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奖金有多少(茅盾文学奖奖金到底有多少)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16日在北京揭晓。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李洱的《应物兄》5部长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
回想自己读矛奖作品的经历,总是伴随着孤独的深夜、狭窄的单人床以及颠簸的公交车。
那时候孤身一人在小县城工作,单位实在可怜单身汉,拿出一间杂物间给我当宿舍。里面一半的空间被几个木质文件柜占着,柜子里放满了陈年文件和其他杂物。一张单人竹质折叠床就是睡觉的地方。
下完班也不知道往哪走,朋友又少,只能上网、看书、打篮球。每天靠在单人床上,看得次数最多,最令人感动的茅奖作品非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刘醒龙的《天行者》莫属;当然还有为陈忠实赢得身前身后名的《白鹿原》(该书还在2018年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豁达着眼于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冲突而创作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冰心更是赞誉这部小说为:“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
后来住到了市里。每天上下班在102路公交车上颠簸近一个小时,在一路颠簸中,有时有座位,有时只能一手扶着扶手,一手握着手机看电子书。那段时间陪伴我颠簸之路的是魏巍的《东方》、孙力 余小惠的《都市风流》、熊召政的《张居正》、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可以说茅奖作品充实了最令人无聊的上下班之路。
最近这几年,买的书多,看得反倒少了。真正静下心来读完的茅奖作品,恐怕只有莫言的《蛙》、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和格非《江南三部曲》的第一部。
随着时间的转换和环境的变化,看书的兴趣和方向会有很大的变化。有段时间特别喜欢读刘震云的书,非茅奖作品《一地鸡毛》《温故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吃瓜时代的儿女们》等等,都令人看得如痴如醉。
有段时间又觉得葛亮的《七声》《朱雀》《北鸢》(此书今年也提名茅奖)写的是真好,葛亮也算是70年代末写作者中的翘楚了。有时候我会想,一个人得经历多少故事,写出的作品才有资格入选茅盾文学奖的评选资格?像张炜的《你在高原》,450万字的体量,如此宏大的叙事和精巧的架构无不衬托出作者那颗头颅的智慧。
一说到矛盾文学奖,思绪就被拉的好远,其实今天看到茅奖公布的新闻之后,首先跳进我头脑中的一个问题就是:茅奖都颁到第十届了,茅奖的奖金到底有多少?
为此,我认真考究了一番。
1981年3月14日,茅盾先生自知病将不起,将25万元稿费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每四年评选一次,这一奖项随后成为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
在留下《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一系列足载史册的作品后,1981年3月14日,茅盾先生自知病将不起,将25万元稿费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每四年评选一次,这一奖项随后成为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
自1982年评选出第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起,历时37年,已有48位作家荣获该奖,王安忆、莫言、刘心武、迟子建、贾平凹、刘震云……现代文学星空最耀眼的几位作家,都曾获得过该奖。
茅奖奖金数额
我们现在或许无法想象这25万的市值,但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1年,茅盾先生捐的25万元可谓一笔天价巨款。据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钟伟教授的研究测算,1981年的1万元相当于今天的255万元,这就意味着茅盾先生的25万在今天相当于6375万元。
最初的茅奖奖金由这25万元产生的利息支付,可谓绰绰有余。
那么,每位作家能获得多少奖金呢?最初的两届资料已暂不可考,目前所能见的,是1988年,路遥凭借《平凡的世界》在第三届茅奖评选中斩获一席,当时中国刚经历过迅速的经济发展,货币一度贬值,路遥当年所获的奖金是5000元,折合成今天的价值约为17万。
这对于当时的路遥而言,仍是杯水车薪,路遥的胞弟王天乐在《苦难是他永恒的伴侣》一书中回忆道:“路遥在电话上告诉我,去领奖还是没有钱,路费是借到了,但到北京得请客,还要买100套《平凡的世界》送人,让我再想一下办法。”当时,一套《平凡的世界》共需26.95元,如此算来,买完100套书及往返陕西和北京的车票后,路遥的奖金确实所剩无几。
随后的几届,伴随经济迅速发展,茅盾文学奖奖金也加码到5万元,但或许只是4年之差,奖金的区异令人咋舌。这就不得不提2011年,彼时,由于李嘉诚先生的慷慨捐助,茅奖的奖金从5万提升至50万,此举使茅奖成功登顶中国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
奖金翻了十倍,作家们的反应颇为风趣。据刘震云回忆,2011年夏天的一个周六下午,他在菜市场面对“昂贵”的西红柿和便宜的茄子纠结不已,作协的工作人员打进电话通知他获奖,放下电话后,他豪气地对菜摊老板说:“最贵的西红柿,来两斤!”这段文坛“佳话”至2015年仍被戏谑一番。当年,苏童以《黄雀记》结束多年“陪跑”,摘下茅奖桂冠,记者采访要如何花50万元奖金时,他笑侃自己不会像刘震云一样买西红柿,而且“这个钱都是归老婆管的”。
值得注意的是,与苏童同年获奖的李佩甫,作为第一位河南本土作家获奖,河南省政府在他获奖之后的三个月,为他颁发了“河南省文学创作杰出贡献奖”,奖金亦高达50万。
不论茅奖金额如何更迭,生发出多少争议、佳话,从以上资料梳理中,我们至少可以确定,茅奖发了多年却仍有充裕的资金奖励未来的优秀的作者,一部分原因是茅盾先生确实留下一笔足以殖生大量利息的稿费,另一部分则是仰赖社会赞助。当然,国家也曾有相应的拨款。
既然茅盾文学奖奖金有良好的延续机制,那么世界上分量最重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奖金机制又是如何呢?
诺贝尔奖奖金机制
事实上,由一位社会贤达捐出大笔资金,设立冠名奖的模式在世界各地屡见不鲜,小到地方各行业奖金,大到国家级别的大奖,都可见踪影。在这之中,最负盛名的当数诺贝尔奖。
设立于1900年的诺贝尔奖,以化学家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按照当时的购买力计算,这笔“天价”遗产折合现在大约为15亿欧元。
彼时,诺贝尔希望“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度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对奖金数额,诺贝尔也曾有过意愿:一位教授20年的工资。
与茅奖相同的是,诺贝尔奖在百年中也经历各类经济浪潮,货币或贬值或膨胀,市场或景气或萧条。但二者大不相同的是,如今的诺奖不但原来的3100万瑞典克朗还没花完,还增值近百倍。据统计,2011年的诺奖总资产达28.6亿瑞朗,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诺奖基金会中杰出的专家。
1901年,第一届诺奖给每位获奖者15万奖金,随后多年在数量上呈递增态势,但“质量”上却连年缩水。至1980年,奖金支出共达100万;2001年,迈入千万大关;随后十年都保持这一数额,至2012年开始回落至800万。
但在诺奖历程的第一个甲子间,由于诺贝尔曾声明需将自己的资产做安全可靠的投资,这笔钱便一直在银行存款与公债中流动。然而,随着多年的奖金发放与通货膨胀,奖金持续贬值,在1950年以后,诺奖资产流失近60%。
1953年起,面对濒临“破产”的诺奖基金会,瑞典政府开始允许基金会进行独立投资,诺奖资金开始流入股市和不动产。15年后,瑞典银行捐出大笔资金给基金会,这些举措都大大改善了诺奖的资金情况。
1990年,在瑞典金融危机爆发前夕,经营有道的基金会便将名下所持的股票抛售,赚入大笔资金。但投资总有盈亏,2011年,全球股票市场不振,基金会经营不善,亏损1900万瑞朗,这也导致次年诺奖奖金回调,下降200万,至800万。
总体来看,如今的诺奖再维续多年,丝毫不成问题,诺奖资金像是一只成熟的雄鹰,慢慢脱开政府与社会各界的资助,走上独立之路。
所以,不管是茅盾文学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亦或是国内外其他的文学类奖项,只要作品足够优秀,其他的一切物质层面的希冀都会顺其自然得以实现。这也算是对甘于寂寞和潜心钻研的读书人和写作者的一种正向褒奖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