裔,历代都对孔子后裔网开一面,曹操却不顾众人意见将其诛杀,这种“非常手段”虽然能够震慑反对自己的群臣,却走上了公开与“汉臣”为敌的道路,曹操逐渐从“汉相”转向了“汉贼”。
4、逼走张松
这一年曹操夺去了荆州北部4郡,却因为赤壁之战丢失了南郡,但依旧控制着南阳郡、江夏郡以及从南阳郡、南郡析出的襄阳郡。曹操夺取荆州北部地区并击败刘备,本来可以顺手控制益州,却因为自己“被胜利冲昏头脑”而坐失良机。
益州牧刘璋闻曹操克荆州,遣别驾张松致敬于操。松为人短小放荡,然识达精果。操时已定荆州,走刘备,不复存录松。主簿杨修白操辟松,操不纳;松以此怨,归,劝刘璋绝操,与刘备相结,璋从之。
张松是刘璋的心腹谋臣,曹操没有礼贤下士的心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也被一时的胜利抛到脑后,也就逼走张松,张松转而支持刘备,这就有了刘备在张松鼓动下进军西川,形成天下三分局面。
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习凿齿也说,
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于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
曹操“骄傲”的代价是形成了天下三分的局面,自己三十年的辛苦不能完成天下一统,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如果曹操倾心接纳张松,从而顺利控制益州,则孙权、刘备就被封闭在江东;六郡与荆南四郡之内,失去了益州十二郡国,孙权、刘备的势力也就局限在关羽毁败后孙权的势力范围内,如何能够对抗曹操大军?
5、孙刘联盟
曹操趁着刘表病逝南下荆州,“刘琮束手”,刘备战败顺江东下与孙权商讨合作抗曹。张昭评价曹操“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这说明张昭还是肯定曹操的“正统地位”。但周瑜、孙权的则直接否定曹操的“汉相”地位。周瑜说。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周瑜不仅把否定曹操的“汉相”身份,认为曹操是“汉贼”,还把孙权抗击曹操宣扬成“为汉家除残去秽”,似乎孙权才是“忠于汉室”,击败曹操就是帮汉家清理门户。
孙权更是“以最大的恶意推测”曹操,认为曹操就是袁术那样试图“废汉自立”的逆臣。
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既然孙权为自己抗击曹操找到了“道德制高点”反对曹操“废汉自立”,既然孙权认为周瑜、鲁肃就是自己抗击曹操的“执行人”,赤壁之战的抵抗方案也就正是出笼。孙权听取鲁肃的建议接受孙刘联盟,曹操开始遭遇新的对手,他们不是吕布、袁术、袁绍那样“割据称雄”,而是自称反对曹操“废汉自立”。
赤壁之战那一年,曹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昏招”,而且与忠于汉室的孔融等人彻底决裂,终于从“汉相”转向了“汉贼”。值得注意的是从这一年开始,荀彧、荀攸叔侄不再为曹操建一策。当年官渡之战时,荀彧在许都坐镇稳定后方,荀攸跟着曹操前往官渡献计献策,对曹操赢得官渡之战居功至伟。这次赤壁之战荀彧、荀攸叔侄“集体沉默”,曹操只能带着程昱、贾诩等人迁往荆州,甚至程昱、贾诩都没有向曹操提出积极进攻的计策,可以说赤壁之战是曹操第一次以丞相身份在谋士集体“失声”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战争,背后是“汉相”与“汉贼”的角色选定冲突,焉能不败?
曹操用“忠于汉室”的文官集团赢得了赤壁之战前的多次战争,这一年却因为与“忠于汉室”的文官集团发生冲突,也就导致赤壁之败。此后曹操痛定思痛,“唯才是举”选拔一批忠于自己而不是忠于汉室的人才,直接走上了一条“篡汉”的道路。这些“忠于个人”而不是“忠于朝廷”的能臣,他们并没有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曹操很快为自己重视才华不重视政治道德付出了代价,“高平陵之变”是朝中重臣基本都没有站在朝廷一边就是恶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