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之琨美者胜玉 茅山之琨美者胜玉
茅山的矿产资源丰富,汉灵帝就曾“诏采句曲之金以充武库”(茅山旧名句曲山);梁时的“山中宰相”陶弘景,曾在茅山“夜梦神禹赐食”一种叫做“禹余粮”的褐铁矿粉,“旦而凿地得之”。然而,并不为人所知的是,茅山还有一种奇特而又罕见的矿产:琨,也就是茅山水石。
茅山有琨
提起琨,许多人一脸茫然,不知其为何物。许慎在《说文解字》中 如此解释:“琨,石之美者。从玉”;汉代科学家张衡在其所撰的《思玄赋》中,有“献环琨与琛缡兮,申厥好以玄黄”之句,句中的“环”与“琨”,都是玉璧的代称;南孔之祖、孔子第四十七代孙孔传先生则明确地指出:“瑶、琨皆美玉。”这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古人对琨的认识和理解也在逐步明晰:汉时还认为它是一种从属于玉的美石,到北宋之末,就已直接划归为美玉了。
据明代中期编纂的《弘治句容县志》卷四《地理类·洞湖》记载:“冷水涧在茅山玉晨观北,旧名苍龙溪,水漱石出,其色如玉,坚润可爱,即茅山石也。”此后,在《乾隆句容县志》等地方史籍中,也保存了类似的记载。
明代晚期的高濂是一个兴趣广泛的鉴赏大家,他在所著的《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中指出:“有种水石,美者能胜玉,内有饭糁点子,可以乱真。”他明确地指出了我国“有种水石”非常珍贵,其之上品的价值甚至已经超过了美玉,他不大客气地揭了“有种水石”的短,即这种水石里往往含有“饭糁点子”;他没肯透露这种水石究竟“家”在何处,因而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悬念。
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会会长杨伯达是当代一位对琨有着精深研究的专家,他以地质构成和造山运动的“板块说”为依据,结合古代文献的记载和20世纪下半叶我国发掘出土的史前玉器,于2001年底率先提出了“中国古代有三大玉板块”的新颖论点,并得到了许多地质学家和玉石界行家的认可。他认为:神州大地上曾经出现过三大玉板块之间相互碰撞又相互融合的现象,其中第二板块为“瑶琨玉板块”,这一板块“分布于今江苏、浙江以及山东、安徽、广东的部分地区。瑶琨产于今溧阳县小梅岭及句容茅山,前者为‘瑶’,后者为 ‘琨’。”
杨伯达先生根据毕生对玉石的研究和考证,得出的结论是:高濂先生在《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中所称的“有种水石”,就是茅山的水石。
寻找“茅山水石”
“茅山石”虽然频频出现在明清两朝的史籍中,此后却忽然销声匿迹,当代茅山地区的居民也闻所未闻,更别说进行采集和收藏了。个人判断,其中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自古以来,只有生活富裕的文人雅士才把玩得起玉石,普通百姓大多缺乏专业知识,又终日忙于养家糊口,有眼尚难识金镶玉,谁又能在茅山深涧的乱石堆里,识别出一小块琨的文化价值?二是茅山地区地势复杂,是南京东南方最重要的屏障,每遇重大战事之时,敌对的双方必在此进行殊死的较量,从而形成了严重的文化断层。
为寻找“茅山水石”,我曾经多次去地方志中所记载的“茅山石”的产地冷水涧去考察。当地百姓对冷水涧的确切位置都已指认不一了,大家唯一的共识,是冷水涧周围17.4平方公里的地盘,已经蓄满了莹莹的绿水。
我曾在冷水涧流域约8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由东南向北直至冷水涧的末端迎水涧,进行了数周地毯式的搜索,但始终没有发现任何可能开采过“山料”的古矿址。茅山自是道教圣地,其风水直接关乎“龙脉”,历代官府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保护,因此可以推测,史籍中所记载的“茅山石”,最先只是有位古人在冷水涧中无意发现的。
既然“茅山水石”只存在于冷水涧中,就必然通过火山岩的自然风化与脱落,然后在溪流中完成蜕变。由于冷水涧已经不复存在,因此我只能在水库周边的一些山包继续自己的探寻之旅。
我在墓东水库西南岸与白马庄之间一个叫做木瓜山的矿宕,停下了脚步。该矿的开采已接近尾声,在现场工人的协助下,我从炸药掀开的岩体中,发现了一些极富玉质特性的“山料”,并指导工人用撬棍小心翼翼地将它们从紧密的岩石里一点点剥离出来。它们呈自下而上、不规则的脉状分布,周围均被岩石死死地包裹起来,如果不是有人把它们那层层叠叠的石头“衣裳”部分炸开,它们就永远不会露出“庐山真面目”。
据几位曾经在此开采过矿石的村民告诉我,此前他们在炸山取石时,的确炸出过不少这样的石脉,但由于它们的质地比石灰石坚硬得多,无法加工成建筑石,因而全被当成无用的“矾石”给炸碎了。
后来我又扩大了考察范围,结果在墓东水库的桃花岛南对岸及冷水涧(迎水涧)村的西南半岛上都有了新的发现:有一些白石正半裸在库水边缘的岩石中,水浪退后清晰可见;还有一些白石正暴露在岛上火山岩的剖断层。遗憾的是,它们除了少量的被库水长期浸漱的白石外,多数较史料记载的“水石”的韧度要低,色泽也显得干冷,很容易断裂,不易进行精加工。
茅山琨所制的文物
既然史籍中很早就有对“茅山石”的记载,那么在现已发现的玉石文物中,是否有“茅山水石”精制的实体?它们的分子结构又是否与茅山现可采集到的“山料”相同?这可是印证茅山石料的重要环节。好在我所熟识的收藏家刘元先生,家中就藏有相关的实物;南京博物院的有关专家在听了我的陈述后,也非常感兴趣,还特地提供了数件“茅山水石”特征明显的明代玉带板等玉制饰品以供鉴别。
据南京博物院的专家介绍,古代帝王官员的玉带,历来是权力与尊严的象征,均得采用和田白玉或“和田水石”所雕制。晚明时期,国家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都大大削弱,越来越无法保证西域原材料的供给,朝廷最后只好采用“茅山水石”替代和田玉石,为中下层官员配置玉带。由于这是一件很丢皇家脸面的事,朝廷一直讳莫如深,就连许多官员也被蒙在鼓内。此事当然瞒不过精明的玉石商人,于是他们便在国内用“茅山水石”冒充和田白玉进行兜售,一时间国内玉石界出现了不少茅山产的“和田玉”,让不少附庸风雅的有钱人当了冤大头。
我对“茅山水石”衍生出来的这一历史故事极感惊喜,为了验证它的真实性,我特地取了两件东西,送往南京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进行检测,一块是采自木瓜山的“山料”,另一块是我从古玩市场搜集到的“茅山水石”特征明显的出土文物玉带板。检测中心在对它们进行了检测后,得出的结论是:两件送检物同为石英岩类玉石,莫氏硬度为7级,密度为2.71g/cm3,折射率为1.544-1.553。
这一权威的检测数据说明,至少我送去检测的那块古代的玉带板,是用“茅山水石”制成的。
目前我所采集到的具有代表性的“茅山石”有两类:一类为乳白色,透明,有玻璃光泽,断面呈贝壳状,有明显水路;另一类为纯白色,半透明,具油脂光泽,隐约藏有饭糁粒,质地坚润,为“水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