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子踩老式缝纫机(上海女人们懂得)
现在年轻的妈妈们姑娘们,会踏缝纫机的真是少而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可是她们的妈妈们,也就是我们这些40后、50后、60后的老太太们,大多数都是用缝纫机做衣服的一把好手。再上一代,我们的妈妈们,却又都不会了,不是她们不想学,而是她们年轻时家里根本没有缝纫机。唉!缝纫机的前世与今生,二三十年一波的潮起潮落,变化怎么这么快,变化怎么这么大!
1949年前,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缝纫机还是很稀缺的物件,不要说普通人谁家里有,就是中装裁缝师傅也很少有缝纫机。电视剧《上海一家人》里,女主角若男到一个专门做旗袍等中式服装的老裁缝那里学徒,老裁缝戴着老花镜,他的女儿与若男,三人坐在案板边劳作,都是用缝衣针一针一针地缝衣服。后来若男的裁缝店渐渐开大,中西服装都做,才有缝纫机。那时只有经济条件好的人家才到时装店买现成的衣服,大多数人做外套都是买了布到裁缝店做,这毕竟便宜不少。至于里面穿的衬衣衬裤,就自己用缝衣针手工做了。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海开始有人家买缝纫机了。记得1963年,我上初中三年级的时候,我家买了一台蝴蝶牌缝纫机。我们弄堂里二十几户人家,我家是最早买缝纫机的,左邻右舍羡慕得不得了,都拥到我家来看新鲜,一边看一边赞叹,都想自家也买一台。要知道,那时人们每个月的工资只有三四十元,而一台缝纫机要一百五六十元,真是价格不菲呀。但是精明能干的上海人是这样想的,虽然花了这么多钱,而全家老少的衣服都可以自己做了,比起买现成的衣服或请裁缝做,没几年这些钱就赚回来了。要买缝纫机的人家越来越多,缝纫机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了。特别是姑娘们,心头最爱的物件是缝纫机,出嫁时无论家里经济条件多么拮据,买一台缝纫机做陪嫁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缝纫机供不应求。中百一店什么时候有卖,总会有人事先得到消息,一大早店门还没有开,门口就拥挤了不少人,等到店门一开,争先恐后地往地下商场奔去,生怕落后了买不到。
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用缝纫机热销的劲头有增无减,而且越来越热烈。国家不得不出台新的规定,买缝纫机除了钱以外还要凭券票。先是凭工业券(每个月根据工资多少发给每个人的),后来凭单位里发的缝纫机票,可惜太少了,一个车间好几百人,几个月才有一张两张,人们不禁抱怨:猴年马月才能轮到自己。
说起缝纫机,不得不说到布店。那时女人逛南京路,跑得最多的是布店。因为有了缝纫机,大家都是自己做衣服了,谁不想买点又好看又便宜的布呢?市百一店三楼、永安公司二楼、宝大祥、信大祥、协大祥、老九纶,这些布店里都是人,星期天几乎挤都挤不进去。那些陪老婆逛商店的丈夫们,到了布店门口都说“头也大了”,不肯进去,只肯站在店门口抽烟,等老婆出来。布店里在每个柜台与收银处之间,高高地交错架设着长长的用来付费的钢丝,夹着钱和发票的铁夹子在钢丝上,在挤挤挨挨攒动的人头上空,不停地地来回飞速滑翔,发出呼呼响声,布店生意好极了。如果有零头布卖,顾客更是排成长队。不是当年身临其境,是很难想象这种热火朝天的场景的。
我还不得不说说当年的衣服裁剪纸样。聪明的姑娘们学会踏缝纫机后,裁剪衣服就成大问题了。做一件衣服们,裁剪是基础,裁剪得不好,衣服肯定没有样子,上海人又特别讲究衣服的样子。如果到裁缝那里去裁,要付裁剪费,一件衣服工钱要一元钱,那么裁剪费就是三角,这又是一笔开销。虽然许多人买了各种裁剪书,但由于种种原因,裁出来常常还是不称心。商家迎合精打细算的上海人的心意,城隍庙商场首先推出裁剪好的衣服纸样,两用衫、长裤、衬衫、连衣裙,男女老少,各式各样,各种尺码,应有尽有。姑娘们依着纸样子裁剪,精心缝纫,再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加上绣花贴花,或缝上蕾丝花边,这样自家做出来的衣服,样子要多好就有多好,要多时髦就有多时髦,一家人老老少少都穿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的,缝纫机打扮了几代人。
勤俭节约的人们还用缝纫机缝缝补补,大人的衣服坏了改成小孩的衣服,大床的被单破了改成小床的被单、床围、被横头。就是毛巾破了做揩布,去掉破的地方,叠起来,也要再用缝纫机来回缝几道,这样牢固耐用得多了。还有更聪明的人用缝纫机绣花,比手工绣得还要漂亮。如果用普通缝纫机加一个零件,还可以给裁剪好的衣服毛坯片锁边,又省了不少钱。缝纫机几乎成了每家每户不可或缺的帮手。
可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无论如何不会想到,缝纫机已经不知不觉从家家户户隐退出去了。现在日子好过了,以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习惯,早就成了过时的老黄历。人们的衣服都是买现成的,再也没有人自家做衣服了,缝缝补补的事情更是没有了,被单、衣服都是没用坏、没穿坏就丢掉了,甚至有的人衣服买来以后一看不称心,不喜欢,就随手一扔,再也不穿了。当然,随着缝纫机的遭遇,布店也往日的风光不再,衣服纸样也销声匿迹了。我踏缝纫机的历史少说也有三四十年了,现在也已经多少年不踏了。
但是有一天用缝纫机的机会来了。那天我到女儿家去,看到椅子上有一条小外孙女的牛仔裤,两个膝盖地方磨出了两个洞,我就带回家补。我想,用牛仔布打补丁不好看,就按照我以前给小时候女儿补裤子的办法,找了两块红格子布,剪成两朵花用缝纫机缝上去,周围再细心锁边,心想,女儿和小外孙女一定会满意。谁知她们一个也不表扬我,反倒说,破洞牛仔裤现在时兴得不得了,贴两块布不伦不类的。我才知道,我的眼光老了,跟不上时代了。这是好几年以前的事,现在我再也不会这样辛辛苦苦地干傻事了。
家人看我不用缝纫机,好几次劝我把它扔了。我舍不得,缝纫机就像一个陪伴了我几十年的老朋友。我还留着好多旧衣服,都是靠这台缝纫机做出来的,尽管多少年都不穿了,可是也舍不得扔掉,看见它们,我就会想起以前在缝纫机前挑灯夜战的艰苦日子,也想起很多温馨的往事,更想起我的青葱岁月。虽然我对缝纫机恋恋有情,但是我明白,它“走向穷途末路”是一件好事。几十年来,缝纫机一点点走进千家万户,又似乎一下子走出千家万户,这是我们中国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一个见证,它能看出一个时代天翻地覆的进步和变迁。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