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人员被借调(被借调人员的三重门)

单位人员被借调(被借调人员的三重门)(1)

“我在公务员试用期第一天就被借调了,编制所在单位一天都没去过,然后就是长达4年多的借调,可谓是‘身经百战’了。”一名基层公务员告诉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4年里,他辗转于当地住建局、督查局、区委办,但都没能留在借调单位。

记者采访了数十名党政系统被借调者,他们大致处于三种状态,有的人经历了“转圈门”,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借调;有的人经历过“遗忘门”,借调单位和被借调单位都对其个人发展都“不上心”;有的人正在经历“夹心门”,借调单位把杂活累活都甩给自己,被借调单位还埋怨自己“忘了本”。所幸,仍然最终有人通过加倍努力最终留了下来;有人虽然没留下来,但凭借着借调学到的本领,同样得到了组织关爱。被借调人员的酸甜苦辣,每个人有不同体会。

转圈门:说好半年,半年之后又半年

“连我都没有想到,才在原单位工作半年,就被借调了出去,而且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借调。”作为重点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吴飞刚到某单位工作不到半年时间,因为写作能力较强,就被市委组织部借调了过去。

在吴飞看来,相比原单位,市委组织部对工作的要求更高,站位更高,能学到的东西也更多。“以前我只需要思考怎么做好业务上的事情,现在要思考的是如何进行组织协调,如何胜任综合性工作。”

除了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外,吴飞坚信自己在重要部门,也能等到一些机会,有更长远的发展。不过,他只被借调了半年时间,就离开了组织部门。这是由于当地规范了党政机关的借调行为,同一人员不得被同一机关借调超过半年时间。

很快,吴飞又迎来了第二次借调。还没来得及回到原单位,他就被领导通知去市政协报到,协助某项专项工作。同事也拿他开玩笑:“怎么转来转去都是你,看来太优秀了啊!”

“就这么一直被借调也不是办法,就算能学到东西,但也不是长久之计。”身为事业编的吴飞告诉记者,如果自己在干完政协的专项工作后再被借出去,就考虑辞职。

与吴飞一开始抱着想留在借调单位的心态不同,李振来在被某副省级城市的市级部门借调后,常常找领导反映想“回去”的诉求。因为这里有超过20名借调人员,李振来觉得竞争不过别人,想早点回去。不料,到了上级承诺的半年期满后,领导却再次找他谈话:“坚持一下,再坚持半年!等本市一项重大活动验收之后再走。”

“一朝被借调,老是被借调。再想回去就难了!”从乡镇被借调到某县县委组织部干部股的工作人员林芝说,自己在该县违规借调人员专项清理整治中发现,有些干部一旦被借调出去,会一直被借调。

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这部分干部综合能力较强,一旦回到原单位,可能又会有一些单位来借人。“有的被借调单位领导为了某项工作的连续性,宁可一直把这部分干部借调出去,也不敢给他安排工作。”林芝表示。

“被借调的次数多了,时间长了,也不利于干部的成长。”东部地区某市的市级部门领导说。在他看来,被借调的单位领导也应该把握“用人之道”,不能老是让同一个人被借调出去,“被借调干部本来就是帮助单位对外联络的,不能老是这一两个人。”

遗忘门:好用就会长用,“放手”才是关心

事实上,李建所在单位在本市“创文”期间,也从相关部门和下级单位借调了一些年轻干部。李建明显感觉到,这些干部大多都有自己的想法,认真做事的人不多。对此,李建分析,可能是这些干部缺乏组织上的关爱。

“感觉领导并不关心我的成长。再不回原单位,恐怕更没几个人认识我了!”两年前,林芝被借调到县委组织部,至今还没回原单位。

在外界看来,这是个靠近上级部门的好机会,但林芝却有苦难言。她面临的“苦”也是大多数基层被借调干部的“苦”。

一方面,像林芝所借调到的单位编制十分紧缺,借调人员很难留下来。另一方面,她所在的乡镇规定,“借调出去的人员每月绩效减半”,这导致自己薪资较低。另外,乡镇在年度考核时,被借调出去的干部多是称职,几乎没有评优的机会。但考核结果直接与公务员的晋升、工资和奖金挂钩。在评职级时,借调人员也会被“无情”忽略。“比如评职级的时候,领导通常优先看到的是在自己眼皮底下干活的人,而不是被借调出去的人。”林芝说。

“因为去年换届,干部股没剩几个人了。刚借调了一个乡镇年轻干部上来,领导想让我再留一段时间,多带带他。”林芝在无奈中好歹有了点希望。

不过,与林芝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不同,这名乡镇干部工作却有些敷衍。后来林芝才知道,原来这名干部所在乡镇的办公室主任刚被调走,他极有可能会去补缺。谁知道还没等到补缺的通知,他就被借调过来,所以工作上有些情绪。

“对于留不下来的干部,即使能力再强,借调单位也要懂得适时‘放手’。”李建说,对于这部分干部,他一般会根据其工作表现,向被借调单位提出“评优评先从优”等建议,“其实一些借调人员就是担心被原单位‘遗忘’。有了借调单位相关领导的建议或指示,这些干部回到原单位后,心心念念的事也能有个回响。”

夹心门:到底该听谁的?

李振来的同事袁凯是大家公认的勤勉模范。在被借调期间,他几乎每天加班到晚上10点过,永远是单位里回家最晚的那个。

作为该单位的“大笔杆子”,袁凯要负责主要领导的文稿资料。“他不做,谁来做呢?换个人,领导可能会不满意。”一名跟袁凯熟悉的同事小王直言,“他的工作几乎没有可替代性,但不知为什么,就不能正式调进来。”

小王说,袁凯曾透露过缺乏归属感,刚来单位的时候,杂活累活都是他干。后来成了“大笔杆子”,让一些干部“眼红”,有的还时不时给他使绊子。而袁凯原单位领导一直对他有“意见”,认为他一心想往“高处”走,却不肯在领导面前给单位争取尽可能多的资源。

“我自己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原单位和借调单位领导在某个指示上发生不一致时,很不好处理。”小王举了一个例子,“单位临时有重大迎检任务要求自己回去帮忙,但借调单位领导当天安排了很重的活,真不知该听谁的?最后还不是默默加了个通宵班,把所有事都一个人扛。”

除了袁凯外,大多数借调人员跟李振来一样,都是“流水的兵”,工作可替代性很强。大家都是从事一些综合性事务工作,比如微信编辑、表格填报、资料收集等,很难学到更多的东西。

李建认为,一些借调单位的领导不能为了减轻工作量,频繁借调年轻干部。长此以往,可能会形成“被借调人多做事,自己的人少做事”的人浮于事现象,这也违背了干部借调的初衷。

单位人员被借调(被借调人员的三重门)(2)

跨过三重门,轻舟再过万重山

“借调其实是一种宝贵的经历。我常常跟单位里的借调人员讲,要珍惜这段工作经历,不要抱着‘打零工’的心态混日子。”上述受访对象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自己曾经被借调的经历。

李建回忆,当时自己30岁出头,由于负责的工作常接受领导的调研和视察,被市委主要领导看重。不久,他从团市委借调到市委办担任领导的联络员。被借调1年后,由于工作出色,李建正式调任市委办工作,并提拔为正科级干部。

“在市委办工作期间,提升了我对具体问题的处理能力,也让我培养起了在宏观层面的大局思维。”李建认为,正是这段被借调的经历让自己受益匪浅。

“事实上,能通过调任、遴选等方式留下来的借调干部,少之又少。特别是在一些大部门,就算空缺出一个编制,都是要优中选优的。”作为某地级市市级部门的中层干部,梁杰认为,即使当时留不下来,但借调的经历也能为自己“加分”。

梁杰和他的同事就是有力的印证。12年前,梁杰还是一名刚到乡镇工作的选调生。当时的政策还未对选调生的服务年限作出规定。3个月后,梁杰被借调到市委组织部干部科从事某项专项工作。

“刚开始真的是抓耳挠腮。”梁杰回想起自己被借调后的状态说,“所谓‘名师出高徒’也是有道理的。组织部门的工作作风、高标准严要求,在乡镇很难学到。”

在被借调的1年时间里,梁杰的表现得到了市委组织部领导的肯定。相关领导结合他的表现,将其推荐到了另一市级部门工作。由于这段借调经历,梁杰后来被调到市纪委工作,如今已成为某部室负责人。

事实上,当时与梁杰同期被借调的4人中,有两名乡镇干部虽然没能留在市上,但被推荐到了区县政府部门工作。还有两人回到了乡镇工作。经过个人努力和组织培养,目前,有的人在市委组织部的业务部门“挑大梁”,有的人在区县政府部门担任一把手,有的人在乡镇担任党委书记。

“所以被借调的好处和坏处谁都说不清楚,主要还是看个人的事业追求和努力程度。比如,我当时留在市上就更好吗?去区县部门的同事就差吗?回乡镇的干部就会被组织‘抛弃’吗?从长远和发展的眼光来看,这只是一时一地的境遇而已。”梁杰说,“就算最终正式调任了,也不能说自己就成功了,这是对自己新挑战的开始,轻舟还要再过万重山呢”。(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