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背后的六大真实故事(貌合神离甚至互生厌恶)

文/秋韵

全文共4996字

看过自驾游两年后回家的那位女士的故事,觉得很有代表性。

像这位女士一样婚姻状态的人,在四、五、六零后中,是比较多的。在我所认识的熟人中,就有很典型的例子。

婚姻背后的六大真实故事(貌合神离甚至互生厌恶)(1)

一个屋檐下的夫妻,分屋住分灶吃四十多年

三十多年前,刚调入城里时间不长,有一天早上刚上班,同事老刘进我办公室,很神秘地跟我说:“今天早上我以为我家那位死了呢!隔着门缝看看,人家躺在炕上玩核桃呢!”

我很诧异地问她:“你们不住一个屋?”

她说:“嗯,分开住已经十几年了。从孩子们还小时就这样了,吃饭都吃不到一个锅里,他做他吃,我做我吃。现在就剩我们俩了,我们就是住在一起的陌生人!”

来自农村的我,很不理解这样的夫妻关系,但又不好意思问得太多。后来时间久了,才通过其他同事,慢慢知道了他们家的故事。

老刘与丈夫老张,都是解放初期从农村出来参加工作的年轻人。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大批的建设者,老刘与老张就是那时候,经过上面精挑细选,从农村选拔出来比较优秀的人才。

当时的老张,是村里最年轻的村G部,长得一表人才,能说会道,非常精明。他读过书,写的一笔好字好文章,选拔上来以后,直接进了县委机关。

老刘人长得漂亮,高挑的个头,是村里宣传队骨干。虽然只在扫盲班学习时间不久,但她学习成绩不错,聪明机灵,被安排进了刚成立不久的县供销社物价科。

老张老刘来自同一个乡,被选拔出来之前,他们已经由长辈们做主定了亲。当时,他们都是比较活跃的人物,各自都在自己活跃的圈子里有了自己心仪的人。最终却扛不住长辈干涉,听从了父母之命。

虽然不得不顺从了父母安排,心却都被自己所爱牵扯着。因此,他们结婚以后,关系一直不是很和睦。

婚姻背后的六大真实故事(貌合神离甚至互生厌恶)(2)

十几年以后,老张已经是县里有名的笔杆子,有了比较好的职务,还有传言,说他还有进一大步的可能。

老刘那会儿,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家务的拖累,让她在工作上,没有多少进步,还是物价科里一个普通的科员。

都说人红是非多!人往往在走运的时候会忘乎所以,落人把柄。就在老张最春风得意的时候他被人举报,与一下乡知识青年有染。

那时候,事涉知青,处分是很严厉的,老张因此被开除回家,曾经的一切被清零。

从此,这个家就没了安宁,吵闹打骂随时可能发生。本就不和睦的夫妻,开始了分房住分灶吃的相处模式。

倒霉的是三个孩子,他们成了父母之间的夹心饼干。

父母高兴时,他们是被各自拉拢争取的对象;父母不高兴时,他们就成了出气筒,说不定哪一会儿,也不知何因何故,他们就可能被父母训斥或打骂一顿。

大儿子到了下乡的年纪,别人家孩子都是想尽办法逃避,他却非常积极地报名去了离家千里之外的乡下。

后来通过招工参加工作,留在了下乡的那个地方,与单位同事成亲,有了一个女儿。

在女儿十岁的时候,性格一直比较怪异的他得了精神分裂症。

他主动提出离婚,并提前办理病退,开启了居无定所到处流浪的日子。前段时间听说,他定居在了父亲的农村老家,身患重病,已经不久于人世了。

二儿子由于大哥的下乡,他有机会留城工作,父亲的问题,影响了他的前程与婚姻。

他娶了个农村媳妇,在他儿子出生之前,父亲老张被落实政策。虽然没有官复原职,但安置单位不错。

老二由于父亲的问题得到解决,而一改往日的谨慎为人,走了与父亲一样的轨迹。

比他父亲更恶劣的是,他先出G,继而抛弃原配妻子,不惜与儿子断绝关系,与新欢成家了。

他家老三是个女儿,学习挺好。单位人们发现,在老三读大学期间,老刘经常借钱,目的只有一个,供养读大学的老三。

有一次,还有外单位人来单位找她,说曾经为她做过贷款担保。贷款额度不大,仅仅四百元。但时间已经很长,担保人被当地信用社追得受不了了,只能跑单位来找老刘。

八十年代初,四百元钱,差不多是老刘大半年的收入了。人们据此猜测,她与丈夫在收入开销上,应该也是各算各的账。

老刘用心培养的女儿,大学毕业没有回来,留在外地工作成家。据说,婚姻状态也不是很好。

十多年前,老张患癌去世。病重之时,老刘在老张房间搭了一张单人床,陪伴老张。老张不领情,不要老刘陪伴。

趁老刘不注意,他搬到二儿子闲置的一套房子里,雇了保姆照顾自己最后的日子。

如今,老刘已经八十多岁,身体也已经不再硬朗,三个孩子都指望不上,她住进了县城一家养老公寓。

前几天因胆囊手术住院,儿女都没有回来照顾她,她只能每天花二百四十元钱雇护工。

事后,她逢人便说:“心疼死我了,一天二百四啊!平时不舍得吃不舍得穿的,这俩退休费都给别人花了!”

婚姻背后的六大真实故事(貌合神离甚至互生厌恶)(3)

丈夫患病即将离世,都不想被她知晓

老袁是七十年代因表现积极,由农村选拔出来的农协工,后来通过努力转了正,在一个挺不错的局机关工作。

之前一直不想婚姻将就,待拖到转正,她已经算是老姑娘,年龄超过了三十岁。

刚好单位一同事老吴,工农兵大学生,有才华,却因为个子太矮,人也内向,一直没有合适对象。

老袁转正以后,经同事们撮合,俩人结合到了一起。

老袁性格外向,工作能力很强,交际很广。老吴是个学术性人才,人际交往是他的弱项。

平时没啥感觉,俩人成家以后,性格的巨大反差,让他们越来越难以接受彼此。

他们没有过吵吵闹闹,采取的是冷战。虽然同吃同住,却形同路人很少有交流。他们的独生儿子,学习很好,大学考到了上海。那时候谁家孩子考了大学,都要父母一起去送送。

但他们的儿子拒绝父母去送,而且在离家之前,郑重其事跟父母说:“你们如果觉得一起生活很不愉快,就分手吧!我已经长大了,你们不必再为了我而委曲求全了!我的目标已经定了,有机会了,我要出国不再回来了,你们各自照顾好自己,就算给我减轻了负担!”

儿子大三那年,已经退休与同事一起做小批发生意的老袁,跟生意伙伴老赵说,发现老吴已经好几天没上班了,好像是病了。

自儿子读书走后,他们俩人觉得没必要再演戏给儿子看了,就开始了分屋居住。

老袁生意不大,却挺耗时间,每天天不亮就走,下午三四点收摊。她白天在外面吃两顿饭,晚饭为了控制体重基本不吃。还没有退休的老吴,每天下班挺晚,回来了自己煮碗面条对付一下。

那几天,老袁发现,到点了老吴也没动静。留意了一下,发现他没有上班,偷偷隔着门缝看看,人躺在炕上,脸色蜡黄。她觉得不太对劲,跟自己的搭档老赵说了。

老赵是他们两夫妻的同事,那天下午收摊以后,她随老袁去了她家。发现老吴已经病得不能起床,问了情况,说是肺癌骨转移,他一直拒绝治疗,躺在家里,就等着最后的日子了。

老赵狠狠批评了老袁,并陪她一起把老吴送进医院,强迫老吴接受老袁陪他走完最后的几天。

他们的儿子回来为父亲送葬,操办完一切,他劝母亲为自己找个合适的伴侣,说父亲已经走了,过去的就不去想了。你年纪还不大,前半生过得不愉快,后半生还可以弥补。

老袁在丈夫去世后不到一年,找到了另一半。她的生意伙伴老赵说,老袁对她说过,与新伴侣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可是好景不长,老袁与新伴侣生活不到一年,接受不了新伴侣子女经常的打扰。觉得自己儿子都没麻烦过自己,我倒要经常伺候你们。我想要的是二人世界,尽情享受幸福晚年。到头来却成了你们全家的免费保姆,太不划算了。于是,他们分手了。

现在,已经年近八十的她,独自一人,每天练书法学绘画。以前开朗活泼喜欢交际的她,远离人群,过起了安静的日子。

婚姻背后的六大真实故事(貌合神离甚至互生厌恶)(4)

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俩人,把日子过成了仇人的样子

同事老刘,出生于一个老革命G部家庭。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父亲遭遇不公正待遇被收监,母亲与他们几个兄弟姐妹,被遣返回农村老家。

母亲身体不好,不能下地劳动,全家几乎没有任何收入。为了养家,读三年级的小刘与小学刚毕业的姐姐一起辍学,参加生产队劳动,赚取微薄的工分收入。

待父亲平反重返工作岗位的时候,小刘已经二十多岁了。全家随着父亲的平反,被落实政策重返城里,她和姐姐都被安置了工作。由于文化程度太低,她只能进食品加工厂,做比较辛苦的体力活了。

种种原因所致,她找对象受到不小影响,一直到二十七岁那年,一位厂里阿姨帮忙,她认识了现在的老公老吴。

老吴也是大龄青年了,他当年书读得不错。高中毕业以后,按照当时政策,大学都靠推荐,学习好与坏都不重要。农村家庭的他,没有得到被推荐读书的机会。

直到恢复高考以后,他经过认真复习,参加了恢复高考以后的第一届考试,考取了一所师范专科学校。

毕业以后,他本该去当老师,因为笔杆子挺硬,写的一手好文章,被ZF机关看中,直接进了机关,服务于领导。

一是年龄大了,二是他个子矮小,模样一般,写文章有一手,与人相处却有些呆板。因此,找对象也成了困难户。

俩人在老工人的牵线搭桥下相识,他们竟然发现,俩人不仅同年同月同日生,老家还是一个乡的。

这样的巧合,让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奇妙的姻缘。于是,他们没有经过认真相处,便匆忙结了婚。

婚姻背后的六大真实故事(貌合神离甚至互生厌恶)(5)

没想到婚后不久,不和谐便开始了,老刘没文化,老吴又是个书呆子,俩人根本没有共同语言。

老刘包揽了一切家务,老吴做了甩手掌柜的,回到家除了看书就是写字。

最不能被老刘接受的是,老吴的父母也掺和进了他们小家的生活。

公公婆婆经常于言语间表现出对老刘的轻视,觉得他们大专毕业的儿子娶个没文化的老婆太委屈了。

而老吴用现在的话说,又有点“妈宝”的意思,听父母的多了,也越来越觉得老婆与他不是一路人。

在女儿刚两三岁的时候,老吴主动分房住彼此互不干扰了。

他们的女儿读初中的时候,老刘下岗了,而老吴从机关出来,被安排进一所中学做了副校长。

这下,公公婆婆更有话说了,觉得儿子本事挺大,儿媳妇做个家庭妇女,太不般配了,经常故意以言语刺激老刘。本就自卑的老刘觉得在这个家更是抬不起头了。

有些人往往会将自卑以另一种方式表现,老刘就是这样的。

她在文化和事业上比不上老吴,但娘家家庭条件比老吴这边强了很多。

父亲副县级位置上离休,弟弟是部队G部级别还不低。她觉得这些方面老吴比不过她,你们一家子瞧不起我,我也瞧不起你们。

于是,互相瞧不起,互相挖苦是他们夫妻的相处模式。

经济上,在孩子没长大之前,老刘下岗以后,老吴的工资卡还是掌握在老刘手上的。他们的女儿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后,老刘也办理了退休手续有了一些退休费。她再拿老吴工资卡去银行取钱,被工作人员告知此卡已挂失。

从此,俩人矛盾加剧,说话不仅仅是互相讽刺挖苦,而是时常互相瞪着眼睛争吵。

前几天老刘告诉我,独生女把他们夫妻户口迁移到她工作的城市,并付首付为他们购置了小面积房屋,让他们将来在那边养老。女儿付了首付,她说需要她爸付房贷,说妈妈工资太低,你收入高你来付。

为这,老吴心存不满,认为女儿这样操作,是老刘在指使女儿算计他的工资。

现在,俩人还住在老家,同住一个屋檐下,各住各屋互不打扰。

家务还是老刘在操持,日常花销也是她在掏。老吴说我还了房贷,其他开销就不管了。他每天早晚出去活动,回来就自己房间门一关,不吃饭不出来。

老刘做好饭也不喊老吴,做好就吃。老吴到了饭点儿,听到碗筷响,自己出来吃自己的,每天彼此除了吵架,就是无言以对。

前几天看到自驾游阿姨的故事,我发给老刘看看。我说这样的状态,与你家几乎一样。你们俩谁都没想过逃离这样的生活?

老刘说:“还真没有,我从来没想过,他也没提过。现在再提,好像也有些晚了,都是年近七十的人了。逃出去已经晚了,反倒给闺女添麻烦了!”

婚姻背后的六大真实故事(貌合神离甚至互生厌恶)(6)

四零五零六零后中,很多如此婚姻状态的夫妻。与我同单位的同事,据说有好几对不离婚却分处两下的夫妻。现在,每个家庭都不止一套房子,俩人各住一套,互不干扰。

有一个熟人,喜欢唱歌。有一次节日老年队汇演,她引吭高歌,据说是用力过猛引发血管爆裂,当场倒地。

手机号中,竟然没有她丈夫的手机号存储。打了她儿子号码,说他在外地,是他帮忙联系了他父亲。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对保持婚姻关系的老夫妻,早就分居两地,与陌生人无异。

与现在年轻人稍不遂意就离异的果断相比,老年人更多的是“忍”。

所谓“忍”的原因,多是为了儿女,为了儿女有个完整的家。

其实,生在这样家庭的孩子,并不会因为父母貌合神离的完整婚姻而感到幸福。相反,更多的家庭,因这样的父母关系,孩子们感受到的是有意无意的伤害。

事实上,老一代婚姻中的这类“忍”,一半是为儿女,一半也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在有些人看来,自己的面子,别人的眼光都非常重要,离婚被人笑话实在受不了。

而年轻一代稍不遂意就“离”,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都很自我,很现实,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的感受,而不太在乎别人的眼光。

——END——

原创不易,期待您的关注、点赞、评论、转发和赞赏!

(声明:图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秋韵,河北人,现退休在家,喜欢讲述过去的故事。

本文编辑

@情感学院院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