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县方言段子(林县方言的赶)

本文来源于《林州党史》 作者:郭成林 文章写出了林州方言的特色,语言生动形象,妙趣横生。请头条好友共享:

乡音之美,首在词汇。她与现代汉语普通话比较,差异首推语音,也是我的方言被贬抑的首因。至于语法,毫无二致。说到词汇,则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甚至汉语词典不能全部收录。不少的意思,换了普通话来表达都不行,而换用方言,立刻穷形尽相,死蛤蟆说出一股尿来。所以我们还是那个态度:宁丢祖宗坑,不丢祖宗声。

把话说回题目中这个“赶”字上。“赶”是个土里土气的词,草根原生态,大概不登大雅之堂,古文古诗中难见其身影。我感觉它也是一个动词原型。如同搞,干,整,其意思与配伍语素结合后随时变化。比方说,赶羊,赶车,是驱赶的意思。赶会、赶集是赴和去的意思。赶,动感十足,一字生色,描摹出那种生动活泼生龙活虎的形态。不管整个句子的意思如何,只要它一现身于其中,立刻首尾全活,整个句子都灵动起来,那种大步流星的状态描摹入神,一个动态十足的画面就跃然纸上了。

家乡农民很多行为能用“赶”这个词。仅此一点,就能见农民不容易。小文难以尽述,只就其大者,把带“赶”字的常用词语罗列一下。

赶活。说时要儿化,说成赶活儿。农民诗人白居易写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知道农民的苦,忙,一年到头做不完的农活。特别是三夏大忙,三秋大忙,荒着苗子崩着豆,农民忙得团团转,没黑夜没白天。撸起了袖子绾起了腿,走路都是小跑步,说话都成独词句。再慢的性子,这时都成了霹雳火;再懒的汉子,这时都成了拼命三郎。地一把家一把,坡上一头河边一头,顾得了汤汤顾不了豆豆。也难免粗针大麻线,萝卜快了不洗泥。没见过赶活时节的农民,不能说真到过农村。时时抬头看天,不下雨担忧难下种,下雨又担忧淋了晒着的粮食,农民就这样被挤在夹缝里,只有向速度要收入。只有一条路可行:赶。

赶集。赶会。突然又是很雅的事。屏蔽了锣鼓号角,换用了丝弦箫笛。大雅大俗是农民。一年间,乡间总有几次庙会,把舍不得轻闲的农民拉到文化风俗画中去,强迫他去消闲,休养生息。哪怕是去戏台下打瞌睡,也是随了大流。倘若在此时你偏偏去开荒,就会被村人侧目而视,甚至被“舆论”,视作另类被孤立。在不时需要协作,难免求助于人的农村,这是极大的顾忌。风俗习惯有时比行政干预还有力。大一统是统治思想,要干啥都干啥。这种逼迫人“放下”的另类场景,又是多少美好的农村风情画呢?

林县方言段子(林县方言的赶)(1)

赶嘴,又极有文学意义,极富诗情画意。一进腊月,农家都得赶紧“办嘴”,就是准备过年吃喝,要磨面,碾米,蒸馍,男人们则要做豆腐,形成一个战场与战役,加起来都叫赶嘴,有的地方叫得更绝,叫“治嘴”。也可能是应该写作“置嘴”,就是置办的意思。越是接近年关,这赶的意味越突出,脚步越来越快,节奏越来越急,一天当两天。好一个赶嘴,把农民们那种急急忙忙的状态和着急的神情都画出来了。但又与平常赶农活的含意不一样,忙碌里带着点喜庆气息。同样是赶,这种赶,与耕作锄刨的赶,心态感觉很不一样。

赶死,却是个很俗很恶的词,被用来责骂亲人做了荒唐的事。从字面看,人只有求生的道理,哪儿有去追逐死亡的事?所以赶死一词就显得更不合逻辑。那些年代,两口子打嘴仗,就经常使用这一词语。丈夫做了出力不讨好的事,做了事与愿违的事,做了后果严重的事,往往被这话责骂。一句“你赶死去了?”或者“你当初是赶死去了吗?”被责骂的人便无地自容了。这整句话也如漫画一般,虽然只是白描,偏偏穷形尽相,刻画入微,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林县方言段子(林县方言的赶)(2)

赶考。也是一个很有画面感的词语。眼前出现一个举子,背着雨伞,挂着书箱,风尘仆仆地走在赴京就试的路上,眼睛里那份执着,那份希冀,又那么地迷茫,铭刻在读者心中。这是多么凄美的画面呢?伟人也赋予之独特意味,用它来表达特殊意思。毛泽东说共产党进北京掌权是赶考。这个意思到现在又被使用起来。这样说,人其实一辈子都在赶考。

赶就是与时间竞争,尽快跑到时间前边 去。人生苦短,时不我待,只争朝夕。鲁迅说要“赶紧做”,也是用似乎俗气的词语表达特殊的意思。

赶,与所有人都有关系。它使人振奋,立即想做事,马上去做事。可以说,所有人都有过赶的经历。为了某个目标,你在极短时间内走完极长的路,终于在限定时间内到了某地,或者说是完成了某件任务,这后来的欣喜当然强烈,而当时 那种急急忙忙赶路的经历也会永远历历在目。相反,如果有人一辈子都四平八稳,从来不想去赶紧做事,也只能如八旗子弟,消磨了人生,泯灭了志气,终于是不可救药,说什么也迟了。

用两句话来做结语:

鲁迅说,赶紧做。

林州人说:赶紧整。

(作者:郭成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