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形容太姥山(这山盳着乜山高)
一载无穷年
“盳”是古词汇,是“望”或是“看”的意思。比如,威海有个习俗,新媳妇上门第一天,邻居登门看新媳妇,就叫“盳新媳妇”。新媳妇出嫁第三天,爹妈要到姑爷家看女儿,就叫“盳出息”。意思是看看自己的女儿在别人家过得怎么样了?适应不适应?再比如,请人看看,就说“您盳盳,这是么?”
“这山盳着乜山高,到了乜山把脚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这山上看着那山高,到了那山又想到更高的山上去”。引申意思是说:有些人做事不踏实,不安分于现状,总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或是不满于现有的,总想得到更多。这句话与普通话的一句俗语“这山望着那山高”话相似,意思相同。
近年来,“这山盳着乜山高,到了乜山把脚跷”出现不少歧义,有的人不明白:“这山望着那山高”有什么不对?好好的一句话,怎么就成了贬义?这个怨不得人,这个与时代有关系。
我们知道,任何俗语都有它的时代性,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比如,近年来出现的俗语“打酱油”、“吃瓜群众”、“北京躺”等等,这些新俗语就是现在这个时代的产物。要准确理解这些俗语,只能通过了解俗语产生的背景才行。同样的道理,要准确地理解“这山盳着乜山高,到了乜山把脚跷”,也得联系这句话产生的时代背景。
威海人说“靠山吃山”,可是山并不总是慷慨的。很多时候,山极为吝啬,人们要付出很多辛劳才能换回微薄的所得。比如,上山搂草是农民需要经常做的一件事情。那个时候,山虽然大,却扛不住人多需求大,所以山上的草并不多。到了山上,看看周边没有草,怎么办?有两种处理办法:一种是扭头就走,到另一座山上看看。到了另一座山上同样没有,只好再到更远的山上。这样做的结果,十有八九是走到天黑,一无所得,只得空手而归。另一种办法是安下心来,耐心地就地搂草,用辛勤的汗水换回力所能及的劳动成果。这种办法虽然所得不多,却很是实际,有总比没有强。威海人把这两种情况总结成了一句俗语,叫“要想多,满地摸;要想少,满山跑”。
山上搂草的情景(图片来源威海晚报)
所以,“这山盳着乜山高,到了乜山把脚跷”,反映的是人们在山上劳作时的状态和心态。以这样的状态和心态劳作,只能徒耗体力,所得很少。因此,这句话是个贬义。
不同于过去人们上山是为了劳作,现在人们上山多是为了观赏风景,旅游休闲。老话说“无限风光在险峰”。人们自然是看了这山想看那山,看了那山想看更远的山;所有的山都看了,还想到天上看看,到水里转转,永不满足。这种状态和心态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只是这种状态不适合用“这山盳着乜山高,到了乜山把脚跷”这句话来形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