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府谷明长城遗址(榆林长城脚下一座忠勇之城)
《记住乡愁》古城
播出内容:《榆林——众志成城 千秋忠勇(上)》
播出时间:2022年10月3日(周一)22:00
播出频道:CCTV-4 中文国际频道
塞上古城 兵家必争
毛乌素沙漠往南,万里长城脚下,坐落着一座古城,榆林。
榆林处在扼守边塞的咽喉要道,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时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在黄河以南“垒石为城,树榆为塞”,榆林之名由此而来。
到明洪武年间,为了加强边疆防御,朝廷在此设立榆林寨。明成化年间,延绥镇治迁到榆林,始称“榆林镇”,成为明朝九边重镇之一。
众志成城 共筑塞上长城
榆林城北,长城在榆林境内延绵1700公里,一处处烽火楼台,把人们带回到那段烽烟岁月。
明朝初年,盘踞在河套一带的蒙古军队时常侵犯边境,他们常常利用冬季结冰的时候,越过榆溪河,侵扰榆林城。连年作战,导致百姓民不聊生。
为保边境百姓安宁,时任延绥巡抚的余子俊经过一番考察后,向朝廷提出了在榆林城北修筑长城,并与已有营堡结合起来,建立长城防御体系的建议。
为了尽快建起这道塞上长城,余子俊征调了四万兵士,守城将士和百姓也都加入进来。寒冷的冬日里,人们凿山为墙,夯土筑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短短三个月时间,一道延绵1700公里的长城在黄土高原上拔地而起。
此后,许多修筑长城的士兵就此留下,世代镇守边关,也把众志成城的精神和忠勇刚毅的血性,留在了这片黄土地上。
两守孤城,千秋忠勇
这座镇远门是榆林的南大门,有远镇边疆之意,曾一次次将来犯之敌拒之门外。
清康熙年间,定边守将朱龙率众叛乱,带领一万士兵,接连攻占绥德、米脂,又分兵北上进犯榆林。
当时,守城士兵不足三千人,岌岌可危之时,古城里的百姓,也拿起武器,登上城头,与守城的士兵一起,保卫自己的家园。
当武器与石块用尽,军民们便以命换命,他们抱着攻上城头的敌军,纵身跳下城墙,抵抗着敌人一轮又一轮的进攻。
叛军久攻不下,便派出说客劝降。当时,榆林城内弹尽粮绝,但城中无一人投降。古城军民团结一心,坚守了三个月之久,终于等到朝廷的援军,榆林城得以保全。
康熙皇帝听闻此役,为古城题写了八个字:“两守孤城,千秋忠勇”。正是因为有这些热爱家乡的百姓和忠勇刚毅的驻守军人,榆林城才能一次次将来犯之敌拒之门外。
无定河畔六烈士
1933年的一个夜晚,陕北一眼窑洞里灯火通明,中共陕北特委第四次扩大会议在这里召开。大家讨论了如何在陕北开展游击战争、创立红军、创建苏区等问题,并选举产生了特委新的领导机构。
会议结束后,王守义、王兆卿、崔明道等六人,分别去往各地执行任务。然而,危险却悄然来临,由于叛徒的出卖,六位年轻人不幸被捕。为了获取重要情报,敌人对他们用尽刑罚,而他们硬是绝不透露一个字。
一无所获的敌人恼羞成怒,第二天一早,六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被押往无定河畔。在去往刑场的路上,王守义路过自己的家门时,怕家人看到遍体鳞伤的自己会伤心,便只在家门前跪下磕了一个头,就此告别家人。
六位烈士的牺牲,让古城人悲痛万分,榆林人称颂他们为“无定河畔六烈士”。在那个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年代里,受到共产主义理想感召的青年们,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越来越多的古城年轻人投身到革命之中。
今天的榆林烈士陵园,七百多名革命烈士长眠于此。他们用牺牲换来山河无恙,筑起一道新的长城。
尽忠职守 军城底色
走入和平年代,榆林人安享着幸福安宁的生活。但这座军城的底色不曾磨灭,榆林人身上那份忠勇血性,化作了平凡工作中的尽职尽责。
从小生活在榆林,听着英雄故事长大的赵海东,成年后参军入伍。退伍回乡后,他成为一名公路养护人员。在工作中,他始终保持着军人本色,永远冲在最前面。
2021年夏天,正在和同事巡逻的赵海东,接到交通防汛值班室的电话,有路段发生泥石流,许多车辆被泥沙掩埋,多名司机被困车中。听到这样危急的情况,他和同事立马掉转车头前往现场。
那天的雨很大,现场环境十分危险。为了救出被困人员,赵海东绑上安全绳,一步步艰难走到受困人员旁,帮助他们安全转移。
当抢险结束,被救的司机想找到赵海东表示感谢时,他和同事已经默默离开。对他人来说,他们是救援的英雄,但对于赵海东来说,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岁月延绵,山河远阔,今天的榆林,秉持着一份忠勇血性,昂首迈进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今晚22:00,锁定CCTV4,去长城脚下,感受一座西北古城的魅力。
编辑 | 王琳艳
制图 | 刘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