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君威(组佩仪制显君威)
西周时期人们崇尚美玉,尤其是当时的贵族,常以佩玉的形式来标榜自己的圣洁仁德,并将其视为自己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如《礼记·玉藻》所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比德于玉焉”,可见美玉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随着西周时期人们对玉的追捧,结构繁杂的玉组配饰开始兴盛,其中不乏大型多璜玉组配饰。这种现象到了西周晚期更为显著,王公贵族们对大型多璜玉组配饰的推崇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玉,作为一种时尚,已经渗透到周代贵族生活的各个领域,上至天子,下至王公贵族,都以佩玉作为对君子风采的追求。大型的、结构繁杂的组佩,不仅是作为修身立志的道德标准,还是贵族们表示身份、地位及权势的佩饰。
20世纪90年代,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数量之多、品种之全、价值之高,在目前的西周考古中十分罕见。其中组玉佩的出土更是引人注目。虢国墓地共出土3件多璜组玉佩,除了2001号墓出土了七璜联珠组玉佩外,2009号墓出土了六璜联珠组玉佩,2012号墓出土了五璜联珠组玉佩。
一般来说,凡由两件或两件以上玉器(件)组合成的玉佩都可称为“组佩”,其结构特点是以玉璜为主体,间配以其他小件玉饰。
中国最早组佩性饰品当属距今约1.8万年前北京山顶洞人以石珠、骨珠、兽牙、海贝壳等联连而成的佩饰。大汶口文化的玉石组佩发现较多,良渚文化的组佩更为精致。到了西周时期,较大型的组佩兴盛起来并达到高峰。
虢国墓地出土的精美组玉佩,为西周玉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是中国玉文化的瑰宝。
图片来源于网络
巅峰组合,奢华葬品
七璜联珠组玉佩出土时挂于墓主颈部,长度垂达骨盆以下。整个七璜联珠组玉佩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用玛瑙珠、玉管组合,下部用玉璜、玛瑙珠和琉璃珠串联而成。
组玉佩上部,由1件人龙纹玉佩及18件玉管与穿成两行12组的103颗红玛瑙珠相间串联而成。总贯项饰枢纽的是1件人龙纹玉佩,坠于墓主人颈后中部。玉佩整体受沁呈灰白色,中部有一圆形穿孔,正面采用双阴线刻画出双首龙纹,龙长鼻高扬,长角、怒目圆睁,可谓是形神兼备,呼之欲出。项饰中使用的玉管共计18件,均为青玉制成,管身表面均刻有龙纹、弦纹、三角纹与涡纹,工艺精细考究。18件玉管中有14件玉管两两并排地分别串联于两行玛瑙珠之间,另有4件玉管则呈单行串联其间,制作者这样设计显然是为避免两行串珠相分离而起到约束作用。项饰的主体由103颗半透明的红色圆管形玛瑙珠组成,分为两行12组,除1组为单行外,其余各组均等量排列成双行。
组玉佩的下部,由7件自上而下、大小依次递增的玉璜,间以左右对称的12件红色圆形玛瑙管、117颗红色玛瑙管形珠与浅蓝色菱形料珠相间串联而成。有些玛瑙珠孔内残留有红色线痕。其中20件玛瑙管分为10组,每2件为1组。玛瑙珠则分为16组,大多数以10~13颗为1组,少数也有2颗或4颗为1组,平均分成并排两行串联。蓝色的料珠分为18组,平均分成并排两行串联。7件玉璜的质地,均为优质的新疆和田玉,呈青白色。玉璜表面上刻有双龙纹和人面双龙纹等纹饰。其中人面呈侧视状,长发飘逸、丝丝顺畅,耳、鼻、目俱全。龙纹则长鼻高扬,形象生动威猛。整组玉佩以青白色玉璜为主体,复以红、蓝二色珠、管点缀其间,真可谓璀璨夺目,华丽无比。这件结构复杂的七璜联珠组玉佩,是西周晚期组合玉佩饰的巅峰之作。
组玉佩出土时在整串玉璜的背面还残留有红色的“朱组”痕迹,“朱组”就是红色丝带。西周时期用玉制度非常严格,以宗法的形式将用玉等级化、礼仪化,用玉的形式被按照等级严格划分而不可逾越,尤其是大型多璜玉组配饰,完全成为代表贵族身份地位及权势的饰品。据《礼记·玉藻》记载:“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玄玉而朱组绶……”就是说周天子佩白色玉璜,用黑色丝带系之;诸侯国君佩青玉,用红色丝带系之。并对大夫、世子、士的佩玉颜色、质地、系玉丝带都有详细规定。贵族身份地位越高,所佩组玉配饰的结构就越复杂,长度也越长,即“天子九璜、诸侯七璜、大夫五璜”。2001号墓中出土的七璜联珠组玉佩中的7件玉璜,均为新疆和田青玉,所系丝带又用红色,仅次于天子,是为诸侯玉佩。根据当时的礼制规定,绝不是普通人所能享用的饰品,那它的主人该是什么样的身份呢?
要解开这一谜团,还要从这组玉佩的出土地——三门峡虢国墓地说起。
兴修水利,虢国浮现
1957年4月13日,不知道沉睡了多少个世纪的三门峡谷被隆隆炮声惊醒。国家决定在三门峡修建大型水利枢纽,以解决黄河洪水泛滥的问题。
三门峡位于豫西峡谷的中间,是黄河险峻的峡谷河道之一,两岸陡峭,相距仅250米,地质条件适宜修建高坝。为了配合这项重要的水利工程,1956年,由文化部、中科院联合组成,考古学家夏鼐任队长的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开赴豫、陕、晋、甘交界地区开始了一系列的大规模考古工作,位于三门峡水库一带的考古发掘则是这次工作的重点。
经过周密部署,一场旷日持久的考古大会战在位于三门峡上村岭的会兴镇展开。根据前期考古钻探,考古工作队确定这里是一处规模很大的墓地,其中有一座编号为M1052的大墓非常引人注目。这座墓南北长5.8米,东西宽4.25米,深达15.3米,是已钻探墓葬中最大的一座。这座墓此前没有被盗墓贼光顾,因此这座使用三重棺椁的土坑竖穴墓葬保存完好,从里面共清理出各类文物千余件,其中大型青铜礼器就有40多件,同时出土的还有数量可观的青铜兵器,如剑、镞、戈等。根据随葬青铜器的形制和纹饰可以初步断定,这是两周时期的贵族墓葬。
史料记载,在两周时期先后有焦国和虢国活跃在这片土地上。
那么,这个墓葬究竟属于哪个国家呢?要想解开这一谜团,最直接的线索就是青铜器上的铭文。考古人员在墓室西侧的椁壁清理两件上下重叠搁置的青铜戈时,惊喜地发现在戈的内壁上有铭文,经过专家辨识,两件铜戈铭文一致,同为“虢太子元徒戈”。依据这两件铜戈铭文可以推断:这片古墓密集的区域是埋葬虢国贵族的风水宝地。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共在上村岭虢国墓地发掘墓葬达300余座,车马坑6座及马坑3座,共计出土青铜器、玉器、金器等各类文物近3万件,对于我们了解虢国历史提供了最宝贵的实物资料。更为难能可贵的是,20世纪90年代末,考古人员发现了沉寂2000多年的虢国都城——上阳城,并在城址内发现了城墙、窖藏、宫殿、工业作坊、陶排水管道等各类遗迹。至此,神秘的虢国终于重见天日。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盗洞下的宝藏,繁华后的烟云
自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那次大型发掘之后,根据当时考古学家们的推测,上村岭一带可能没有大规模的墓葬区了,因而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这里一直默默无闻,一如往日的沉寂。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曾经发现虢国墓地的上村岭,也被规划为会兴新村的居民宅基地。在没有通知文物部门的情况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建房活动开始了。在一些村民清理地基的过程中,发现有古代墓葬存在。于是,部分贪婪的村民开始打起盗墓的主意,借着建房的掩饰,他们日夜不息,在短短的时间内,盗挖出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而嗅觉灵敏的文物贩子也乘虚而入,一时间,三门峡刮起盗挖、贩卖文物的狂潮,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为了保护国家文物,及时遏制猖狂的盗掘墓葬行为,公安和文物部门迅速展开行动。1990年3月初,经河南省文物局批准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联合组成考古队,由姜涛任队长,立即对上村岭虢国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在对墓地实地查看之后,他们决定将发掘工作重点放在被盗挖的残墓上,其中有一座墓葬情况最令人担忧,此前盗墓贼已经挖掘了10余米深的盗洞还未见底,预示着下面一定深埋着大墓,因此,如果不及时清理,肯定还会有盗墓贼铤而走险。经过几次周密的计划之后,考古队决定首先发掘这座墓葬(编号M2001)。
这是被盗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墓室四壁平整光滑,自上而下涂抹着一层青灰色的颜料,显然经过精心修整。这些现象引起了姜涛和其他考古队员的注意,他们推测墓主的身份一定较高,有可能是国君一级的大墓,所以无论是否被盗,一定要发掘到底。
在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之后,大家不再犹豫,立即向下发掘。顺着盗洞的方向,向下挖了近10米还没到底,大家的心开始忐忑起来,没有人知道下面是什么情况。一直挖到11米时,才在盗洞的西壁上观察到椁顶板灰的痕迹,这说明盗洞已经打穿了椁盖板,突破了墓室的最后一道防线。墓葬真的被盗了?大家的心陡然蒙上了一层阴云。就在这时,蹲在坑底清理盗洞的一名队员突然向上喊:“姜队,盗洞到底了!”大家迅速向墓口围拢过来。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的姜涛迅速抓住吊索溜下墓底,夺过一把探铲,亲自查看起来。盗洞底部是夯打过的原封土,没有盗挖的痕迹,墓葬没有被盗!姜涛的心猛然一松,压在心头多日的石头顿时卸去。
清理工作迅速展开,信心十足的队员们干劲十足,大家都想尽快一睹墓中的宝藏。待到清理完墓室上部的填土后,大家惊奇地发现,盗洞的方向正对着椁室,距离最近的文物仅30厘米,当时盗墓贼只需再向下挖一锹,就将打通墓室取走文物。看到这个情景,大家感到万分的庆幸和后怕。
这座墓葬奢华异常,共有三重棺椁,椁内有两重棺,棺外还有棺罩,仅看这棺椁结构就已经非比寻常,绝非一般贵族所能享用,姜涛越发觉得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这座墓应该与国君有关。为了慎重起见,他们迅速向上级反映情况,由公安部门派民警对发掘工地进行巡逻保护,为这一重大发现提供保障。
当大家把椁盖板的朽灰逐步清去,沉睡在地下深处2000多年的虢国珍宝终于露出了真容。由于墓室内的随葬品太多,层层叠放在椁与外棺之间,以至于工作人员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经过清点,仅青铜礼乐器就有十几种之多,包括鼎、簋、鬲、甗、盨、簠、圆壶、方壶、盘、方彝、尊、爵、觯、编钟等,这些青铜器都是墓主人生前曾经使用过的酒、食器,纹饰精美,制作精良,尤为难得的是大多数铜器都铸刻有铭文。除这些礼乐器之外,在墓室还发现大量车马杂器和兵器。
所有青铜器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7件列鼎,形制纹饰相同而大小依次递减。西周时期的礼制关于用鼎有着严格的规定,《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无疑,这是一座诸侯国君的墓葬。
鼎上铭文共4行18字,经专家考释为:虢季作宝鼎,季氏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享。
答案揭晓了,墓主人正是虢季,西周晚期的一位虢国国君。虢季墓中另一项重要的收获是清理出大量精美的虢国玉器。
这些玉器几乎囊括了当时的全部种类,有玉礼器、殓玉和佩玉,这些风格用途不同的玉器,或标志身份等级,或彰显雍容华贵,或象征不朽,甚至还有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无不显示了一代国君的权力和威严。
在这些琳琅满目的玉器中,最令人惊羡的就是挂在墓主人胸前的一组大型七璜联珠组玉佩。虽然在地下伴随主人千年,却依然熠熠生辉,标榜着主人的尊贵身份。
细看虢国墓地出土的多璜组玉佩,发现它们有结构共性,都是以玉璜为主体,间配以其他种小件玉饰。“因为玉璜弯曲如拱形,也像彩虹,这种形状的玉璜,在组佩中可承受较大的重力。在两端穿孔,或在上端中央穿孔保持组佩整体的均衡与对称,并使之平衡稳定。因此,玉璜的作用是成为组佩的‘骨架’,令数十件甚至上百件玉饰组成的整体,在佩者行走时保持平稳。”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书记田双印解释说。
西周大型组佩,戴起来并不轻松,但贵族们仍趋之若鹜,奉为礼仪场合使用的配饰。为什么?这可能是佩戴组佩后,服饰不仅看上去华美无比,而且佩玉者随时注意行走步伐与组佩摆动也要和谐一致,以表现佩者高贵的仪态与风度之美。我们可以想见,2600多年前,在拜祭祖先神灵的庄重场合,虢国国君虢季身着华服,佩戴这组玉佩,从容缓步,玉佩轻轻撞击,发出玉振之声,其声舒扬,悦耳动听。一动一静之间,更显得仪态万千、风度俨然,真正达到了周代贵族们所追求的“步行则有环骊之声”的效果。
繁华过后它还是璀璨依旧。如今,它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展柜中,承载着古人和今人无尽的交流和倾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老神秘,虢国春秋
对于虢国,我们并不陌生,成语中有“假虞灭虢,唇亡齿寒”的著名历史典故,讲的就是春秋时期,晋国想要扩张国土,用计借道虞国攻打虢国,在凯旋途中一并把虞国灭亡。
历史文献言之凿凿,自西周至春秋,关于虢国的记载比比皆是,甚至在最古老的商代甲骨文字中,也曾出现“虢”的身影,可见虢国在中国早期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更以西周时期为甚。
《左传·僖公元年》记载:“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与盟府。”
《国语》亦载:周文王“敬友二虢”“咨于二虢”。
由此可知,自周文王始,虢国一直是周王室的左膀右臂,是周王朝统治的重要基石。
如此重要的古老封国,自“假虞灭虢”的故事起,就与我们渐行渐远,面目日益模糊,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留下了大量未解的谜团,包括它的位置。在后世形形色色的文献中先后出现东虢、西虢、南虢、北虢、小虢等多个名字,不但国名不同,封地和都城也各不相同。
面对虢国的背影和混沌的文献记载,我们无从揣测,直到三门峡虢国墓地的发现。
虢国,两周时期重要的姬姓封国,其开国君王虢仲和虢叔是周文王的同母兄弟,曾辅佐周文王扫平周边势力,在周王朝的崛起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开始在全国大规模分封同姓诸侯,虢仲、虢叔所封之国便是两个重要的姬姓国。虢仲、虢叔同以“虢”为国号,后人以东虢、西虢区分,至于谁是东虢,谁为西虢,古人却说法不一。目前,较多人认可虢仲封东虢(今河南荥阳附近)、虢叔封西虢(今陕西宝鸡附近)的说法。两虢起着周王室
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拱卫着都城镐京。
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正是由于两虢的根正苗红和历代虢君的能征善战,自西周到春秋时期,虢国历代国君在周王室任卿士将臣,世代称公,红极一时。著名的虢季子白盘,就是西虢季子白讨伐戎夷大获成功之后,为纪念周夷王的赏赐而制作的,整个讨伐事情的经过以铭文的形式铸刻在盘上,让后世子孙永世不忘,可见周王室对虢国的倚重。
西周末年,随着周王室的衰微,虢国也逐渐衰落,周平王四年(公元前767年),东虢被郑国灭掉,由于不堪西方犬戎部落的侵扰,西虢东迁至今河南省三门峡、平陆一带,建都上阳城,因其地跨黄河南北,故又被分称为南虢、北虢,而实为一虢,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假道于虞而灭掉。西虢东迁后,在原地留下的支庶族人,被称为小虢,于公元前687年被秦国灭掉。
荡气回肠的虢国历史,因周兴而兴,也因周亡而亡,刀光剑影间灰飞烟灭。在我们探望斑驳的上阳城故址和沁迹斑斑的组玉佩时,也仿佛看到当年西虢东迁路上的悲凉和无奈。
藏珍:七璜连珠组玉佩
入藏地:河南博物院
制造年代:西周(前1046-前771)
外形参数:通长87厘米
出土时间:1991年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墓地2001号墓出土
(来源:镇馆之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