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素材随笔(河边连载第一章)

民国素材随笔(河边连载第一章)(1)

第一章

少儿时代· 拾柴禾

民国素材随笔(河边连载第一章)(2)

拾柴禾是生活的必须。拾来的柴禾,主要用途是做饭烧水。第二个用途就是待客。大冬天,亲戚朋友来了,冻得浑身筛糠,鼻涕大长,烤一拢火,比啥都强。俗话说得好,夏天水亲,冬天火亲。

拾柴禾是一年四季的事儿。

每年正月十六儿早起不吃饭,大人小孩都先去谷地,拾来谷茬放在敬神的香炉边儿。“正月十六儿拾谷茬,金银财宝往家爬。”实在是农耕社会对于谷物的膜拜。

民国素材随笔(河边连载第一章)(3)

春天的柴禾最难拾。因为年前的大长冬天场光地净,余下可拾的柴禾很少了。但是,可以拾耙哄(读weng)。农谚说:“八九七十二,黄牛遍地去”。大地回暖开始解冻,留作种春谷、春黍、春玉米和各类瓜蔬的地便开始耕作了。一听说队里饲养员套牲口去梨地耙地,我们几个同龄的就跟着去,去拾耙哄(读weng)。“耙哄”是很少量的但能成堆儿的草根、草茎、草叶或庄稼的根、茎、叶。闪耙哄是个技巧活儿。几个牲口拉着耙正走,把式站在耙扇上,左脚用力踩住耙扇前沿儿,后边耙扇自然被掀起,再用右脚快速有力地磕悬空的耙扇,挂在耙齿上的草根、草茎、草叶或庄稼的根、茎、叶便会随之脱落成一小堆一小堆的。这时我们就一窝蜂地跑去抢那一小堆一小堆由根、茎和叶堆成的“耙哄”。一晌会拾半箩头。若多了,就捎信让家里大人来背。虽然这些耙哄晒干烧起来光忽闪不顶火儿,但拾一回的耙哄还是能烧熟两顿饭的。

进入夏季比如麦季以后,柴禾就好拾了。哪一块地的麦茬比较高,我们就围过去,用大铲(小铲头上按个长把儿,把儿的手握处再加一木推手)贴住地面把麦茬铲掉,背回家晒干烧火。随便铲一晌儿都背不动,都得让家人来背。麦茬晒干烧火很响,每节麦杆烧着后都要发出清脆的“啪啪”声,如果火旺,麦杆发出的响声就会象过年放火鞭那样的清亮耐听。

到了秋天,可拾的柴禾就多了。豆茬、芝麻茬晒干最好,燃起的火焰高,干净,没有篮烟儿。半截的玉米杆、高粱杆或芝麻杆、花柴次之,最不好的数谷圪瘩、高粱叶、玉米叶、豆叶,添到锅底里,光忽闪没力儿,不催锅,还飘着黑灰、白灰。蒸馍、下面条都不敢掀锅,招呼不好弄得满锅黑星白星的。庄稼的根、茎、叶拾完了,便去沙河里刨茅根儿。刚刨的茅根儿洗干净白生生的,还可以吃,有清甜味。一次,我和我二妹妹书梅还有几个同龄在沙河里刨草根儿哩,突然一个叫付占的捂住头大声哭叫,我一看书梅的小抓钩齿儿扎进了付占的头。我赶紧去拨小抓钩,好在付占的棉帽挡了一下,只是伤了头皮。

冬天,我们便到村南刺槐林里拾柴禾。背个箩头,去拾槐戈棒和干透掉在地上的小树枝,也有干草的茎。一般用小筢(音pao)搂。小筢多是竹齿儿,也有铁齿儿的。铁齿儿的更抓地,一些很坚韧的草根都会搂掉。楼一晌儿会搂一大箩头。有一次我非常倒霉。晌午了,起了大风。我将搂的树枝槐戈棒装了一箩头,用绳子刹好,很有成就感地沿着隔水小堤儿往家走。忽然一阵大风刮来,给我刮得随风跑了几步,我没被刮倒,没被刮到水里,但搂的柴禾一下被吹到水里好远。这水已结了薄冰,不敢下去,只眼吧吧地望着这捆柴禾随风向西飘去,然后四散。回到家里,母亲看见我背了个空箩头,想急,但经我一说,我母亲又慢慢地安慰起我来,并且赶紧从锅里拿出个热红薯。

当然,当我长得有力气撑船后就方便多了。那时,村南大沙河的水边儿常有几只船在那停靠。有铁皮的,有木的。长篙就在船上,夜里也没有人拿回家。一到周末,我就单独一人或邀几个同龄开船到沙河那边的刺槐林里拾柴禾。因为有船就不怕拾得多背不动。到了那里,凡能做为烧柴的都敢弄,特别是一些老的树圪瘩,几个人合力弄下抬到船上。有时打点老晌还可砍许多的干蒿和干鬼棘棘棵,满满当当弄一船。船靠岸,再一次次地搬递到家。这一船晒干能烧半月二十天。

民国素材随笔(河边连载第一章)(4)

有一年冬天住姥爷家,姥爷常带我和二舅去黄河滩里拾柴禾。姥爷推一辆木轮(独轮)车,上边放些镰刀、绳和姥姥烙的黑面饼。二舅比我大三岁,在木轮车前绑一根绳,象征性地拉着。那时姥爷四十多岁正值壮年,个子挺高,很有力气。木轮车不告油时吱吱哇哇响,推起来很沉。但姥爷似乎专门和它作对,它越叫唤,姥爷推得越猛,这时二舅拉的绳便跶啦下来,有时还得离开木轮车头,不然木轮车头就抵住屁股了。我呢,只是在木轮车后边跟着。走七、八里就到黄河滩里。姥爷把车放下,便去割零星的很细的高粱杆儿以及长得比人还高的水红、红荆。除去这两种还有零星的莆草、芦草、荻苇、臭篙、野蒺藜、驴尾(音yi)巴蒿、苍棵、灰灰菜。

我和二舅则去拾被人踩碎的豆杆、去拔埋在地面以下的豆夵儿。晌午了,姥爷就地挖一个土井,挖的土井一尺多深儿。有半个钟头,土井便渗出清水,清水有三四指深。吃完黑饼,我们就用自己的双手去掬土井里的水喝。这水是黄河水渗出来的,甘甜,还多少有些泥腥味儿。也只有这时候,姥爷才会坐在地上歇一会儿。平常除了吃饭睡觉一直干,没见过姥爷停下手里的活儿。

民国素材随笔(河边连载第一章)(5)

民国素材随笔(河边连载第一章)(6)

民国素材随笔(河边连载第一章)(7)

作者简介:

金国强,1957年12月23日出生于原武镇南关村,生活于原阳县韩董庄镇赵厂村。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河南省文化厅《群众文化论坛》杂志编辑、原阳县《博浪报》、《原阳县民营经济》总编辑。在(原阳)律师事务所工作30年。2015年,出版随笔集《一路走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