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和斯的区别(是斯还是)
近日,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就是“斯”“是”之争,即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文中,到底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目前,“官”方(人教社)已出来表示不管哪一版教材,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来没有变过。但是,在某媒体发起的一次民调中,竟有高达94%(7.6万)的网友认为应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作为80后的我,在看到这个话题时,也是坚定选择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我的依据是对初中学习的记忆,加上往后在日常生活中时不时的“引经据典”,一直都是用“斯”字。另外,“斯”不是多音字,只有一个读音sī(第一声),而“是”也不是多音字,只有一个读音shì(第四声)。假如“是”是多音字,可以发第一声,或者说“是”有通假字,那么老师在课堂上必然会重点讲解,但并没有,那既然一直读的是第一声的字,也只能是“斯”了(只能说本人一直在犯经验主义错误)。
那么,孰是孰非?
如果说事实胜于雄辩,那么根据网友查证的结果:人教版教材的1992年版本、2001年版本和2016年版本,全部都是“是人”,且在一些古书籍中(如四库全书刻本《孟子集注》(宋⋅ 朱熹注)也是“是人”,本人是在1998年-2001年上的初中,用的正是91年版的人教版教材,书中确实是“是人”。所以,在事实面前已无力反驳。
如果说存在即合理,其实“斯”和“是”表达的意思可以是一样的,放在这句古文中都表示“这”的意思,那么,用“斯”也无防。就像刚刚我在百度搜索栏中输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结果百度汉语出来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样,我们暂且把“斯”看成“是“的通假字罢(当然,尊重古圣贤,尊重历史,也不要刻意篡改古文)。
只是,我很吃惊有这么多网友出现“斯人“的群体记忆(或者说集体失忆),这真是一个”曼德拉效应“的典型例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