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时期的印刷厂(黑龙江虎林最早的印刷厂叫什么)

说起黑龙江虎林最早的印刷行业,就不得不提一个人---赵洪经,这是我目前查阅史料能够证实虎林印刷业最早的创办人他当年创办的“文友”印刷局,以产品质量好、种类多在虎林及周边地区小有名气,受到市场的认可与欢迎,有许多鸡、密、饶、宝地区的小商贩都来虎林“文友”印刷局进货,生意十分兴隆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位虎林印刷行业的创始人及背后的故事,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解放时期的印刷厂?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解放时期的印刷厂(黑龙江虎林最早的印刷厂叫什么)

解放时期的印刷厂

说起黑龙江虎林最早的印刷行业,就不得不提一个人---赵洪经,这是我目前查阅史料能够证实虎林印刷业最早的创办人。他当年创办的“文友”印刷局,以产品质量好、种类多在虎林及周边地区小有名气,受到市场的认可与欢迎,有许多鸡、密、饶、宝地区的小商贩都来虎林“文友”印刷局进货,生意十分兴隆。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位虎林印刷行业的创始人及背后的故事。


说起来这位虎林印刷业的创始人赵洪经的原籍并不是虎林,他的老家在关里的山东黄县。在他16岁时,随他的父亲赵鼎才来到虎林县城(现虎头镇)谋生。赵鼎才是一位饱读诗书的老先生,写得一手好字。这父子二人来到虎林后,经人介绍到了高玉山(著名抗日将领,抗日救国军司令)的自卫团当文牍(文书)。赵洪经跟着他的父亲在团部协助做些文书工作,二人的生活也算是暂时安定了下来。

虎林老照片,图片来自于网络


1933年6月高玉山率部队攻克虎林重镇黑嘴子(现虎林镇)后, 当年秋天日本鬼子带着伪军反扑回虎林。由于敌我实力悬殊,高玉山率部被迫撤到独木河,但当时驻在虎林县城(现虎头镇)高玉山部队的文职官员还没来得及撤退,小鬼子的汽车就开进了街。

乌苏里江老照片,图片来自于网络


赵洪经跟其父赵鼎才还有一个通讯员潘凤祥一起,顺着乌苏里江江岸往下水涝方向转移,跑到一个姓刘的家里躲藏起来。赵鼎才两次差潘凤祥找商务会长张云延(张丕基)了解情况。张云延复信叫赵鼎才、赵洪经回虎林县城。赵鼎才被安排在商会当坐办(清朝时对于非常设机构中负责日常事务管理人员的称呼),赵洪经给其父当助手,二人暗地里继续给高玉山做情报工作。1934年1月份,高玉山率部攻打县城未果,带领余部过江去往苏联。没过多久,日本鬼子逮捕了张云延,并说:“商会没有好人,统统改组。”商务会长张云延被敌人拉到虎头江边枪毙杀害了。

老式手摇印刷机,图片来自于网络


商会被解散,自然赵洪经父子二人失业,生活也就没了出路。当时有朋友们见赵洪经爷俩写的一手好字,为人又精明,就劝他们办印刷局。在当时虎林根本没有一家印刷厂,老百姓或者公家要印个账簿、表册之类的,都得远赴哈尔滨,同时虎林当时也没有会刻印章的。赵洪经从小曾经学过刻字,经过父子二人商议,决定在虎林办印刷厂。当年他们筹资1000元伪满国币,租了三间房,办起了虎林第一家印刷厂,地点在虎林县城(现虎头镇),父子二人为印刷厂起名“文友”印刷局。随后赵洪经去哈尔滨买回来一台旧石印机,一台日本四开印刷机和一台手搬印片机,还有一些常用铅字。


虎林“文友”印刷局在1934年8月份正式开张营业,主营业务是印刷表册、账簿、学生本、布告等。在“文友”印刷局刚开张时,来印刷的人数量不多,主要还是以刻字为主。赵洪经的字刻得又快又好,现拿都赶趟,真、草、隶、篆样样都会。当时很多人都在赵洪经那刻过名章。而且赵氏父子俩有来少量印刷的,也不嫌活少,讲究质量,收费便宜,还主动登门揽活,没几个月,生意自然就多了起来。生意兴旺起来以后,赵洪经爷俩肯定是忙不过来,于是又雇了两个徒弟,还从哈尔滨请来印刷技工,一名姓王的师傅,王师傅每月领薪俸30元伪满国币。

老式印刷机,图片来自于网络


由于生意红火,顾客盈门,自然招的一些伪警察也来“文友”印刷局进进出出,一个个贼目鼠眼的,谁也不知道他们打着什么主意。因为老赵家爷俩参加过高玉山的救国军抗过日,所以这爷俩一见到伪警察,心里就别扭,特别不踏实,害怕不知啥时候就被狗警察和特务抓走。特别是赵鼎才当过高玉山的文牍官,当年在虎林县城这是人人皆知的,老先生怕暴露身份,白天不敢出门,整天就蹲在车间里干活,忧心忡忡,感觉生命时刻受到威胁。


在这种心理压力下,赵鼎才老先生于1938年春病逝,年仅52岁。因为父亲的去逝,赵洪经十分悲痛,也大病一场,这年赵洪经只27岁。因赵洪经无力经营,不能管理印刷厂,导致生意冷落,也只好关闭“文友”印刷局。王姓师傅回了山东家,两个徒弟自谋生路。赵洪经病愈后站在院子里,时常默默流泪。原来印刷的机器声没有了,伙计们热闹的欢笑声也没了,一片沉寂。此时赵洪经便更加怀念父亲,如果没有日伪的统治,他的父亲也就不会这么早去世。赵洪经思来想去,决心还得重整父子曾经营的印刷业。

伪虎林县公署老照片,图片来自于网络


1938年7月,伪县公署从县城(现虎头镇)迁至安乐镇(现虎林镇),许多企业、机关、学校也从县城迁走。赵洪经决定将印刷局也迁到安乐镇。1939年春,赵洪经在虎林租了三间房,将设备全运过来。刚搬到虎林时,赵洪经在经济上十分困难,连吃饭的钱都没有,只能到买卖家赊面包吃。虽然硬挺着强开业了,但还是没有活,他只能靠刻字勉强维持生活,那时一枚印章要三、四块钱,可以维持全家人一天的生活。


当时在虎林县城,加上赵洪经的“文友”印刷局共有3家印刷厂,一个是意顺勇(也有资料写成“怡顺永”)印刷厂,厂主姓丁,还有一个是一名朝鲜族群众开办的印刷厂。做生意就是这样,同行多了自然就面临竞争的问题,这3家印刷厂当时在虎林就是抢夺市场的竞争对手。赵洪经因为初来乍到的,也没个顾客,一天天的也挺犯愁。


有一天赵洪经以顾客的身份走访了意顺勇和朝鲜族印刷厂,对这两家印刷厂的管理情况做了调查,同时对顾客的反馈也做了了解。赵洪经回来后经过一番研究,决定取长补短,制定一套经营方法:“质量第一,薄利多销。登门揽活,讲究信誉。”赵洪经发挥能写会画的特长,自己设计图案,印出的产品美观大方,实用且价廉。比如印学生本的封面,赵洪经特意研究了学生的喜好,设计出几种符合学生需求的图案印刷,任其选购,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老虎林照片,图片来自于网络


文友印刷局翻印的教科书也干净利索,插图新颖贴切,排印帐簿、表格一丝不苟,装订美观讲究。特别是赵洪经刻的一手好字,更是受到顾客的称赞。这样没几个月的时间,赵洪经就打开了局面,顾客应接不暇。他又雇了两个徒弟,专搞印刷,以便及时付货。这些在当时赵洪经并没有看成是竞争的手段,不久后导致意顺勇没生意关了门。在意顺勇刻字的王师傅来到文友印刷局工作,他觉得刻字水平不如赵洪经,于是改行做裁纸和装订的活。


1945年小日本鬼子投降的那年的冬天,牡丹江、哈尔滨的货物一时进不来。老百姓对于吃穿都可以将就,没有阳历牌(日历)就得过糊涂日子了。赵洪经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抓住了这一商机,就用万年历推算出1946、1947年的日历牌,印刷后投放市场,广为人民欢迎。当时就连密、鸡、宝、饶的商贩都来虎林进货,“文友”印刷局在虎林周围一时也有了名气。没多久虎林那家朝鲜族群众开办的印刷厂也黄了,印刷用的机器卖给了文友印刷局,从此在虎林地区的印刷业便由文友印刷局独家经营。

虎林独立团老照片,图片来自于作者收藏的资料


在虎林三八支队(后改为虎林独立团)成立后,部队官兵唱着八路军歌曲,宣传共产党的政策,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文友印刷局。文友印刷局印快报宣传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解放东北及虎林的一些消息。赵洪经和工人们也沉浸在解放的喜悦中,他们上街散发快报。赵洪经和工人的关系也很融治,5个工人在厂吃饭不收费,一天三餐有熟菜,有鱼、肉,一顿细粮,年、节还有酒。赵洪经全家也和工人们一起吃饭,处的跟一家人似的,工人们的工资都是按照当时《东北日报》每月公布的工分值核算。

《东北日报》老照片,图片来自于网络


1948年,虎林全县实行土改,赵洪经的成份被定为手工业者。1949年元月的一天,时任中共虎林县委宣传部部长柳莹同志找到了赵洪经谈话,柳部长对赵洪经说:“咱要印《虎林报》,老赵,印刷任务由你们厂承担,为满足群众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虎林开办书店也由你们兼营,你看有啥困难吗?”。赵洪经说:“目前房子不够用,缺资金,还须增加一些铅字”。柳部长当即表示:房子可占用德盛楼,没有钱政府拨给你2500元(当时流通的东北币)无息贷款,铅字可以向老百姓手中收购。柳部长简短的谈话,深深感动了这位民族手工业者,赵洪经觉得党和政府是信赖和支持他的。赵洪经向柳部长表示:一定努力工作。


赵洪经很快组织人收购3000斤铅,赵洪经的爱人也把积攒多年的3个金镏子(戒指)拿出来做为投资。赵洪经带着铅、贷款和3个金镏子去哈尔滨购买铅字、纸张和书刊。那时虎林的火车已中断通行,县委派汽车把赵洪经送到密山,然后转乘火车去哈尔滨。到了哈尔滨后,赵洪经找到朋友帮助买东西,又带着虎林县委开的介绍信到东北新华书店采购图书。书店的负责人一看是虎林县委开的介绍信,很热情地接待了赵洪经。让虎林书店代销杂志、教科书及其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提货按八五折。

铅字,图片来自于网络


赵洪经回到虎林后,首先保证八开(相当于两张A4纸)刊的《虎林报》按时出版,同时书店也开张营业,顾客盈门,读者络绎不绝,人们就像久旱逢甘雨,所进图书抢购一空,东北新华书店继续发货,满足读者的需求。赵洪经即负责经营,同时也负责技术工作,印刷、书店、刻学,忙里忙外,像有使不完的劲。虎林县委对赵洪经的实干精神给予了表扬,评价他说:“赵洪经是实干家。”


1956年文友印刷局走上了公私合营的道路,厂名为虎林印刷厂。当时赵洪经共投资19999元,其中公债券4000元,现款5000元,其余全是机器设备。合营的当年印刷厂由5人增加到42人。赵洪经任厂长,虎林县委县政府为印刷厂配了一名党支部书记兼副厂长。随着合营人员的增加,分工更细了,刻字、排版、印刷、绘画都有专人负责。赵洪经主要抓业务,工艺设计,培养技术人员,抓印刷质量,抓经济效益。这时赵洪经想,怎样把厂子继续搞活,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增加收入。1959年,虎林印刷厂改名为农垦局印刷厂虎林分厂,人员97人,1962年又恢复回虎林印刷厂,员工减至44人。


1963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面临货源短缺的局面。为了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印刷厂在赵洪经的带领下,设计了学生本、丝印植绒奖状、美术信笺、笔记本等。印刷投放市场后,由于产品新颖别致,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在牡丹江专署三办工业产品展销会上,还受到了好评,客户纷纷订货。


在“文革”期间,印刷厂面临印活少、开不出工资的困局。赵洪经每天想着能干点什么,怎么能赚钱。这个时期街上的扑克很缺,谁要能买到一副扑克那简直都视为珍宝。赵洪经就想,扑克是印出来的,咱们就是干印刷工作的,为啥不印扑克呢!说干就干,赵洪经想到这儿就向党支部提出来印扑克的设想,党支部很支持赵洪经的意见,便叫他设计图案。赵洪经首先想到的是大小王的图案怎么设计,这时社会上流行毛主席的“金猴奋起千钧棒”的诗句。于是他设计一副猴王牌扑克,投放市场后,很受顾客欢迎,大家都以为是进口货呢。工人们看到自己印刷的产品,在市场上非常畅销,都感到高兴,生产积极性也随之高涨起来。


赵洪经说:“争生存,保活路,必须抓好产品质量这一关”。这种思想扎根于印刷厂工人的心里。由于虎林印刷厂印刷质量保持优质,在1981年牡丹江全地区60万册日历,均由虎林印刷厂生产,同时还承揽学生本150万册。当年年底,虎林印刷厂在省印刷行业评比中,算草本、方格本、拼音本等学生本,被评为省内最佳产品,获得产品奖金4000元。1982年虎林县印刷厂在全省印刷业获得5个优质产品奖。

新式印刷机,图片来自于网络


赵洪经同志曾说过:“印刷厂是我的连心肉,每当看到厂子有了发展我就高兴”,当年虎林县印刷厂随着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不但能印表格、账簿,也能承印大部头的书籍、报纸。县政府铅印室、市装潢厂、东方红铅印室、税务印刷所等都是由县印刷厂派生的。1979年3月6日,虎林县工业科为安置待业青年,在印刷厂、橡胶厂支援下组建纸箱厂。1979年12月,虎林印刷厂成立青年综合厂,后改为虎林印刷分厂。


赵洪经同志1981年退休,老人家于1988年病逝。赵洪经同志作为虎林印刷业的创立者,对虎林印刷事业的创办及其后面的发展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功不可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