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古代文化遗迹(甘肃甘谷古冀)
关于大禹故里之争,今人还在四川汶川、北川,河南禹州等地争论。殊不知真正的大禹故里却是号称“华夏第一县”的甘肃甘谷……
今日甘谷
1.关于“冀”
甘谷有史料可证在西周春秋之前就已称“冀”!秦人灭“冀戎”置冀县。《竹书纪年》:“(禹)帝即位,居冀”,《左传.哀六年》杜预注云“唐虞及夏皆都冀方”!
2.关于“大禹出西羌”
古文献多载“大禹出于西羌”,《史记·六国年表》也载“禹兴于西羌”。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冀县为“伏羌”,有征服羌人之意。民国十八年(1929年)才改伏羌县为甘谷县。
3.今渭河武山、甘谷至三阳川段当地人称“禹河(圉河)”!
4.关于羽山(朱圉山)
《书·舜典》载:“殛鲧之羽山”。《禹贡》曾注“羽山之谷,雉县五色,山因以羽名”,郭璞《山海经注》谓此即舜殛鲧处。亦名禹山。山体由花岗岩构成。《山海经·海内经》载,帝尧时“洪水滔滔,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羽山
羽山即今甘谷朱圉山,岩上原有“禹奠朱圉”摩崖,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定天公路时毁去,2006年11月重镌“禹奠朱圉”,说明“圉”假借“羽”字,圉(yǔ)又同“圄”,甲骨文为“拘禁罪人”之意,造字本义或与“殛鲧”有关。而古文字学者认为“冀”“翼”同源,说明“冀”字跟“羽山”之“羽”字也有渊源!
2006年重镌“禹奠朱圉”
甲骨文“圉”字
5.清华简《系年.三》“邾圍”
“飞廉东逃商盍(葢)氏。成王伐商盍(葢)氏,杀飞(蜚)廉,西迁商葢之民于邾圍,以御奴戏之戎,是秦先人”。“邾圍”即朱圉山!
朱圉山
6.《秦公簋》铭文“鼏宅禹迹”
1917年出土于甘肃省礼县红河乡(甘谷邻县)的“秦公簋”,铭文中赫然有“鼏宅禹迹”“保业厥秦”“虩事蛮夏”之句。而红河乡东南十几公里正好是秦岭镇。证明秦公簋出土地就是“秦”原始地,当然也证明是“禹迹、蛮夏”之地!
铭文“鼎宅禹迹”
秦公簋
7.关于“文命”
大禹本名“文命”,文当为地名。古有文山,《穆天子传.卷四》云穆王西游东归曾觞于文山,三日游于文山,取于采石,按行程分析在“长沙”之东,“流沙”附近。“长沙”地当在今武山县漳河与渭河交汇处,“流沙”地当在今甘谷县散渡河与渭河交汇处。“文山”即今甘谷六峰镇六棱山,其山体外形极似甲骨文“文”字!
甲骨文“文”
8.三阳川导流山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三阳川石佛镇。每年有传统的祭祀大禹遗俗,世代相传大禹率领民众在此劈山凿石,引水东流。
天水导流山
9.关于“导河积石”
积,甲骨文本义是堆积谷物成凸起状,也称麦垛。象麦垛一样的石山就称积石山。《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
而称奇的是今天水麦积区有“麦积山”、“麦垛山”、“龙口”、“南华山”等地名!且正好合于导河积石的地理位置。显然“导河积石”意为导河“至”积石,而非导河“自”积石!虽相差一字,但意差千里!跟今天的临夏积石山好象没一点关系……
天水麦垛山
10.关于夏朝疆域
《淮南子·墬形训》:“ 禹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又《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三百里七十一步,又使竖亥步南极北尽于北垂,二亿三万七千五百里七十五步。”所步里程与《淮南子》所记略有小异。古代远距离丈量数脚步,1里=100步,1步约为0.7米。
东西距离:
233575×0.7=163502.5米≈163.5公里
南北距离:
237575×0.7=166302.5米≈166.3公里
这才是符合实际的大禹时代东西疆域的实际距离!大约为整个天水市面积,大禹时代还没有“家马”“服牛”等交通工具,全凭步行和简单的漂流筏,生产活动范围不会太大。也就是说,大禹治水足迹也许只局限在今甘肃天水,陇南一带,活动范围不会远到浙江会稽、山东泰山、河南禹会等地……
11.关于大禹时期所处的考古学年代
大禹时期在考古学上表现为齐家文化早期,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与传世文献大禹所处年代吻合!
按考古学者韩建业的观点,齐家文化分三期,齐家文化早期局限于甘肃东南部,包括今天水市区、甘谷、武山和通渭等地。而这一带齐家文化早期遗存比比皆是……
当然,相关证据链还在继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