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分钟的折子戏(上杭傀儡一出折子戏)
折子戏 吴越 - 希望.爱
一曲《折子戏》,
歌词凄婉动人,歌声更是感人动听。
听着,就仿佛身陷其中。
凤冠霞衣,粉妆眉目,
大红幔布扯开一出折子戏,
让我想起了家乡的木偶戏......
据《龙岩地区志》记载,闽西木偶戏旧称“傀儡戏”,建国初正名为“闽西木偶戏”,属提线木偶。明初由浙江传入上杭,后扩至闽西各地,远及江西修水,湖南平江,台湾和海南岛,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相传,南宋理宗宝佑二年(1254),家居浙江杭州的梁忠来上杭经商,后娶上杭城关郭氏女为妻,定居于上杭城关东门,成为上杭梁姓始祖。上杭梁氏六世于元朝天历年间(1328~1330)迁到白砂水竹洋定居。客家人有回原籍祭祖认亲的习俗,上杭梁氏七世(永竹洋二世)梁缘春在回杭州祭祖时拜师学习高腔傀儡戏,以随行香火带回戏神“田公祖师“。
高腔木偶戏在上杭城乡广泛流传,光绪年间,全县知名戏班就有120多个,单水竹洋所在的大金村就有高腔班13个,乱弹班19个,同时也迅向毗邻地区和省外传播。
至今,在上杭白砂镇大金村的水竹洋,仍保留着供奉木偶戏戏神的“田公堂”。小小的戏神庙宇,见证了上杭傀儡戏曾经的辉煌。
说到傀儡戏,不得不提这些木偶。它们是用木头雕刻成人形,差不多半米高。木偶的每一个关节都是活动的,活动关节处都牵着一根线,以供演戏人在台上操纵木偶的一举一动。
木偶们大多穿着红红绿绿的戏服,很多男木偶还有很长的胡须,面容或清秀或妩媚或狰狞,依着剧情而设计。
这些蜷曲在灰扑扑布口袋里的木偶,一旦在艺人的手里摆弄起来,身板就硬朗了,手足就舞动了,头脸上尽镀着太阳的金辉。
“方寸木偶雕出人生百态,几根丝线扯来悲欢离合”。数百年来,一代一代的傀儡艺人,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不断创新,在提线技巧上提炼出了:“走四台角、打四台角、整冠拍衣、撩袍端带”等整套表演程式。
他们用十几根线巧妙牵动,把没有生命的木偶演“活”。
给傀儡戏伴奏的,是老辈的乐队团。音色甜美圆润,演唱细腻。那古老的乐器在老艺人的手中,总能奏起美妙的旋律。
其实,傀儡戏还有一种叫法是“吊傀儡”。
小时候,在家乡常常可以看到木偶戏,村里有什么红白喜事或农历节日时都有人会请木偶戏班前来演出。
那个时候,只要是听说哪里有吊傀儡,那高兴劲儿不亚于有肉吃,吃过晚饭早早地就邀上小伙伴带上板凳去占位子,要是去迟了只能在后排听听声音,其实啥也没听懂,啥也没看清,但那份童真和热情,是再也找不回的记忆。
而如今,一批年轻的木偶艺人已开始慢慢成长。对于老艺人来说,能让咱上杭的千年古技不失传,是最大的愿望。
“方寸木雕得形容酷俏,装成生旦丑净,莫管它真真弄假;数条线扯得非常活泼,演出悲欢离合,看到底出出传神。”这副贴在戏台两侧的楹联,道出了上杭傀儡戏的艺术真谛。作为一个上杭人,小编希望,咱上杭的傀儡戏能够继续发扬光大,让更多的爱上它。
你脱下凤冠霞衣
我将油彩擦去
大红幔布闭上了一出折子戏
文字综合:何小茧/闺女/露老邪/开心一刻
图片来源上杭论坛&上杭摄协
编辑:麦芽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