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地狱宁古塔简介(宁赴黄泉路不去宁古塔)
在清宫剧中,当我们看到身为九五至尊的皇帝,突然雷霆大怒,喊出:“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时,底下的臣子一定犹如五雷轰顶般,大脑一片空白,瞬间面如死灰。
为什么这些臣子,一听到要被流放至宁古塔,就露出生不如死的表情呢?宁古塔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才导致清朝官员如此闻风丧胆?有的甚至不惜自杀也不愿去宁古塔呢?
01宁古塔到底是什么?宁古塔其实是一个地名,大概在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附近,在明清时期,那里是东北边疆重镇。明末文人王家祯的《研堂见闻杂录》曾这样描写宁古塔:
“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今天的宁古塔已经是一个完全对外免费开放的景点,不过如果你去那里游玩,就会发现那里并没有塔,那宁古塔为什么没有塔呢?
因为“宁古塔”原本是满语转译过来的,“宁古塔”的汉语意思是“六个”,相传努尔哈赤曾祖父的六个儿子,曾在这里生活过,也就是清六祖所居之地,所以称这里为宁古塔。
那王家祯为什么在《研堂见闻杂录》中,说没人到过那里呢?那是他不了解,当时隐藏在深山中的女真族就在那里生活。
而女真族属于游猎民族,特别是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就是发源于那片白山黑土之中,在牡丹江、绥芬河、长白山一带依靠打猎为生。
而等到清朝挺进中原,在北京建都后,那里的满族人大多都搬到了关内,留在那里的基本上就是披甲人。
那披甲人到底是什么人呢?这要从女真族的八旗制度说起,所谓八旗制度,就是“以旗统军,以旗统民”的意思,也就是平时耕田打猎劳作,打仗时披甲上阵。
按照身份地位主要分为三等,第一等是“旗丁”,也就是女真族人;第二等是“披甲人”也就是投降女真族的人,民族成分比较复杂;第三等是“啊哈”,也就是奴隶,大多是汉人、朝鲜人。
所以披甲人就是为清朝镇守边疆的人,他们本身就是降人,身份地位很低,而随着清朝统一全国后,降人越来越少,披甲人也基本上等同于镇守边疆的军人。
清朝时期,满人为了保护自己所谓的“龙脉”,根本不允许关内的汉人去东三省地区,但披甲人在那里很辛苦,于是清朝皇帝就把犯人发配到那里,给披甲人充当奴隶使用。
所以,不管男女老少,或是官员、文人墨客,只要惹怒了皇帝,就会被发配流放到宁古塔,那为什么大家都对宁古塔特别害怕呢?请往下看:
02宁古塔为什么是人们的噩梦?我们开篇说了,所有人一听说自己要被流放到宁古塔,都会露出生不如死的表情,可那好歹是清朝祖宗的发源地,至于那么可怕吗?事实上真的非常可怕!
第一,发配过程很痛苦。我们刚才说了,宁古塔在牡丹江市,以今天的发展来看,从北京到牡丹江走高速的话,大概是1500公里左右,开车需要16个小时左右。
如果坐高铁的话差不多只需要9个小时,而坐飞机时间就更短了,大概2.5小时就能到达牡丹江,但我们要知道那是今天的速度。
在清朝时期,根本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一切只能靠走,并且路途中还要翻山越岭,所以实际走的距离至少要3000多公里。
关键这些犯人还不是正常地行走,他们需要戴着沉重的枷锁,加上之前受刑时,身上可能有很多伤,每走一步都很痛苦。
最关键的是陪着他们走的衙役,也是一身怒气,时不时地还会踢打他们,一路上还要经历风吹日晒、冰霜雪雨,很多人往往没有走到目的地就直接死去了。
第二,自然环境很恶劣。现在的牡丹江是一个景色优美的地方,尤其是冬天时,有很多人会到那里欣赏雪景,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可在古代时,古人绝对不会那么想,因为古人根本没有现代人那么好的御寒装备和过冬物资。
而那里在冬天时,气温要达到零下三四十度,缺衣少粮的,你想找吃的根本不可能,因为冬天时,一片白雪皑皑,啥都没有。
那可能有的人会说了,古人可以打猎啊!当年的女真族就是在那里打猎的!我们要知道发配过去的犯人,大多是北京以南的中原人士。
并且这些人中,有很多之前一直是养尊处优的官员、文人,别说打猎了,他们就连基本的野外生存能力都没有。
所以,那些人一来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二来缺乏野外生存技巧,到那里后,可以说是生不如死。
从清朝把犯人发配到宁古塔那里来讲,清朝皇帝确实够狠,因为在清朝以前的朝代,大多把犯人发配到南方地区。
虽然也是南方地区的荒凉之地,可至少不会挨冻受饿,比如宋朝时,喜欢把犯人发配到广东、海南等地。
著名的苏轼就曾因“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到岭南地区(今广东),可他却在那里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诗句。
所以说相对来讲被贬到南方还是很舒服的,那些文人墨客也在南方写出了很多优美的诗句,不过也正是因为文人墨客嘚瑟个不停。
导致人人都知道发配南方就跟度假似的,到了后来就改了,专往苦寒之地发配,特别是到了清朝,皇帝们对往宁古塔发配犯人情有独钟。
第三,流放生活很残酷。那些犯人就算平安地到达了宁古塔,并适应了那里的气候,掌握了生存本领,他们在那里过得也是非常辛苦。
因为他们是被流放的犯人,要给披甲人当奴隶,基本上天天就是种田、修路、挖矿,被披甲人当牛马一样使唤。
吃最差的,住最差的,还得干最重的体力活,要多遭罪就有多遭罪,关键是披甲人一个不高兴,还会拳打脚踢的,因为他们是犯人,所以就算死了,也无处伸冤。
还有,我们要知道都是什么人被发配过去啊?因为发配之刑是替代死刑的一种刑罚,所以大多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被发配过去。
正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发配之刑就是皇帝格外开恩的刑罚,皇帝能给没身份、没地位的穷人开恩吗?那是不可能的,穷人犯了重罪,直接就被砍头了,根本没有被发配的机会。
那这些高官家的人和身陷文字狱的江南儒士,到了宁古塔后,能像穷人那样心态平和吗?不能够的 ,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所以,对于那些被发配的人来讲,不只是身体上的折磨,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打击,皇帝就是要让这些人在这里活受罪。
并且,古人都有落叶归根的想法,而绝大多数人被发配的那里后,终生不允许回来,这对于他们的打击也是沉重的。
那有人可能会说,难道所有被发配过去的犯人,都一直遭罪吗?当然不是,少数的有文化、有技能的犯人,还有可能被奉为座上宾呢!但这种概率是很低的,这一点我们后面会详细说。
03犯人不能逃跑吗?说到这里,大家有可能会说,到那里流放又不是蹲监狱,难道不能跑吗?或者在被发配的路上就直接逃跑不行吗?其实,逃跑的概率非常低。
第一,没办法逃跑。我们知道被发配之人,要戴着厚重的枷锁,如果犯人多的话,还会用铁链相连,走路都费劲,往哪跑?
再加上衙役都手持兵器,如果犯人不老实,或者试图逃跑,被发现了就是一个死,不仅犯人身上大多有伤,而且在发配路上衙役怎么可能让犯人吃饱了?所以根本没有力气跑。
至于武侠小说中的那些劫狱之人,更是没影的事,从古至今都是各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没人会过来干这种诛九族的事。
第二,没有地方跑。到达宁古塔后,犯人们一般都被卸下了厚重的枷锁,看管的也没有那么严格了,可他们同样跑不了。
宁古塔那里地处边疆地区,四周荒无人烟,跑出去也没地方待,如果想回到关内,先不说层层的关卡无法突破,最重要的是很容易就会成为猛兽口中的食物。
就算一切顺利,能够跑回关内,可那时候已经是全国通缉的犯人了,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犯人根本无处躲藏。
第三,根本不敢跑。这些被发配的犯人,都会被编成组,要求他们互相监督,如果有一个人跑了,其他人就要跟着连坐。
并且,很多犯人都不是自己一个人被发配过来的,往往是一大家子人一起来的,如果他跑了,这些家人都会遭殃。
再加上很多人,都还心存幻想,万一哪天皇帝开恩了,给自己来一个特赦,那就彻底解脱了,可如果自己先逃跑了,就彻底完了。
04那些给宁古塔带来影响的犯人我们之前说过,像苏轼那样的文人墨客,在流放南方时,曾留下不朽的诗篇,也给当地带来了很多影响,同样的,发配宁古塔的人中,也有给当地带来影响的。
比如,推动宁古塔文化发展的,明末清初大臣张缙彦,在被发配到宁古塔后,苦中作乐,邀请被流放的其他文人,组织成立了“七子诗会”诗社,这是黑龙江省的第一个诗社。
他们每个月都要聚集一次,专题研讨,并分派任务,进行吟诗作对,写下了大量的诗集散文,给黑龙江的文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张缙彦还遍访当地的山水,将其逐一记录,并写成了黑龙江的第一部山水游记与地名学专著—《宁古塔山水记》,这都对黑龙江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再比如,推动宁古塔经济贸易的,绍兴人杨越夫妇,他们因“通海案”被发配到宁古塔后,积极传播汉族先进的耕种技术,教会了当地土著先进的耕田方法。
并且还将中原地区的市集贸易方式,教给了当地土著,开创了当地市集贸易的先河,同时他还把浙江小吃的做法带了过去,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除了上面的例子,在宁古塔还有很多犯人,对宁古塔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然了他们也因此,获得了足够的自由与权限,可以说在宁古塔过得也非常舒服。
不过这样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人,到达宁古塔后,还是非常遭罪的,因为他们没有一技之长。所以说,还得好好学习,有了本事,到哪里都吃得开。
05总结其实,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之所以无数古人都惧怕发配宁古塔,原因无外乎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低下的政治地位以及不发达的经济条件。
不管古人如何惧怕宁古塔,它就在那里,默默地记录着近三百年的清朝流放历史,也见证了那里沧海桑田的变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