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感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感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

七年级教材语文(上册)第51页,《论语·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句,脚注“罔”“殆”字分别注释作“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疑惑”。与教材配套的《初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将全句翻译为:“(只知道)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去读书就会疑惑。”这些解释不准确。

“罔”字,解作“迷惑”是可以的,但不能理解为“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记·少仪》云:“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为罔。”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白平先生《论语详解》:“罔,被蒙蔽。”又云:“《汉书·郊祀志下》:‘臣闻明于天地之性,不可惑于神怪;知万物之情,不可罔以非。’颜师古注:‘罔,犹蔽。’”故“‘无知’与‘蒙蔽’,义实相因而生”。

“学而不思则罔”何晏、邢昺《论语注疏》:“包(咸)曰:‘学不寻思其义,则罔然无所得。’”《论语正义》引《贾子道德说》:“义者,德之理也。为学之道,明于古人所言之义,而因以验之身心,故思足贵也。”又引《荀子·劝学》篇:“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问,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谓“‘入耳’、‘出口’,即谓学而不思也。”由古人的训释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而不思考(其义理),就什么都没学到,没有真正理解。白平先生的解释是:“只埋头读书而不思考判断,就会被蒙蔽。《孟子·尽心上》:‘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正是‘学而不思则罔’的意思。”

“殆”字,传统的解释是“疲殆”,“殆”与“怠”同。“思而不学则殆”,《论语注疏》:“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论语正义》 :“夫子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又《韩诗外传》引:“子曰:‘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是言徒思无益也。

疑惑的意思盖源自清·王引之《经义述闻》。《论语正义》:“王氏引之《经义述闻》谓此经‘殆’字及‘多见阙殆’,‘殆’皆训疑,引何休《公羊·襄四年注》‘殆,疑也’为据,‘思而不学,则事无征验,疑而不能定也。’”

白平先生《论语详解》解为“愚惑”:“《说文》:‘佁,痴貌,从人,台声。’此盖即‘殆’用为‘愚惑’义的本字。《论语·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又:‘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这都是‘思而不学则殆’的注脚,说明‘思而不学’则愚惑不智,或自以为是,但却不一定会‘疑不能定’。《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秋水》:‘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都是‘殆’用为‘愚惑’之义的例证。‘殆’与‘佁’音通,与‘痴’古韵相同,声母亦相近,‘佁’与‘痴’可视为同源字。”因此,“思而不学则殆”句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只冥思苦想而不学习就会很愚昧”。比较以上三种解释,白平先生的解释更好理解一些。

综上,全句应翻译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真正理解,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愚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