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转换声音的工具(繁简体一般都很像)

文字转换声音的工具(繁简体一般都很像)(1)

中国汉字演变史就是一部人民用字习惯进化史。大家现在日常使用的是简体字,但可不要以为繁体字简化的进程是从建国之后才开始的,其实简体字的历史与汉字的历史相距并不遥远。汉字的形体是在汉朝完成定型的,但其后历朝历代的文人仍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汉代的史游,晋朝的王羲之,唐代的欧阳询,宋代的苏轼,元代的赵孟頫,清代的郑板桥等等,都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改造”过汉字,创造出了简体文字。所以说,简体字并非是一个时代的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个人物的凭空捏造,它的历史循序渐进、源远流长,它的创造者是生活于语言基层的普普通通的民众。

文字转换声音的工具(繁简体一般都很像)(2)

但是,我们知道繁体字简化都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比如“貝”简化为“贝”,“標”简化为“标”,“錶”简化为“表”,或省略笔画,或去掉某一部分,或去除偏旁,被简化后的文字都是有迹可循的。这也是为什么从未学习过繁体字的我们,见到之后总能神奇地认出来。

即便是大改,比如“塵”简化为“尘”,那也是有具体含义的,小的土灰即为尘。然而小解却在其中发现了一个奇葩:“听”,它的繁体字写为“聽”,二者之间没有任何肢体上的联系,而且简化后的“听”竟然弃用耳字旁而改用口字旁,这是为何?

文字转换声音的工具(繁简体一般都很像)(3)

若想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系统地学习一下繁体字简化的方法,共有四大类。其一,古字代替。在甲骨文或篆书中,有很多写法简单却比繁体更古老的文字,或者有多种写法并存的文字,那么就采用其中书写较为简便的一种;其二,俗体字扶正。俗体字是指那些已经在生活中被长期应用的,但却不符合规范的文字,由于其受众太广、影响太深,所以就被当作正式文字;其三,异体字变形。整个汉字的构造一样,但某些偏旁或部位的位置换一下,就成了异体字,比如“峯”改为“峰”;其四,新字形创新。在印刷术不发达的古代,印刷失误常有发生,有时候就将印刷出来的“奇文怪字”当成了正统。

文字转换声音的工具(繁简体一般都很像)(4)

《说文解字》里是这样阐述“聽”的:它由“耳、壬、直、心”四部分会意而成,其余三字容易理解,“壬”是指人直立的样子,那么四字连起来就是正直慎立,打起精神用心把声音收进耳朵里。由此可见,古人对倾听他人话语这件事尤为重视,它的右半部又与“德”字相同,这体现了古代以礼为尊的道德规范。

《说文解字》里又是这样解释“听”的:从口斤声,意为“笑貌”,即笑着的样子。和现今一句网络流行语相似,说“你笑得就像一个三百斤的胖子”,倾听他人,以笑回应,很明显这也是礼仪的体现。

文字转换声音的工具(繁简体一般都很像)(5)

实际上,自从元代开始,这两种写法就一直并存使用,它们是根据不同方向的思考得到的对倾听的不同理解,由此可下结论,“聽”的简化方法属于上述的第二种,即俗体字扶正。元代的某一个人创造出了“听”,其后被广泛流传使用,自此江湖上一直存在两种武功,只不过在最近的武林大会上,“聽”被废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