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过度怎么解决(隔代溺爱是害不是爱)

文 | 欢乐成长录在网上看到一张图片:一位奶奶带着孙子参加宴席,当上菜开席时,奶奶眼疾手快的夹了些肉放进了孙子的小碗里,孙子二话不说的大吃起来,这时候猪蹄端了上来,孙子立马不顾其他同席的人啃起来,在一旁的大爷看孩子这样吃肉,都傻了眼,没一会儿,桌上整盘猪蹄都被孙子吃完了,然后满眼可怜地对奶奶说,还要吃肉随后奶奶就很为难地看了看邻桌上的猪蹄,还没张口,大家主动把那一盘猪蹄给了她,奶奶连忙道谢,这时候孙子吃的更欢了......,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溺爱过度怎么解决?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溺爱过度怎么解决(隔代溺爱是害不是爱)

溺爱过度怎么解决

文 | 欢乐成长录

在网上看到一张图片:一位奶奶带着孙子参加宴席,当上菜开席时,奶奶眼疾手快的夹了些肉放进了孙子的小碗里,孙子二话不说的大吃起来,这时候猪蹄端了上来,孙子立马不顾其他同席的人啃起来,在一旁的大爷看孩子这样吃肉,都傻了眼,没一会儿,桌上整盘猪蹄都被孙子吃完了,然后满眼可怜地对奶奶说,还要吃肉。随后奶奶就很为难地看了看邻桌上的猪蹄,还没张口,大家主动把那一盘猪蹄给了她,奶奶连忙道谢,这时候孙子吃的更欢了......

根据老龄中心的调查,我国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的老年人比例高达66.47%,2岁半以前的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照顾的占总数的60%——70%,其中30%的儿童甚至是被放在祖父母家里抚养照顾。3岁以后,大部分儿童上幼儿园,祖父母直接抚养的比例会有所下降。在2016年全面二胎放开后,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的老年人比例只增不减,而且这一趋势将会逐渐加大。从这一调查看,老人退休后帮助照顾孙子女仿佛成了中国老人绝大多数的宿命。

老人在帮子女照顾孩子的时候,的确减轻了子女的负担,让子女能够腾出精力去打拼事业,谋求更好的发展,可是由此也带来了孩子的一些教育问题,最为严重的就是祖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远远超过了孩子父母所能忍受的程度,严重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可以说,这种溺爱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在所有的文化当中,祖辈都是溺爱孩子的。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在中国。这没有问题。来自于祖辈的适当的溺爱,对孩子而言是美好的体验。——南希.麦克威廉姆斯

隔代溺爱的原因剖析

很多父母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自己的父母当年对自己的教育也是非常严格的,为什么一旦做了爷爷奶奶后就仿佛变了一个人,从前坚守的原则而今会轻易动摇,从前的严厉苛责会被毫无底线的柔情取代,结合所处的时代和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时代特色

在以前的家庭中,孩子多,一般是孩子要竞争长辈的爱,但现在,这种情况颠倒了过来,就算是全面放开二胎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低的状态也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最新一代的孩子生活在“4 2 1”的家庭中,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好吃好喝的全都供着,借用一位奶奶说过的一句大实话:“我就这么一个孙子,我不爱他,我爱谁啊?”

当然这种心理也可以用生命的抛物线加以解释。

人一生的智力和心理水平的轨迹,就像向下开口的抛物线,出生的时候在抛物线的最低端,通过学习和家人的陪伴, 经历了一个个不断成长的过程,沿着抛物线上升,在人壮年时达到顶峰。随着人过壮年,智力和心理水平逐渐跌落甚至童稚化,从而开始走下坡路,此时就处于抛物线的右侧部分。而“421”家庭中出现隔代亲现象的时候,正是孩子的父母处于人生抛物线的顶峰,新生的孩子处于抛物线的上升部分,此时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其智力和心理水平,却更接近了处于下降期的祖辈们。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爷爷奶奶更溺爱孩子,隔辈亲的原因。

在孙子稀缺的状态下,4位祖辈甚至为了让孩子更喜欢自己多一些,会出现相互竞争地对孩子做出各种讨好的行为,生怕自己付出不够被对方碾压。“这是一种”争宠“”,袁荣亲说,“并且,争宠地目的是让孩子高兴,而不是让孩子成长。”

二、带孙子女成为满足老人高级需要的重要渠道

在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中,将人类的价值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沿生物普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求,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成为高级需要。马斯洛把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

带娃的老人一般是退休或者离开自己原有的生活群体来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大家有无思考过,这对老人而言意味着什么?跟着子女来到陌生环境带娃不仅仅只是帮子女带娃这么简单,这意味着被这个现实的、功利的、喧嚣的社会边缘化,被冷落或遗忘,这一点对老人来说是非常致命的!对于很多没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立场自己的空间自己的世界的人而言,这种退休或放弃原有生活轨迹就意味着他的高级需求失去了实现的舞台。

在带孙辈却重新给了老人得以实现高级需求的机会,首先,小孩由老人带着或抚养意味着,老人可以几乎每天24小时和小孩呆在一起,老人的全部心事给予了孩子,让老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得到了完全的满足;其次,在小孩面前,老人可以永远扮演强者、智者、保护者的角色,小孩子对老人的“能干”“聪明”等敬佩不已,老人心中”我是重要人物“的需求也得到充分的满足,感受到了尊重;最后,老人时刻可以体验到”我是中心“的美好状态。通过带小孩子,老人的高级需求得到了完全的满足,为了巩固这一地位,老人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对孩子呵护有加百般宠爱,甚至不惜与子女对抗来达到溺爱的目的。

三、心理因素分析

武志红老师在《为何家会伤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隔代溺爱的原因不在于孩子,也较少在于年轻父母,更多的动因在于老人的内在心理需求。

1、责任感的缺位

荣伟玲认为,责任感的缺位是导致隔代溺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子不教,父之过”,这说明了就算父母想要宠爱孩子,也要懂得收敛,否则要为惯坏孩子的后果买单,但作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就明显少了这层顾虑,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照顾好孩子的起居和安全便可。

2、补偿心理

老人在带自己子女时,因为第一次为人父母,由于自身经验和认知的缺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做出一些无意伤害孩子的行为举措或过于苛责的事情,出于对孩子的内疚心,所以在带孙子的时候,为了补偿内心的愧疚而处处溺爱,毕竟孙子是子女生命的延续。

3、“内在的小孩”的投射

都说老儿老儿,人老了,自己也会变成小孩。主要原因在于生活中他们做主的地方越来越少,结果他们就会容易变得和孩子一样的固执和任性,总需要儿女们的安抚和说服,但同时,习惯了一辈子对子女付出的老人会感觉自爱有过,无法坦然面对自己“内在的小孩”的需要,于是就将这种情感投射到真正的小孩子——孙辈身上,从而进行无限度的溺爱,一切以孩子的需求和快乐为标准。

4、对死亡的恐惧

在隔代抚养中,老人特别害怕孙辈的安全问题。曾经看到过一个报道,奶奶带孩子出去玩,因为一时疏忽孩子溺水身亡,结果奶奶也跟着孙子跳河自杀。奶奶这样做的原因除了难以承受孙子离开的事实外,更重要的是害怕面对孩子,无法承担这份责任。原因如下:

孩子毕竟不是自己的,一旦照顾中出现安全问题,他们会觉得对不住儿女;

做老人的,开始越来越多的面对死亡问题,很多老人无法面对自己心中的死亡恐惧,于是将这份恐惧投射道孙辈身上,所以在照顾过程中才会是事事代劳,任劳任怨。

如何让隔壁溺爱不是孩子的阻碍

当然避免隔辈溺爱最好的方式就是解放祖辈,父母亲自带娃,但根据我国现有的调研数据统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人,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而实际人数远远高于所发布的数据。二胎时代的到来,这项数据将会大幅增加。

就目前来看,隔辈带娃人数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将有增无减,所以完全靠父母亲自带娃的建议无任何实际意义。但尽管如此,家庭也可以通过做一些努力减少隔辈溺爱带给孩子的伤害,将溺爱控制在适度的范围,成为孩子美好的体验而非成长的阻碍。

一、树立正确育儿观,与祖辈达成共识

既然隔辈教育已经成了无法逃避的现实,唯有勇敢正确的面对。首先这是一场第三代的教育,显而易见需要祖辈和父辈两代人共同的努力,父辈树立正确育儿观,与祖辈达成共识,是解决隔辈溺爱教育问题的第一步。

父辈应该让祖辈明白,迁就孩子,讨好孩子的行为,并不是真的爱孩子,而更为科学的育儿经验,需要父母们自行消化之后耐心的传授给老人,和老人一起探讨育儿的方式,这也是孩子对父母知识反哺的一部分。任何老人从心底都是真爱着孙辈的,对孩子的任何行为背后的动机都是好的,只是由于经验或知识的欠缺导致了不好的行为而已,通过与老人的沟通,老人一般都会乐意接受。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对宠物的爱有一致性,它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经过意志抉择,并且对心灵的成长毫无帮助,所以不能算是真爱!虽然溺爱也能帮助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但要养育健康而心智成熟的子女,还需要更多的东西。派克描述说,这些“更多的东西”就是:爱不光是给予,它是合理的给和合理的不给;是合理的赞美和合理的批评;它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慰。所谓合理,是一种判断,不能只凭直觉,必须经过思考和有时不怎么愉快的取舍决定。

二、做孩子教育的主导者而非旁观者

祖辈与父辈相比有更多的育儿实践经验和耐心,加上对孩子的疼爱更容易与孩子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虽然老人对孩子悉心的照顾,解决了年轻父母们的后顾之忧,但是父母不能因为老人对孩子在饮食起居、身体素质和安全交通上的尽心照料就把孩子全权委托给老人而做一个旁观者。

亲子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是家庭中的父母对于孩子进行综合方面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性格和学习能力养成的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早期性,亲子教育帮助孩子在早期就可以通过学习来熏陶自己的情感和性格,可以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在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隔代教育不能也不可以替代亲子教育的,隔代教育永远只是亲子教育的补充。

发展心理学认为,早期儿童与父母的相互作用对其个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父母本身的教育水平、个性特征、成就动机、性别的价值标准等都会影响中后代,任何富裕的物质条件都替代不了良好的亲子交流。

三、祖父辈沟通需技巧,将教育形成合力

有共识必有沟通,虽然孩子的教育主导者是父母,但在有老人帮忙照顾孩子的家庭里,如果不注重沟通技巧,不仅会伤害老人无怨无悔的真心付出,也会造成家庭不和。毕竟和谐的家庭关系才是良好家教的保障,也是良好家教的宝贵资源,为了营造出温暖有爱的家庭氛围,在沟通中要注意以下3点:

1、行为应当发自于对孩子的关爱,而非发自于对自我角色的阐释。

在育儿过程中,无论是那个层级的长辈,无论亲疏都不应当单纯从阐述自身角色的角度去实施关爱,而应当让行为着落在孩子这一第一需求上。其实,这就是另一个角度上的:“发乎情,止乎礼”。

在隔辈带娃中最常见的冲突就是给新生儿用纸尿裤还是尿布的问题。妈妈一般都偏好于纸尿裤,认为:”这是我的孩子,应该我说了算!“而祖辈会有这样的声音:“当年我带你就是用的尿布,你刚当妈懂个啥。”你会发现在这两种声音中,阐述的事实与实际需求的孩子没有任何的关系, 其逻辑仅在于展现自己的身份,这往往成为带娃过程中矛盾的导火索。

2、用陈述语式描述事实,不用扭曲类语式揣测

在教育问题沟通中,尽可能用陈述句来客观陈述事实,避免扭曲类语式沟通。

《重塑心灵》书中介绍:大脑为把储存在深层结构的数据简化才能有效表达,简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扭曲的过程。扭曲类语式通常包括三种:1、猜臆式:说话者以为知道一个人的内心看法或感受,而其实只是主观地猜臆,猜臆式很容易辨认,因为说话者地内容明显地只有另一个人才能决定;2、因果式涉及”责任“上的问题。说话者认为一件事情的出现导致另外一件事情的产生,其实二者之间可能绝无关系,或者第二件事情根本不会发生。3、相等式,句子中有两个意思,说话者认为它们事项等的,往往其中一个是可见的行为,而另一个是不可见的感觉或意义。

比如孩子奶奶看见妈妈给孩子裹得严严实实,上来就劈头盖脸的说:”你想把孩子捂死啊?“这种就是扭曲类语式的应用。这种话语巧妙地在情感上陷人于不仁不义,而说话者的潜台词往往都是:我才是真心真意具有能力对孩子好的人。如果奶奶能够对孩子妈妈说:你给孩子穿多了点。这样的语式相信妈妈会更容易接受。

3、行为和观点可以否定,动机和情感不可以否定

老人和子女有代沟,观点相左必不可免。养育子女的复杂过程中,两难的抉择后总有取舍——一方辈另一方否定,谁都有败下阵来的时候。当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可以否定对方的行为和观点,但绝不可以否定动机和情感。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新妈妈由于经验不足,婆婆跟儿子抱怨:”你这媳妇,这点小事都想不到,对孩子真是不上心。“其实,天底下哪有不爱子女的父母,这种”没想到“更可能是因为经验缺失导致,而非主观上的“不上心”。

NLP的前提假设之一:动机和情绪总不会有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

四、积极支持老人社交,给他们更多高级需求实现的舞台

在谈到老人带娃,暮年换环境,老人有什么需求时?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彭希哲说:老人离开熟悉的乡土环境和亲友关系,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社会环境中生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市社会融入困难,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缺失,家庭代际关系矛盾等。

从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分析,老人对孩子溺爱的重要原因在于孩子成为老人实现高级需求的工具。作为子女应当尽可能多承担照料自己子女和家务的责任,让老人从繁琐的家务事和带娃中解脱出来,同时,要为老人融入当地社会创造必要条件,比如鼓励老人与社区中的其他老人交往,参加社区公共活动、培养新的兴趣爱好等。如果两位老人因带孙辈而分居,则应尽可能缩短分居的时间,通过视频、电话等方式保持老人间的联系。

当然作为子女能为父母做的远不止这些,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为父母安排更多的社会交往,与外界产生更多的联系,毕竟只有被需要的存在,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存在,也才能够从中获得更高需求的满足!




更多育儿知识请您关注@欢乐成长录,育儿路上与您一起成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