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山外青山楼外楼配图(山雨欲来风满楼)
俗话说“山雨欲来风满楼”,一般来说指的是有大事要发生了,因而气氛开始渐渐紧张。很多人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以表示自己有危机意识。然而,如果遇到真正了解这句话的行家里手,那些常常念叨“山雨欲来”的人,或许就要尴尬了。因为首先一个问题,他们或许就答不上来:“这句话到底出自哪里?上下句是什么?”
其实,很多俗语都是从已有的诗词中摘录出来的经典语句。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又比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等等。这一句“山雨欲来风满楼”也是摘自一首古诗。作为俗语,我们似乎已经很难体会这七个字的诗意之美,但是如果将这几个字代入原诗,就会惊奇的发现,前后几句竟然那么美。这首优美的诗歌,出自唐代诗人许浑,名曰《咸阳城东楼》。
《咸阳城东楼》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这是一首典型的登楼诗,这在唐代是一个特别为诗人们所喜爱的题材,作者为晚唐著名诗人许浑。这首诗写得极美,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沧桑之感藏于字里行间,令人感同身受。
诗的前两句,叙写诗人内心之感受。“蒹葭”语出《诗经》,有苍茫之感。诗人登上咸阳城楼,极目南望,烟笼蒹葭,雾罩杨柳,顿生人生苍茫之慨叹。诗人在苍茫远景之中,似乎看见了长江的汀州,此情此景怎能不想家。蒹葭杨柳看起来很像江南,但事实上却不是,由此引发万里之愁。
三、四两句,是全诗最美的两句,都说一首七律,次联是最能体现水平的,这首诗的次联正是如此。前后两句,一共引入了云、太阳、阁楼、山、雨共5种景物,每一种景物都用了极精准的字眼来形容。比如云是溪边飘起的云,楼阁是与太阳交辉的楼阁,5种景色形成了一幅绝美的风景画,大气而又雄浑。
五、六两句一样是妙笔,上一联写的是景物,这一联则写动物和植物,镜头也由远拉近了。乱草中的鸟儿,枯叶间的秋蝉,都象征着世事的沧桑变化。这两句有虚有实,实的是眼前的绿芜黄叶,虚的是曾经秦苑、汉宫的巍峨。诗人通过想象,动静结合,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铺开这个画面,与上一联完美融合。
起得这么高,落笔也很讲究。用行人的问,来衬托自己的不想答、不忍答,最后用不停歇的渭水,将愁再次扩大。
全诗情景交融,格调高远,确实是一首精品。然而奇怪的是,这么一首好诗却并未入选《唐诗三百首》,这又是为何呢?大家到底在质疑这首诗什么呢?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对诗本身的质疑。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确实写得很经典,前后几句其实也很美,但遣词上的优美仍然掩饰不了它在格律上的问题。诗的三、四两句在唐代都是仄声调,这与当时追求的中正格律,显然不符。同时《删订唐诗解》等诗集,则认为此诗“语多太过也”,反复写旧城的衰败,但事实上当时的咸阳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
其次,是对许浑这个诗人,后世名家一直有争议。不可否认,他是晚唐诗坛的扛把子之一,但他写诗往往局限于借古讽今,虽然读上去婉丽动人,但意境上是无法与盛唐的大诗人们相提并论的。所以明代大文人杨慎等,对他的诗风颇多微词,甚至认为就是他把晚唐诗风带偏了。
这样的诗作,在古代都能被挑出这么多毛病,可见古人对诗歌的要求都是极为严格的,因此对这首诗,存在一定的质疑也不足为奇。很多入选了《唐诗三百首》的作品,也常常被质疑。况且《唐诗三百首》只不过是启蒙性的读物,且篇幅有限,大量优秀诗歌不能入选就并不奇怪。
尤其是当我们把唐代登临诗的佳作拿来比对,这首诗显然略显平庸。比如同样是登临之作,王之涣的《凉州词》,崔颢的《黄鹤楼》,显然更有水平。所以总体来说,入选不了《唐诗三百首》跟登临诗经典作品太多也有一定关系。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