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什么不叫淮阴侯(韩王韩信和淮阴侯韩信)
这个世界上,同名的人很多,但出生在同一个时代,名字相同,命运轨迹也相似的,就只有淮阴候韩信和韩王信这两个人了。
提到韩信这个名字,许多人的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都是忍受胯下之辱的淮阴候韩信,因为这个故事实在是太有名了,韩信一直被后人当作忍一时之辱、终能成就大事业的励志偶像。
与淮阴候韩信相比,韩王信就没有那么高的知名度了,但是他的经历,却和淮阴候韩信非常地相似,都是在刘邦打天下时被重用封王,天下平定后遭猜忌杀害。韩王信的遭遇,也从侧面印证了,淮阴候韩信的悲剧,不是个例,而是汉初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群体悲剧。
本是韩襄王后代,攻下韩国后被刘邦封为韩王与出生平民淮阴候韩信相比,作为“故韩襄王孽孙”的韩王信出生可以说是非常高贵,他是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的庶孙。根据古代王侯贵族之家的制度,嫡子死后,立嫡子的长子为嫡孙,庶出之孙称为庶孙。为了避免和淮阴侯韩信相混淆,史书中都称这个韩信为韩王信。
按照现代的标准,“长八尺五寸”的韩信是一个妥妥的高富帅,“长八尺五寸”是什么概念,“身高八尺,力能扛鼎”的楚霸王项羽也才身高八尺,韩信比项羽还高了五寸,汉朝时的一尺大约23 CM,八尺就是184CM,也就是说身高八尺寸五的韩信差不多有一米九。
时势造英雄,身在乱世的韩信也绝对不是空长了一个大高个儿,更有一副聪明的头脑。秦朝末年,社会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作为贵族后代的韩信,也颇具看清天下大势的政治智慧,不仅能够看清形势,更能够抓住时机,成就一番大事业。
当刘邦带领军队攻打进阳城的时候,张良以韩国司徒的身份降服了韩国所有的地盘,韩信于是投降刘邦,当上了韩国将军,带领部下跟着刘邦进入武关。
刘邦降服韩国后,能够在那么多人中挑中韩信作为跟随自己的亲随将军,可见韩信本身就不是池中之鱼,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个人能力都是非常出众的,天下大局未定,韩信这种将才正是刘邦用来收服天下最好的武器。
初来乍到,韩信首先要向刘邦展示自己的能力,才能被委以重任。说话之前,先要摸透领导的心思,聪明的韩信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知道刘邦正在为项羽的分封不公平而烦恼,于是就对刘邦说:
“项羽分封诸将,偏心简直是偏到太平洋了,自己的部下都封到离中原近的好地方,就把您封到这鸟不拉屎的偏远位置了,这哪是分封,简直就是一种对您人格侮辱。您的部下可都是崤山以东的人,他们做梦都想回到自己的家乡,我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带领部队打回去,直接把项羽的天下都夺过来得了。”
这句话可是说到刘邦心坎上去了,对于这么明白自己心意的铁杆小弟,好上司刘邦立即做出了最实质性的表示,封韩信为韩太尉,让他带兵去攻打韩国旧地,并做出了承诺,只要你把韩国打下来,就封你做韩王。
得到了刘邦的这个表态,韩信能不拼命去把韩国打下来吗?当然了,想要做韩王,光凭耍嘴皮子是不行的,还得有真正的实力。公元前205年,怀着做韩王的美好梦想,韩信格外地有冲劲,一鼓作气打败了项羽封做韩王的郑昌,一举拿下了韩国的十几座城池。
天下未定,正在用人之际的刘邦,还是非常讲信用的,郑昌投降后,立刻兑现承诺,封韩信做了韩王。韩王信这个时候跟刘邦的感情是最和谐的时候,经常带着部队跟随刘邦左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段君臣之间的甜蜜之恋很快出现了裂痕。
第二年楚军攻破荥阳,韩信投降了楚军,之后设计逃脱,重新投入刘邦的麾下,刘邦不计前嫌,再次立韩信为韩王。不过此一时彼一时,韩信的投降行为刘邦此时不计较,不代表以后不计较,有了一次背叛经历的韩信,与刘邦之前的感情也不再那么香了。
在韩信自己心里,也始终过不去这个坎,觉得刘邦一定会将这件事情记一辈子。一张撕破的纸张虽然表面修复了,其实里面再也不可能完全复原了,君臣之间的感情也是如此。
选对了阵营的韩信,最终跟随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天下,故事应该到此结束了,从此以后,历经了磨难的王子和公主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然而劳苦功高的将军,从来不会因为天下的平定而迎来幸福的人生。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历来君王都是“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不能趁早功成身退的将军,向来都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好不容易凭借战功赢得封地、赢得地位的韩信,怎么可能舍得放弃到手的一切,面对刘邦的生性多疑,他和许多诸侯王一样,选择的是拼死一搏,也要保住自己的胜利果实,然而在老谋深算的刘邦面前,终究只是垂死挣扎。
天下平定后,亲密的战友变成了强大的威胁,遭受猜忌走上谋反的不归路《汉书·韩彭英卢吴列传》:“昔高祖定天下,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张耳、吴芮、彭越、黥布、臧荼、卢绾与两韩信,皆徼一时之权变,以诈力成功,咸得裂土,南面称孤。见疑强大,怀不自安,事穷势迫,卒谋叛逆,终于灭亡。”
虽然平定了天下,但经历了半生战争的刘邦,时刻如芒刺在背,觉得自己的屁股没坐稳,没坐稳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异姓诸侯王们脚下统领着要塞之地,手上掌握着十万雄兵,随时都有起来叛乱的能力,所以必须要把他们一个一个地剪灭。
首先韩信的长相就让刘邦觉得害怕,他长得太过雄壮勇武了,封地颖川又是天下战略要地,更是如虎添翼,刘邦下令让韩信迁移到太原以北的地区,建都马邑,还给韩信找了一个强敌来对付他,让他负责抵御北方的匈奴入侵。
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常年和匈奴打战的韩信,终于在一次战争中被冒顿单于包围了,韩信的做人准则向来都是名节其次、保命要紧,他多次派使者求和,之后汉军增援,韩信被救了出来。韩信之前就有投降项羽的经历,如今又私下和匈奴通信,刘邦怀疑他有背叛汉朝之心,于是派人责备,先从精神上打垮他。
韩信自己本来就有心病,如今被刘邦一责骂,心理防线瞬间就垮了,整天担心自己被杀,晚上连觉也睡不着了。韩信不想就这样做案板上任人宰割的鱼肉,还想寻求一个最后的保命方法。他献出都城马邑,联合匈奴兵一起攻打汉朝。
韩信一谋反,这下终于有了攻打他的正当理由了,刘邦立刻亲自率军攻打韩信,韩信兵败投奔匈奴,刘邦继续追击匈奴,在白登山被围困,通过贿赂冒顿单于的阏氏才让匈奴骑兵逐渐散去。
刘邦带队归朝,为了能在匈奴安身立命,韩信继续带着匈奴兵攻打汉朝的边境,汉朝派遣柴武带兵前去迎击,两军对垒的结果是“将军柴武斩韩王信于参合”,曾为一时豪杰的韩信就这样走完了他波澜起伏又戏剧性的一生。
韩信死前曾经和劝他投降的柴武有一段对话,读起来非常让人感慨,韩信对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和刘邦的关系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也揭露了他走到今天这一步的深刻原因,他指出了自己的“三罪”不能为刘邦所容。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荥阳之事,仆不能死,囚於项籍,此一罪也。及寇攻马邑,仆不能坚守,以城降之,此二罪也。今反为寇将兵,与将军争一旦之命,此三罪也。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今仆有三罪於陛下,而欲求活於世,此伍子胥所以偾於吴也。今仆亡匿山谷间,旦暮乞贷蛮夷,仆之思归,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视也,势不可耳。”
刘邦曾对韩信有知遇之恩,提拔他做将军,南面称韩王,但是他第一罪投降项羽,第二罪失守马邑,第三罪为匈奴带兵。文种、范蠡没有任何罪过都死了,我韩信犯了这么多错怎么可能还被陛下所容。如果事到如今,我还妄想回归故乡,那就跟瘫痪的人想爬起来、盲人睁眼看东西一样,是形势所不能允许的。
韩信所说的形势,就是天下大势的变化,在刘邦打天下的时候,他的劲敌是项羽,韩信的将兵才能对他来说是倚仗,韩信是和他站在统一战线上的同盟,这个时候就算他曾犯下小错也能被容忍,他们是剖符为信、各执一半的亲密战友。
在刘邦坐天下的时候,韩信的统兵才能和威望都成了天下不稳定的威胁,曾经的过错就会被旧事重提,被怀疑不够忠诚,而韩信确实留下了污点和口实,给了刘邦猜忌的理由,本就心虚的韩信如惊弓之鸟,才能出众的他又不甘束手就擒,只能走上剑走偏锋的谋反之路。但天下大势已定,这些起来造反的诸侯,最终还是只有被诛灭一条路,造反,只是延长了一点死亡到来的时间而已。
作为劳苦功高,为汉朝打下江山的功臣,无论是韩王信,还是淮阴侯韩信,这些威胁到刘邦江山的异姓诸侯王,最终身死国灭都是不可逆转的时代形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