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话说一半不好是怎么回事(古人为什么会有)

在古人的观念中,有一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糟粕思想,是封建社会中长辈对晚辈的一种束缚,这在我们今天这个自由世界年轻一代看来似乎是无法理解的、非常荒谬的。生活在现代的我们,生不生育后代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自由及个人的意愿。那么为什么古人会有强加束缚于晚辈必须繁衍后代,甚至多子多福的理论呢?为父母养老送终已是尽孝,古人中为什么不生育后代反而也被谴责为是一种不孝呢?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密切的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捋一捋这个话题。

古人说话说一半不好是怎么回事(古人为什么会有)(1)

一、传承香火的需要

学术界一般把汉人的民间信仰分成鬼、神、祖先三大类。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人死之后回归大自然,没有另外一个世界。但是古人由于对世界的认知不够,从上古时代开始,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完善,凭空成功地架构出了人死后的另外一个世界——冥界,而这也成为了儒释道三家都认同的看法。

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仅是为了传宗接代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使人死后能够得到祭祀,即「持续香火」的需求。古人认为,人死了之后会在冥界继续存在,如果子孙祭祀绵延不断,香火旺盛,那么在冥界就会生活殷实,大富大贵。反之,如果祭祀香火断绝了,那么在冥界就会穷困潦倒,衣食无着,甚至沦为冥界的乞丐。

古人说话说一半不好是怎么回事(古人为什么会有)(2)

因此如果有人生前没有儿子,他就要千方百计去找一个继子,以免死后断了香火。有学者在调查宗族制历史时经常可以看到,在一个宗族的历史上,有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死后没有后代,时间一久,族人就把他淡忘了,甚至连坟墓在哪里、名字叫什么都说不出来。有的宗族把这类祖先的遗骸葬在一起,由一些自由组合的团体(如义冢会、清明会等)去祭祀他们,以免变成孤魂野鬼。这类祖先与有后代的祖先是明显不同的。

所以,古人在世的时候,为了使自己去世后,能够在冥界享受绵延不绝而又旺盛的香火,就会大肆要求晚辈尽可能繁衍,并且自己以身作则,以多子为荣,丝毫不考虑农业社会人口过多忍饥挨饿的弊病。特别是封建社会底层庶民,自己忍饥挨饿,又生育一大堆子孙,人口过剩,资源紧张,更加吃不上饭。为了使自己死后香火旺盛,就让子孙来人间继续受苦受难,导致苦难相延代代不绝,任权贵鱼肉。可以说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也是被封建毒瘤思想荼毒所带来的可悲结果。当然,封建统治者也乐意看到这样子。

古人说话说一半不好是怎么回事(古人为什么会有)(3)

所以,其实「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于古人来说,就是一种对祖先的孝敬之情。没有后代或者主动拒绝繁衍(为僧为道),祖先香火就不旺盛,甚至连父母香火都会断绝,当然就被认为是不孝了。

二、统治者需要人口

在古代,不管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它们所代表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方式就是比较落后的,为了提高生产,只能鼓励大量生育人口。赋税、徭役、军队等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口来维持,人口及劳动力的多少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密切相关。一个国家的人口越多,其不仅有充足的劳动力下田耕作,为国家带来源源不断的粮食。一旦战争爆发,举国动员抵抗外敌,充足的人口还能为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

所以,出于稳固本国统治的考虑,中国历史上每个主要朝代的朝廷都会采取措施,鼓励老百姓生育人口。

古人说话说一半不好是怎么回事(古人为什么会有)(4)

对于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底层庶民来说,生命的延续是一种痛苦的象征。如果你想主动拒绝繁衍,NO!除了宗族的谴责,封建统治者也会严罚这一行为。在我国春秋时期,越国想尽一切办法,强制老百姓早婚。越国法律明确规定:女子到17岁嫁不出去,其父母有罪。男子到20不娶媳妇,其父母有罪。

汉高祖在位时期,朝廷规定:15岁女性必须嫁人,否则超过15岁,每月多收130钱的税收。女性只要生育,家庭就能免掉2年的赋税。汉惠帝登基后,汉朝局势逐渐稳定,汉惠帝于公元前189年下诏书,要求女性在15到30岁之间必须出嫁,如果不嫁人,就要缴纳6算人头税。6算人头税到底有多少?一算为120钱,6算为720钱。折合西汉粮食均价,6算可以买七八石粮食,这可是1个人一年的所有口粮。在汉朝,如果女性不嫁人,这一年的粮食可就没有了。

唐朝时,朝廷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生育。这些措施包括: 1.物质奖励,对于生育的夫妻,国家采取物质奖励的政策。很多懒汉为了要到物质奖励,也加入“生育大军”,娶媳妇生孩子。2.降低结婚年龄,把结婚年龄降低到“男15岁,女13岁”。

古人说话说一半不好是怎么回事(古人为什么会有)(5)

宋朝时期,国内商品经济发达生活安定,老百姓生育意愿较低,为了鼓励生育,宋朝朝廷也采取一系列政策。至于明清亦然。

所以,这也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宣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思想的由来,使其深深地渗入到民众的脑海中,让老百姓自觉地、不停地、大批量的繁衍人口,以让统治阶层、权贵阶层任意收割,供其驱使、鱼肉。

三、养老的需要

对于古代人来说,养老是没有国家的保障的,晚年之后,就依赖于子孙的孝养。而子孙越多,大家一同供养,就越可以保障自己晚年的富足,衣食无忧,精神丰盈。如果子嗣稀薄,万一这支子嗣连自己都养不活,还怎么保障父辈及祖辈的生活呢?如果子孙众多,这个不行那个行,运气好总会有杰出的人诞生,就可以有充分的条件孝养自己确保晚年不会衣食无着。所以古人为了自己的养老、晚年的安康以及去世后能够享受更多的祭祀香火,在年轻时都会尽力繁衍子嗣,以子孙众多作为一种福气深厚的体现。

古人说话说一半不好是怎么回事(古人为什么会有)(6)

四、宗法观念的影响

古代中国把传宗接代作为最大的孝顺,强调的是宗族血缘的沿袭,体现了宗法制。古代的宗法观念,自西周成型。宗法观念讲究人丁旺盛则宗族兴盛,如一打筷子难以折断,外力难撼,如果只有一根筷子,那就可以轻易折断了。族长会鼓励生育,并且谴责无后之人,就是为了使自己宗族人丁数量多,有充足的劳动力,互相照顾避免受其他族群的欺负。同时也是为了使宗族祖先能够享受更多的香火,是一种孝敬祖先的体现。

古人说话说一半不好是怎么回事(古人为什么会有)(7)

五、古人歧视不婚和丁克

人是群居动物,喜欢效仿同伴,很难不受一种风俗影响。而一种社会风俗一旦形成,大多数人就都会遵守。这就是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很少有孤立在外完全不受影响独行的人。

在古代社会当中,人们是普遍歧视孑然不婚和无有子嗣的人的,这就导致了这一群体不受人们尊敬。人从一出生开始就耳濡目染,看见大家都普遍歧视这一群体,就都以之为耻,从而没人喜欢成为那样的人。因从众效应,导致大量无条件抚养后代的人也盲目繁衍,不顾资源稀缺,造成饥荒饿殍的悲剧。

古人虽然表面上尊敬僧人道士,但大众早已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腐朽观念深深渗透,骨子里是绝对不希望子孙成为僧道的,认为那就是一种最大的不孝。对于出现想拒绝繁衍的想法,就强烈予以谴责,以不孝顺的罪名相逼相迫。如果再顽抗,那就会受到父母、亲属、族群及整个社会的共同谴责。所以,在这个大环境之下,连想成为正经僧人道士的想法都快无立足之地了,何况普通的不婚族、丁克族?

古人说话说一半不好是怎么回事(古人为什么会有)(8)

后记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小农经济,这就导致生产力落后,可以耕种的土地有限。有限的土地面对激增的人口,明显无法分配均匀,如果风调雨顺凑合还能过,但是遇到干旱年份必定有许多人吃不饱饭,这就构成了古代社会很大一种不安定因素。

一亩地的产量可以养活10个人,现在有5个人,朝廷政策很容易可以养活这5个人。当人口变为20个人的时候,产量只提高到可以供养15个人,纵使是经天纬地之才也终究要有人忍受饥饿甚至被饿死,再加上朝廷处理不当,就会导致大量农民起义的诞生。而底层人民在可以活下去的时候,是绝对不会冒着生命的危险发动农民起义的。

我们常常将一个朝代的兴衰归咎于封建帝制,社会腐败。但是,一个王朝从初期到末期,人口的数量和生产力的关系不断变化,当人口超过生产力的承受能力,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危机。所以,人口周期和古代王朝的朝代更替也是具有一定的联系的。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古人的话不一定每一句都是对的,相反,很多古话都是没有意义甚至荒谬腐朽的。对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封建腐朽观念,不应该再成为束缚现代人自由的枷锁,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权利。我们既要尊重愿意婚育的人的想法,同样,我们也要尊重不婚和丁克的人的决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