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养朗读材料(语音版读校训品精神)

教师素养朗读材料(语音版读校训品精神)(1)

大学之大,在其精神之挺拔,而校训则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宣言,是全体师生的行动指南和准则,具有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作用,因而,校训并非是简单地堆砌名言警句,而是大学精神与风韵的艺术性彰显,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简练之美。简短、精炼是大学校训的突出特征。我国大学的校训一般不超过十字,但字字珠玑、意蕴凝练,读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最常见的为二词八字,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西南大学的“含弘光大,继往开来”。四词八字的也较多,如中国政法大学的“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云南大学的“自尊、致知、正义、力行”,扬州大学的“求是、求实、求新、求精”。还有一词四字的,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实事求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博文约礼”。或二词四字的,如东北财经大学的“博学、济世”;四川音乐学院的“尚美、创新”。北京交通大学和三峡大学的校训,均为两个字,分别为:“知行”“求索”。而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的校训,仅为一字——“实”。

古典之美。我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典籍,充溢着浓郁的古典色彩。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由梁启超先生1914年冬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提出,取材《易经》中乾坤两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东南大学的“止于至善”,截取《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亦援引《论语》原文。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化用《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暨南大学的“忠信笃敬”,化用《论语》“言忠信,行笃敬”。而四川大学的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来源于民族英雄林则徐书房的自勉联,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上半句。

崇高之美。大学校训往往蕴涵着对某种崇高理想和完美人生的诗意描绘。它激励、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不断地修养品德、追求真理、完善自我,向着更高远的境界奋进。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校训为“格高志远,学贯中西”。“学贯中西”是一个很宏大的目标,但“格高志远”却是莘莘学子都应努力修养的。正如山东大学的校训所言:“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先要有一身浩然之气,树立远大理想,而后才可能坚持不懈地追求至深之学术、至高之真理。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为学、为人,榜样的力量都是巨大的。因而,苏州大学的校训为“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个性之美。一则大学校训的优劣,不在于辞藻是否华丽,关键看其能否体现个性化的大学精神,突出自身的办学理念与特色。比如,北京林业大学的“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既包含了对师生道德方面的劝勉,“青松”“竹梅”等词语,又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以林业为主的学科特色。中国海洋大学的校训,前半句“海纳百川”,点出了其办学特色;后半句“取则行远”,寓意要想获取广博知识,就得不怕山高路远。启功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题写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高度概括了作为师范院校的办学理念,并且将“师”“范”二字巧妙地嵌入其中。成都理工大学的校训“穷究于理,成就于工”,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国家会计学院的校训——“不做假账”,系朱镕基同志题写,可谓是通俗易懂、无比贴切,令人过目不忘。

时代之美。我国大学校训的起源可追溯至唐宋时期书院的“院规”,正式形成于清末民初。不同时代的大学校训,各有特点。即使同一所大学,在不同时期,也可能有不同的校训。如南京大学,始于1902年开办的三江师范学堂,校名(先后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定名为南京大学)、校训数次更易。最早的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体现了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风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期,以“诚”为校训,寓意为学、为人都要以诚为本;中央大学时期,校训为“诚朴雄伟”,是希望师生们肩负起复兴民族大业的重任,干一番雄伟事业;1978年,时任校长匡亚明提出,学校要营造“强烈的政治空气、浓厚的学术空气、严肃的文明空气、活泼的文娱体育空气”;1991年,南京大学改校训为“严谨、求实、勤奋、创新”;2002年,百年校庆之际,定新校训为“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对旧校训进行了完善,并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这一个个校训,犹如南大百年风云的缩影。可以说,大学校训的演变史,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发展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