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狮头山介绍(龙头山的传说很美)

父亲的山寨就躺在山坡上,寨后有山,叫龙头山。

龙头山由三座山组成,从高到低,一座紧挨一座,山脊几乎成直线。山像龙头,山脊如龙身。远看,龙头山真像一条游龙,龙头高高昂起,拖着长长的龙身,躲在湘西群山之中。在湘西世界地质公园里,这是罕见的奇观。

湘西狮头山介绍(龙头山的传说很美)(1)

湘西龙头山上的古庙。图/我从湘西走来

按地质学家观点,三亿八千万年前,龙头山就藏在汪洋大海之中,而且石头形成大约在五亿年左右。也就是说,龙头山成型于寒武纪(5.42亿年前—4.85亿年前)。说三亿八千万年前还在大海中的依据,是龙头山对面的灵观山,至今还有虫管化石,产出层位在泥盆纪。这种虫管化石,也正是形成于三亿八千万年前的泥盆纪(4.05亿年前—3.5亿年前)。

龙头山海拔只有八九百米,灵观山的海拔要在千米之上,虫管化石也在千米之上。

往事越亿年,沧海变桑田。还说得直白点:海枯了,石未烂!

如今龙头山在永顺县境内,灵观山属于保靖县范围,两县以河为界,两边溪流纵横交错,注入酉水。

当地人介绍龙头山,主要是与三山最矮的那座山顶一块大石有关。这块大石躲在栎树和柏树丛中,迎面一看,真像昂起的龙头,有龙鼻、龙嘴、龙眼和龙角等,栩栩如生。印象中,那石头上面好像经常裹满红布。不足之处,就是龙嘴巴右边缺了,上下颌显得不太协调对称。

关于龙头山的神话传说,很有意思。传说这龙头山很灵,白天它就躺在山上休息,晚上却摇身一变,兴风作浪,大吃大喝。

但是,它错就错在龙嘴不应该对着保靖方向,龙身却藏在永顺的群山之中。“吃保靖,屙永顺。”龙头山的秘密,被一风水先生点破后,让保靖人夜不能寐。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几个黑影偷偷地爬上龙头山,用锤子打掉了龙嘴巴。

传说住在龙头山下的人,过去三更半夜都能听到龙吟声,突然一段时间没有了,爬上山一看,龙的下嘴巴掉了一边。人们还发现龙头上泼满了狗血。狗血淋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便也请风水先生一算,很快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既然龙嘴巴打掉了,那再努力接上吧。于是,一些不甘心的永顺人就请道士做法,用块石头补了龙嘴巴。据说,任凭人们怎么努力,龙头却再也不显灵了。甚至龙头颜色,也由灰白色变成了土褐色,有人说这是狗血浸渗,也有人说是龙在滴血。还有种说法:为了超度僵硬的龙头,当地人便在旁边修建了座寺庙,邀请得道高僧日夜诵经。

湘西狮头山介绍(龙头山的传说很美)(2)

龙头山有怪石如龙头。图/我从湘西走来

这褐色的龙头,这残缺的龙嘴,还有修建古庙用石头垒砌的石墙,上山要走的石阶和古道,如今都好好保存着。

传说终归是传说。可经当地人这么说来传去,慢慢地,仿佛就变成真人真事了。不过,龙头山还是有故事的。

龙头山的山顶上有座古庙,始建于何时,无从考证。从残存的石墙看,规模虽小,但很有气派。

湘西狮头山介绍(龙头山的传说很美)(3)

整修过后的湘西龙头山古庙。图/我从湘西走来

古庙最后一个和尚据说叫王和尚,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才离开。小时候,我听伯父讲过,王和尚不出家,不住庙,有家,有老婆孩子,住在山下的水井边,耕田犁地干农活,样样精通。有人来烧香拜佛,只要站在庙门口大声喊,王和尚就把和尚衣服一披,赶到庙里念念有词。

事情忙完了,有钱的收钱,没钱送东西也行。王和尚总是背着那么个背篓,来来回回,随叫随到,很认真,很虔诚。

伯父说,王和尚小名“六指孩”,他右手大拇指边上还长有一个小手指,很特别。伯父出生于一九二八年,他说小时候见过王和尚,王和尚好像是保靖人,不晓得他的具体年龄,只记得他长得干瘦干瘦的。

伯父说他听长辈们讲,王和尚开始来龙头山,经常不藏他的六指,后来就不再让人看了。伯父见过王和尚几次,可并没看他的手指是什么样子,因为他不是抱到胸前,就是放到袖子里。后来,伯父听人说,原来一天晚上,不知为何,在龙头山前的香炉里,王和尚把第六根手指给烧掉了。

没有人知道王和尚为什么要烧掉那根多余的手指。不管如何,这种咬牙切齿的疼痛,是常人难以忍受的。没多久,烧掉手指的王和尚走了,他的老婆孩子也跟着走了。一家人到底去了哪里,哪个也不晓得。

王和尚走了,龙头山庙宇就荒芜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一些老百姓还到庙上运石头拆砖下瓦,很快,庙也倒塌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常到龙头山下放牛,爬山多,在山顶断垣残壁处,我还记得有副上联:

远望皆空,耳根入道,到此神思

字是毛笔字,黑色的,写在石灰糯米砌成的左璧上,右边已脱落,什么也没有。这是王和尚留下的么?

庙山门是石头做的,现在还保存得好好的。山门处也有一副对联,右联字迹清晰:金色界中兜率境。左联字迹模糊,看不清。

直到前几天发龙头山的视频时,广西一位叫陈瑛的网友告诉我,左联应该是:碧莲花里梵王宫。

我仔细看了看照片,第一个字真是“碧”字,最后一字也是“宫”。

湘西狮头山介绍(龙头山的传说很美)(4)

玉皇宫。图/我从湘西走来

我没有问她太多,百度一查,原来这是古诗句,作者竟是金朝第六位皇帝完颜璟(1168年—1208年)。完颜璟又称金章宗,只活了四十岁,在位二十年。他创造的“明昌之治”是金朝最为繁荣兴盛时期。

莫非龙头山上的寺庙修建于这时候?那个时期龙头山属于南宋,当时宋金两国关系也还不错。好吧,暂且不说寺庙的始建时间,就说完颜璟的诗句能出现在龙头山上,足可见修庙人的学识非同一般。

一段时期里,当地人谈及龙头山,总说偏僻、落后、交通不便等等,其实,翻看厚重的史书,这个地方并非那么闭塞。

在湘西土司时期,龙头山四周就是永顺土司下辖的三个土知州之一的南渭州范围。《永顺府志》有云:“南渭州,宋为中溪州,后为南渭州。”

一O一七年,刻入“溪州铜柱”铭文中的覃允赞,便是有史可查最早的南渭知州。

南渭在酉水之滨,三面环水,依山筑城,龙蟠虎踞。在湘西土司的军事力量中,以水军为最。翻开厚厚的明史,无论是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水战,还是湘西土司血战东南抗倭海战,都有南渭水军战功赫赫的记载。

一三六六年,朱元璋大业初定,才刚刚着手在南京建皇宫之际,南渭知州彭金胜为表忠心,就向朝廷进献了楠木。这个开先河的壮举,让朝野为之震动。

是的,不管外面风云如何变幻,湘西土司对国家的忠心不变,而且每每在历史关键时刻,都审时度势地做出了正确选择。

一六八O年,在今沅陵县辰龙关,正是南渭知州彭凌高率兵从间道围剿了吴三桂叛军主力,并一举攻克辰龙关。“辰龙关大捷”让康熙皇帝龙颜大悦,论功颁给永顺宣慰司印章一枚。这枚印章,现在还好好地保留在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遗址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光阴流过。当仰望湘西大地上璀璨的星空时,人们或许会被历史带来的回响深深震撼。

如今,南渭州府一带已经改为南卫村,为龙头山下泽家镇所辖的一个村落,村民大都姓彭,自称土司后裔。也有人说,可能正是清乾隆时期,取得了辰龙关大捷后,南渭土知州彭凌高开始主修龙头山寺庙的。给出的理由是,金朝和清朝都是女真族建立。彭凌高和清朝关系密切,也正因为如此,才逐步学习并传播女真族文化。完颜璟所在的金朝和南宋为同一时期,由于历史原因,在明代,他诗句出现在龙头山上的可能性不大。

在浩瀚的历史中追寻真相是件苦力活,但龙头山庙门前一残存的对联,却给了人无限遐想。

最近几年,倒塌的龙头山古庙又新盖了起来。山门没动,地基不变,连一切断垣残壁也没有动,修旧如旧。

主修者是龙头山下走出去的青年企业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大孝子,我初中时的同班同学。据说,我这位同学的母亲前几年生病了,到吉首和长沙等地四处求医,都认为是绝症,治不好了。陪伴的日子里,老母亲告诉儿子,自己才七十七岁,这么好的社会里,连八十岁都没活到,有点想不通。

她开始回忆人生,希望能从她认知的“报应轮回”上找到原因与安慰。老太太是位虔诚的佛教徒,回想过去的事,她说年轻时曾到龙头山寺庙里背过砖瓦,是不是因此得罪了菩萨?于是,她对儿子说,希望能完成自己一个心愿,把龙头山上的寺庙修一下。儿子满口答应,说干就干,带着一些善男信女们,不到两年就完工了。

各事完工后,我这位同学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碑文也没有写,只是告诉母亲,她的心愿完成了。说也神奇,原来医生认为老太太最多只能活半年,她硬是坚持了三年多,活过了八十岁才去世。

举头三尺有神明。有人说这是老人积德行善的结果,有人说是龙头山的菩萨保佑了她,也有人说这是迷信……

总之,龙头山的寺庙恢复了,这是一个平常人为满足他的某种心愿而完成的伟大工程。老人走了,却似乎一直活在当地人的记忆里。

湘西狮头山介绍(龙头山的传说很美)(5)

从保靖方向看,龙头山如雄鹰展翅。图/我从湘西走来

前不久,我们去龙头山,一路上,父亲也和我讲起了这位老人,说她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平时说话轻言细语的人……

我打电话给老同学,他不太愿意过多谈这件事,只是说了句:人生在世,总要做些父母想做的善事。

“自己为善,与人为善。人人为善,同登彼岸。”聊着聊着,我不由地想起了这首诗。这首诗刻在不二门石壁上,不二门是国家森林公园,就在永顺县城边,猛洞河畔。龙头山距不二门约三十公里,不远。不过,从龙头山到保靖县城,似乎还要更近一些,只有二十多公里的车程。

湘西狮头山介绍(龙头山的传说很美)(6)

父亲的山寨,永远的牵挂。图/我从湘西走来

从保靖方向看龙头山,三山错落有致,好像一个精美的笔架。汽车再转个弯,三山就呈直线藏在山中,只露出最高的山头,仿佛展翅欲飞的雄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不管从哪里看,父亲的山寨都在龙头山下,这是我永远的牵挂,一生的爱恋。

文/我从湘西走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