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不怕资本主义(老百姓为什么痛恨资本主义)
我们先说说资本主义是怎么来的?尽管这个过程相当复杂和漫长,但是老胡尽力用最简短的话说清楚。
资本主义是建立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个关系成立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资产阶级负责占有生产资料,无产阶级负责占有劳动力。这两者相互承认并且相互依存,于是资本主义就建立起来了。
那么资产阶级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这是由工业革命产生的。那工业革命又是怎么产生的?是生产新技术的出现,导致了生产工具也就是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
我用一个简单的逻辑导图来演示一下,例如,一开始有10个手工业制造者编制竹筐,他们不仅负责编制,还负责出售,就连竹筐需要的竹子也是他们负责。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头到尾一条龙产业链全干了。这就是最初的形态,也叫自然经济形态。
接下来呢,由于有人发明了一种机器,这个机器可以采伐大量的竹子,可以同时供给这10个手工业者都没问题。
于是这10个人就不用花费时间准备竹子了,他们花钱直接从大机器这里买竹子用,节约了时间和精力,就可以编制更多的竹筐了。
但是呢,他们会把花钱买竹子这个钱算进竹筐的成本里面,再加价卖出去。
这就是第二个阶段,也是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到了第三个阶段,有人看到这10个人卖竹筐都在赚钱,于是他就从这10个人手里买走所有的竹筐,然后再加价卖出去。由于大量竹筐被少数人用钱买断又加价卖出去。对于需要竹筐的人来说,即使高价也没办法。这里就出现了资本垄断行为。这也是资本主义过程中的第三个阶段。
第四个阶段呢,由于资本垄断行为的产生,让少数人赚的盆满钵满。然后他们用这个钱又开始搞研发,结果就出现了更新的技术,让更先进的机器出现了。这个时候,这个机器就可以代替这10个手工业者制造了。于是这就是工业革命的到来。也就是让原先的手工业者放弃自己编竹筐,把这个事交给拥有机器的人来做。这样一来,这10个手工业者就失业了,只剩下劳动力了。
这个时候,拥有机器的老板,再次雇佣这10个手工业者,去开机器操作,制造更多的竹筐。
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场社会变革过程。所有原先的生产关系被打破,重新建立起新的生产关系。
拥有机器和工人劳动力的资产阶级形成了,除了只有劳动力以外什么都没有的无产阶级形成了。
另一端呢,采伐竹子的机器也找到了对应的劳动力,所有人力为机器服务,机器为资本家服务。
而我们从整个社会经济形态看,就是采伐竹子的资本家,与编制竹筐的资本家,如果再加一道,就是专门负责销售,同样拥有销售机器(主要是人)的资本家,他们之间的一种你往我来。
而普通大众呢,几乎都成为了他们手中的生产工具。
当劳动力被当成生产工具可以出售的时候,无产阶级的命运,就被资产阶级掌握了。换句话说,大多数人的生活甚至生存,就被少数人掌控了。
为什么?因为劳动力转化为生产工具的价格,并不是劳动者说了算,而是资本家说了算。
我们从这些关系中能清楚地看到,所谓大多数人的属性,实际上一大半部分就是生产工具的属性,只有一少部分,是作为一个消费者,也要用到竹筐去买竹筐的人的属性存在着。
在这样的人物属性上,资本主义就自然而然的建立了。因此资本主义到底是什么玩意儿?我们换个角度说,它就是少数人掌控多数人的一场经济游戏。
在这场游戏中,真正能体验到完全的人的生活的,只有资本家。而对于普通大众,最多只能体验到半个人的生活。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资本主义,貌似非常符合人的自然属性。因为人的自然属性是什么呢?就是优胜劣汰,就是弱肉强食,就是适者生存,就是人人都想做人上人。
说俗点,就是说既然资本家那么牛逼,那人人都希望自己是那个牛逼角色。于是人人都在你追我赶,这个过程,客观上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有很大好处的。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这种经济形态导致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从根子上说,就是人吃人的意识形态形成。
因此老胡说,资本主义大大刺激了人的自然属性,说透了,就是人的动物属性。
有意思的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生存,是以不断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为主要特征的。也就是说,由人形成的社会,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它一方面上演人吃人的本色,另一方面又描绘着各种人类文明。比如说要有爱,要有情有义,要互相帮助。
因此老胡说,单从经济角度看,资本主义是一种短期内能促进社会发展的生产关系。而长期的话,它仍旧摆脱不了人的自然属性,即动物扩张性带来的自相残杀,最终是生于资本主义而葬于资本主义的死循环里。
况且,去掉经济角度,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是一个无休止的争抢过程。而文明,也必将在这样的过程中,被消耗殆尽。
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也是肯定了资本主义的一些客观正作用,但是从长远看,就像老胡说的,资本主义有它的宿命,就是死循环。当文明被耗尽,人类社会可能又得从原始部落开始了。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今天的普通大众,之所以痛恨资本主义,除了老胡说的这些深刻原因以外,最直接的就是,在资本掌控一切的社会里,他们作为人的体验只会越来越少,而作为工具的体验,却越来越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