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徐志摩林徽因啥时候写的(徐志摩过世四年之后)

作者简介|林徽因(1905——1955),福建闽侯人,生于浙江杭州。1928年开始在《新月》月刊发表诗作,跻身于新月派诗人之列。曾任教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系。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

悼念徐志摩林徽因啥时候写的(徐志摩过世四年之后)(1)

写作背景|本诗是林徽因为纪念徐志摩去世四周年而作的。写诗是林徽因的副业,“灵感一至,妙手得之,然后便束之高阁,朋友们不向她索稿,她是轻易不发表的”,30年代中期是林徽因诗歌创作的旺盛期,也是现代主义诗潮冲击新月派诗美理论并使其流派内部分裂、瓦解的巅峰时期,林徽因以自己独特的诗歌实践参与了这场诗歌潮流中。

简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是对逝去之爱的怀念和思考,诗人通过多重意象来塑造这份感情的多维层面,又用情感这条线索将这种情感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幅炫目的画面,在丰富的画面中淋漓尽致地表达思念的情绪。诗的前七句抒发的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情怀,“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是直接述情,也是诗歌情感线索的发端。尽管“热情”已经时过境迁了,但是,情感是有痕迹的。

悼念徐志摩林徽因啥时候写的(徐志摩过世四年之后)(2)

“在黑夜”有它的踪影,“在松林”有它的声息,在这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中扩展和丰富了所述情感的内涵。明月依旧、隔山灯火依旧、满天的星星依旧,只是物是人非,那些一如既往存在的景物也如梦幻般地失去现实的本真,这里抒情主人公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的色彩,不可重复的过去,只留下无所寄托的情感。

后面三句由上文对倾诉对象的劝谕转而对其假设,是直述情感的假设,情感线索由发端到发展而进入高潮,“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极鲜明地体现了生者对于死者至死不渝的怀念。

这首诗是以心理独白作为内容和构造形式依据,其中似乎包含着“我”与“你”的诉说因素,但这种诉说不是对话,只是“我”内心独白的一种称谓,经由感情线索连缀的是一个个含蓄蕴藉的意象,诗人用饱含诗意的画面和隐喻的手法表现了热切执著的爱,整个诗作充满着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意象,由于情感的表述与文学手段的充分运用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有限文字,负载了更为丰富、广泛的情感内容,也使这种怀人的情感,超越了一般怀人作品那种外在的沉重,哀怨的时候持有似水的宁静,热烈的时候又不失矜持,成为不乏深刻的诗意情感。

悼念徐志摩林徽因啥时候写的(徐志摩过世四年之后)(3)

诗中还具有暗示性叙事的内涵,由于诗人对情感进行了高度的诗化处理,作为诗歌素材的故事以一种情绪氛围的一个因素,它以有意淡化的哀愁来突出执著的信念,从而从诗人之爱不仅热烈、坚贞,而且比常人多出了一份美丽和想象力,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解诗的广阔空间:爱情的力量来源于忠贞,只有忠贞的爱情才可以经风经雨,经久弥坚。

回忆是一种抽象的心理活动, 诗人用充满视觉意象的语言,向读者传达她心中可见可感的心里活动,和女性特有的源于生命本体的忧郁。

诗中比喻巧妙、含蓄,诗人最善于用写景的手法来抒情,以充满意象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自然景物的动态画面,创造情以景生、景以情显的优美的诗歌意境。

诗中所流露的情感真挚、细密和纯净,这缠绵执著的呼唤,穿着古典主义的外衣,流露的却又是浪漫主义热情明朗的心绪。

在林徽因的身上汇集着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并且所有这些在她那里都已自然地融会贯通,被她娴熟自如地运用在诗歌创作中。能把这明朗率真的浪漫主义,完美地交融在矜持含蓄的古典主义之中,这是林徽因厉害的地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