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八章不争之德(道德经演义69我持三宝)

六十六章老子把话题拉到了“不争”,“不争”的道理在前文中反复宣说,接下来的六七、六八、六九三章,字面上说的是战争和兵事,实际上是对“不争”的更深入阐述,因为“争”的最终形态必然是兵戎相见,那么怎样在战争中践行“不争”的理论呢?老子用了六七、六八和六九三章的篇幅进行阐述我们先来看六十七章:,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道德经第六十八章不争之德?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不争之德(道德经演义69我持三宝)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不争之德

六十六章老子把话题拉到了“不争”,“不争”的道理在前文中反复宣说,接下来的六七、六八、六九三章,字面上说的是战争和兵事,实际上是对“不争”的更深入阐述,因为“争”的最终形态必然是兵戎相见,那么怎样在战争中践行“不争”的理论呢?老子用了六七、六八和六九三章的篇幅进行阐述。我们先来看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在前文中几次讲道,老子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的特征,就是说的话漫无边际,和现实世界似乎一点都不沾边。他自己也承认“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估计当时老子没少和周围的同志们进行谈心交流,大家都是强忍痛苦听他唠呀叨呀的,时间长了,就送给他个外号“圣人蛋”(河南南阳一带方言,指与众不同、想法奇特、惹人讪笑的人。估计老子在生活中也经常惹人讥笑,故说“不笑不足以为道”)。结果弄得是,所有人都一脸蒙蔽,而老子却是一肚子无奈。只好骑着青牛一路向西准备隐遁,要不是碰上看西门的关尹,还不知道五千多言能不能留下来。

所以老子感慨道:你们都说我的道太大了,没有具体的意象可以比拟。确实呀,道广大的涵盖性、包容性、普遍性、广泛性,确实没有什么可以比拟的!如果我拿什么东西来比拟,时间长了就又被理解成了细枝末节的东西了,所以我没法说呀,我心里苦呀!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觉得蛮乐的。当然不是因为老子心里苦才乐,而是因为老子真是把人心看透了。他说,如果找个东西来比拟“道”,时间久了就会被理解成细枝末节的东西。老子确实找了很多意象来对“道”进行描述,还真真地像他预计的那样,被后世的我们解释成“道”的本身了,揪着他的比喻和意象不放手,好像这些东西就是真经。其实,他在文字里写的这些个比喻、意象都是为了说明“道”的,“道”是什么要靠自己去理解的。所以,“道”到底是什么,老子只能告诉我们一些诸如“大”“小”“朴”这些意象。这些意象本身并不是“道”,但它代表的含义可以用来指导我们某一方面的实践,仅此而已。所以我们不要试图去定义“道”到底是什么。试图去定义“道”的这种认知和行为本身,就是不符合“道”的教义。我们要做的只是遵“道”而“德”就可以了。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前边已经围绕“道”讲了很多方法,老子一听同志们还是老说太“大”太“不肖”,没个抓手,老子一看这样下去不行啊,那就再简化简化吧。于是,老子就把前边讲的“无为”呀、“不争”呀,“玄德”呀什么的都弄到一起打个包,能拎起来就走的那种,简化成三个:“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是啥呢?慈爱啊!说“道”离你们太远、太大,慈爱总懂吧?都当过父母吧?或者将来总要当父母吧?这个不大吧?妈妈对孩子的慈爱是无条件的啊。所以,老子特别喜欢用“母性的光辉”来比喻“道”的光芒。“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贵食母。”“可以为天下母。”“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最高的“玄德”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正是一个伟大母亲的品德……在《道德经》里,类似的表述不胜枚举,老子的这些论述,就差一句特别直白的话来拎着大家的耳朵说了:“道就是我们的母亲”,咱母亲就是这个品德,我们作为儿女,我们不学习这个,我们又学习啥呢?

“俭”又是个啥呢?没错,“俭”就是节俭、俭朴的意思。当然这个节俭、俭朴不仅指生活上,更是指心境上,是心境上的没有物欲、没有执念、没有自我的一种“玄览”状态。“俭”的这种心境和行为方式,《道德经》中对这方面的阐述也是全方位、立体性的,我不再一一回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逐章浏览一下。

“不敢为天下先”又是啥呢?真的是某些解读者说的“啥事也不要出头”当缩头乌龟?说句难听的话,如果老子这样教导人,他就不是老子,而是孙子。“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上一章以及前边屡次宣说的“不争”之意,“不争”不是不要出头露面,不要竞争,而是要做好自己。自然万物皆是利益交换体,每一种存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做好自己,输出自己的价值,不阻碍别人获得价值,找准自己的位置,那么自己的价值就自然可以变现。所以老子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万物作而不辞,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如果说“道”太大,遵循起来没有抓手,那么“三宝”就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方案。放在一起说——“慈”就是心中有别人,“俭”就是心中无自己,“不敢为天下先”就是提升自己的价值,维护别人的利益。所以悟道、守道、得道,最终要落脚到怎样处理好自己与别人关系。

假如说,我们都是这样要求自己的,特别是侯王这些统治者都是这样带领自己的民众,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自然之道的养育下繁衍生存,与邻国各处其所,互不干扰,互相提携,共同抵御来自自然的困难和矛盾,是不是很令人向往呢?是的,不但令人向往,如果人类始终作为一种动物族群繁衍生息的话,至今可能还是像动物族群那样各守其领地并各安其所。然而不幸的是,当人类成为人类以后,人类为了争夺,露出了所有动物都不会有的残忍。春秋无义战,老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私欲横流、争斗连天、杀伐无度的时代。如果老子能一直活着,他能为后来所发生的战争、屠戮、嗜血震惊得目瞪口呆。人类这是怎么了?

人类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是自然赋予的超级存在。但人类的认知和思想也是把双刃剑,能被灵光照耀,也会被物俗蒙蔽。正是因为少数人丧失了“三宝”,只为自己活着,眼中没有别人;只为自己活得好,不允许别人发展,从而发动争夺和抢掠。而令人遗憾的是,到现在这种争夺和抢掠的思维和习惯还是某些社会和制度下的主流认知思维。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心中有人,有了要守护的人,那么自己就会变得勇猛勇敢。正如一个女子成为母亲而为母则刚,因为要保护孩子,柔弱的女人也会变得刚强。心中无己无欲,心胸和境界才能广大,决策行事才能不受蒙蔽。嗜欲深者天机浅,天机浅者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一叶障目,鼠目寸光,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可能得一时一地之利,久矣其殆也夫。维护别人的利益,输出自己的价值,才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成为领导者。你处于江河就是百谷王,养育子女培育其成才就是合格的家长,给若干个员工开工资就是小老板、大老板,守护一方百姓就是圣王诸侯,等等,一个人守护越多人的利益,满足越多人的利益,那么他的价值和利益就在其中。所以,“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是“大道”的普世化价值规律,而“勇”、“广”和“器长”是价值规律的输出结果,按照前面的规律去做,自然就能达到这样的结果,而如果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仅仅想要追求这个结果,为了这个结果而任意妄为的话,可能就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了,也就是“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所以,普世价值不是什么所谓的民主、自由,而是真正的人权。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打仗时运用“慈”就可以战无不胜,防卫时运用“慈”就可以固若金汤。上天如果要帮助一个人,一定会用“慈”来守卫他。因为“慈”是守护,不是伤害;是保障,不是掠夺,所以人们都会支持和拥护。就以子弟兵作为例子,从三湾改编正式开始,可以说子弟兵成为一支古今中外少有的有灵魂、有信仰的队伍。自成立后,装备落后,供给严重缺乏,而且战场杀敌,随时有生命危险,但是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人义无反顾的加入?因为这支队伍就是为了守护人民生命、守护人民的土地、守护人民的利益,所以对每一名子弟兵而言,军队的使命和个人的利益是一致的,每一个军人守护的是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爹娘、自己的亲人,所以“慈故能勇”“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老子提出的“三宝”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非常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在和平年代,如何发挥“三宝”的价值,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比如,我们现在为什么要提出“共同富裕”?为什么要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仍然是“遵道贵德”的延续和传承,仍然是“三宝”的运用和发扬。我们现在讲要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等,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学习古代文化,回顾历史,真的为生在这片土地而倍感荣幸和自豪。

接下来的六十八和六十九章仍然是阐述“三宝”之用,只不过是放在当时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说的,才结合了战争和用兵的实际。后人大多将这三章解读为“兵书”,这是没有读懂本质的肤浅解读。字面上虽然说的是用兵,但本质上仍然说的政治,说的是“遵道贵德”,如果当成“兵书”来解读,甚至当成“战术”来运用,就偏差了。

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善为士者不武”即三十章讲的“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善战者不怒”即三十一章讲的“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善胜敌者不争”即第六十六章讲的“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善用人者为之下”即“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这“四个善”,讲的是“善于不争”,是“三宝”的更集中体现,是运用在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老子用三个“是谓”对其进行充分肯定和赞美:这就是不争之德,这就是发挥自身的价值所在,这就是遵道守道用道的终极法则。

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这一章当作“兵书”来解读者就更多了,因为开篇以“用兵有言”起首,似乎是讲战术的运用。本人不懂兵事,但以我这个外行来看,如果带兵打仗像有的解读都那样理解为不占据主动、不率先攻击、宁可退守一尺也不进取一寸,等等,这样统帅军队恐怕是要吃大亏的。打仗就要“以奇用兵”,怎么主动怎么打,在特定的战术下示弱可以作为一种计谋,但如果总是以示弱为手段那估计就是真的弱了。所以,我的理解是,这一段仍然是讲的战争原则问题,而不是战术层面的问题。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应该是:我不敢因为争夺个人的利益而主动发动战争,从而为了屑小利益而丢掉道义。坚持这样的原则,以“三宝”应对外来的侵夺而不得不用兵的情况下,行军用兵不是为了私利(行无行),动员聚力不是为了争夺(攘无臂),奋勇杀敌不是为了征服(执无兵),这样就永远处于无敌的境地(乃无敌:此处采用帛书版,传世本的这一句改得实在无法理解)。 “祸莫大于无适,无适近亡吾宝矣”(这里仍采用帛书版本的文字),“适”即“归”,“无适”即“无归”,就是现在的话“不得人心”。老子认为,战争对不得人心的一方来说就是丧失了“吾之三宝”。“三宝”是遵道贵德而衍生的慈爱、无我、谦下、不争之德,对战争对手双方来说,真正的大祸不在是否有人想吃掉你,而在天下人心是否归向你,即“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你要是得到了天下人心,谁也别想吃掉你的,你不同人争,反而无人与你争,所以“无适近亡吾宝”。这里用“吾”字是强调代入感,不是说“三宝”就是老子本人的,有专利权,而是“我们的”,会更加提升“切肤之感”。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战争最终对抗的结果,没有例外都是怀有“三宝”的一方获胜。有人也许会质疑,有的国家靠侵略争夺下三滥的手段不是也活得好好的吗?这个就要从长远的眼光来观察问题,中国抗击日本全面侵略用了八年的时间,在力量极其悬殊的情况下最终取得了胜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且听下回分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