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亲戚排序(古人如何区分亲戚关系)

众所周知,古人讲究家族或族系,按照血缘亲疏将家人划分为两类,即“亲”和“戚”,其中,“亲言族内,戚言族外”,“亲”指的是父系亲属,而“戚”指的是母系亲属,这就构成了现代的亲戚关系。不过,依据血缘的远近亲疏,人们通常认为五服之外的亲属与自己并没有血缘关系,算不上是亲戚,只有五服之内的才算是自己的家里人,即“亲不过五服”,如今很多地方的农村仍然秉持这一观念。

古人亲戚排序(古人如何区分亲戚关系)(1)

“五服”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词汇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五服”至少有着三种含义,一是先秦时期统治者理想化的行政区划理念;二是五辈人的意思;三是指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孝服;四是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亲不出五服”中的“五服”主要是第二种与第三种含义。

古人亲戚排序(古人如何区分亲戚关系)(2)

“亲不过五服”就是说五服之外没有血缘关系

在老一辈人的固有印象中,五服之内都是自己的家里人,五服之外则算不上亲人,在古代的大家族中更是如此,与主家血缘疏远的五服外子弟,即使在家族中生活,地位也是非常低下,只比普通佣人稍微高出一个等级,虽然与主家同姓或者有着淡泊的血缘关系,但也丝毫算不上主家人,甚至有些时候还会被佣人欺负、嘲笑。

古人亲戚排序(古人如何区分亲戚关系)(3)

首先,这里说的五辈人是指以自己为中心,上下左右延伸出去五辈人,其实就是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简单来说,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本宗九族)。第一辈(服)是自己与父母子女;第二辈(服)是兄弟姐妹、叔伯子侄、爷孙等……以此类推,到了第五辈(服)的时候,就是自己兄弟姐妹的子女的子女这些血缘疏远的人,他们都被涵盖进了“五服”亲人。古人最后没有办法,只能规定“亲不出五服”或者“五服之内为亲”,并根据这种关系,制定出五种丧服,用以彰显家族中每个人的身份地位,作为亲戚血缘远近亲疏的标志。

古人亲戚排序(古人如何区分亲戚关系)(4)

我国自古就注重孝道,这就体现在了亲人葬礼,血缘亲疏不同的亲人所穿丧服不同,按照“五服”划分为五等十一类,由重到轻依次为斩衰(cuī)、齐(zī)衰、大功、小功、缌( sī )麻。斩衰需要服丧三年。

《礼记·丧服四制》记载:“其恩厚者其服重,故为父斩衰三年,以恩制者也。”

古人亲戚排序(古人如何区分亲戚关系)(5)

礼记

服斩衰的对象虽然最少,在本宗内只限于子女为父亲、妻子为丈夫、父亲为嫡长子等少数几种情况,但是代表的孝道最重;齐衰作为次于斩衰的丧等,根据亲疏的不同,有用杖(丧杖)与不用杖的区别,丧期也有长短,共四种情况,分别为齐衰三年、齐衰杖期、齐衰不杖期、齐衰三月;大功是第三等丧服,有大功九月(七月)、大功殇九月(七月)以及繐衰(诸侯之臣为天子服之)这种特殊丧服等三类;小功则分为小功殇五月、小功五月两类;最后就是缌麻三月。

古人亲戚排序(古人如何区分亲戚关系)(6)

假如自己是一个大家族的族长,在自己死后,第一服中的父母与子女,由于与自己血缘最为亲密,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家中最为至高无上的存在,所以他们所穿丧服自然就是代表孝道最重的斩衰。如果详细划分的话,父亲地位最高,母亲与子女齐平,若是长子成年并且已经结婚的话,地位又会比母亲高出一等;第二服的兄弟姐妹、叔伯子侄、祖父孙子等,是自己最为亲近的亲人,一般家中有什么大事,也会首先与之商量,若是叔伯兄弟感情比较深厚,他们在族中的地位甚至可以与自己齐平,而他们所穿丧服也就是齐衰了;根据之前说的“五服”等级,以此类推,接下来不同血缘亲疏的人,穿的丧服也不一样,分别是大功、小功、缌麻,至于出了五服的人,也就代表血缘淡泊,没有为自己穿丧服的必要了。

古人亲戚排序(古人如何区分亲戚关系)(7)

虽然当今社会已经逐步摒弃了这种等级严格的丧服,但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仍然保留与遵守这一制度,用五服来表示远近亲疏关系也逐渐减少,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同时,今人普遍与父母兄弟之外的亲戚关系疏远,只有在过年时稍微走动一番,别说“出五服”的亲戚了,一些常年在外学习与工作的年轻人连三服之内的亲戚都认不清,三代为亲已经相当不易,“亲不过五服”也就不再被人们提起。

古人亲戚排序(古人如何区分亲戚关系)(8)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五服关系衍生出来的“五服之内不通婚”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近现代生物学研究发现,五服亲属通婚除去伦理道德问题外,所生子女多会天生许多严重疾病,如畸形与弱智,一些家族遗传病也会也会凸显出来,而古人在没有科学依据的情况下,以血缘为依据,禁止五服通婚,可谓有先见之明,而这也应该是古人通过实践经验以及血淋淋的教训总结出来的道理,最后将其定为通婚禁忌,当然了,用五服血缘亲疏排列亲戚远近次序是没有科学依据与必要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