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录上联见真章肃然起敬(启示录上联见真章肃然起敬)

出联平仄符合平水韵;敬请赐教。

启示录上联见真章肃然起敬(启示录上联见真章肃然起敬)(1)

素书·本德宗道(部分)

文/墨钜

“本德宗道”并列结构,意思是说,人要以德为本、以道为宗。核心是讲要“务本,修德,守道,明宗”,也就是做人与做事都要抓住最为根本的东西。

“夫志,心笃行之术。”“笃”字从竹从马。“马”习惯于动,有心猿意马之说。竹马呢?形似马,而坚守不动、坚定不移。这里的志,不是普通人之志。“志者士心”,特指士这个阶层的志向。说到底,也就是有特定修养追求的人,对于认定的方向、认定的事如何去坚守笃行的意思。讲了句式相同的十五句话,体现了十五个方面的意思。

“长没长于博谋。”长,优点、长处。一个人的优点长处很多,人的优点长处也各不相同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呢?谋略广博。用大白话讲即主意大、办法多。遇事眉头一皱,就计上心来,知道该怎么办,而且上、中、下三策分明,目标、方法、路径分明,这样就不会受困。这是实现志向最为根本的一条,否则,想法就只是想法,理想就只是理想,与空想、梦想并无二致。

启示录上联见真章肃然起敬(启示录上联见真章肃然起敬)(2)

“安没安于忍辱。”人活在世间,最理想最幸福最自在的状态,就是一定安字,对个人而言,即人安心安。心安处即故乡,无论呆在哪日子都会充实丰盈。对群体而言,即安居乐业。须知,人心是最为飘忽不定、恍惚不明的,如何才能安呢?做到是非常之难的。绝大多数人、很多时候,根本就不清楚自己是谁、要往哪里去、想要什么。更为重要的一点,人主宰现实,还是现实规制人呢?这是个问题。如何安?也就是一个忍字,要忍得住。隐与忍是东方文化的核心密码,倒不是蜷缩成一团、一味委屈自己的意思。而是退守内心,有个广大、宏伟的内在营建在其中。即:身不自在,就去体味心自在。这点需要绝对思想和绝对修养,装是装不出来的,没有点觉悟,一味苦巴巴的就变质变味了。还有一点,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矛盾,如何解决呢?并没有个绝对的是非和最高判官,很多时候都是自行调解的。最有效的方法途径是什么?忍、退、让等。非要针尖对麦芒,结果就是你死我活了。这方面,寒山与拾得的一段对话最为经典。寒山问:“今有人侮我,冷笑我,藐视目我,毁我伤我,嫌我恨我,则奈何?”拾得答:“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漠然置他,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讲的即是隐忍退让。德川家康论能力实力,哪样都不济,如何能结束纷乱格局、统一日本呢?除了运气好点,靠的也是一个忍字。

启示录上联见真章肃然起敬(启示录上联见真章肃然起敬)(3)

“先没先于修德。”人生在世,以何为先?修德。这个修德可不是我们今天讲的道德,今天讲的道德二字很大程度上是古人所讲的礼字。而是“外以成物,内以修己”,指对外能够正确认识并严格循环天地自然和万事万物的原理规律,对内有个健全完善、运转良好的体系,也就是建立自我而追求无我。这个绝不是以我为中心的,将渺小一己视为沧海一粟、千古一埃之类,才是大德、至德。到了这种程度,才会坦然地说“天地与我同在,万物与我一体。”

“乐没乐于好善。”有这么句话“修百善自能致百福,竭千虑自必致千祥”。善,是出于群体生活和和谐和睦而言的。善是利他的基本态度、基本行为。凡事为他人着想、替他人考虑,在群体之间明显会形成良性循环。以善为乐,才指向并通往众乐乐;以恶或其他什么为乐,就过于自私了,很可以是将个人快乐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不是真乐,也不是终极之乐。

启示录上联见真章肃然起敬(启示录上联见真章肃然起敬)(4)

“神没神于至诚。”“诚”,从言从成,指心口如一、言出必践、说到做到。神指贯通天地人,达到这种程度确实富有神奇神采。最可信的做法,并不是通过神通或权力坐上最高的宝座,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通天教主。而是做到一个诚字。柳下惠、尾生之所以在经典中恒久不衰,并没有什么秘诀,只是做到了诚而已。诚了,识别度最高也最为可信;不诚,一切免谈。所以说,神的基座不是材质的高贵,也不是工艺的精妙,而是一个诚字。

“明没明于体物。”体即体会,有参透的意思。人,去体会和参透人不难,毕竟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同类。人去体会物就很难了,这个“体物”指的是认识事物与事理的本质。人的明察明智,也不仅仅限于对人的洞明,更有对事物、世事的洞若观火。看到并抓住本质,需要高明的洞察力,也是极高明的生存艺术。一个人,领会清风明月、山高月小、禽鸣兽吟,是何等境界?自个去体味了,丝毫无感无觉,就说明去生命至远,行将就木了。

启示录上联见真章肃然起敬(启示录上联见真章肃然起敬)(5)

“吉没吉于知足。”注意,知足的结果是吉,而不是常说的乐。几个意思呢?“好狂图者,必伤其身。能知足者,不遭祸殃。”想法多、不知足,颠沛、煎熬于滚滚不息的想法里,犹似一大无解之困局,有出头之日吗?何以解脱,不想不求了,自然就脱身而出。脱身者得自由嘛。说着轻巧,做起来难如登山。

“苦没苦于多愿。”欲如海,愿如山。多了,一生漂泊于海上,或压于山下,都不好玩。孙猴子何以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无非是欲望大、想法多的结果。苦海无涯也一样,陷进去想回头一样很难。也因此,不去发愿才是一项修炼,立愿还愿分明就俗人一个。

启示录上联见真章肃然起敬(启示录上联见真章肃然起敬)(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