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天才大多都怪怪的(天才身上的4种怪癖)
在如今这个人才林立的时代,在某些方面杰出的人才,要么是拥有高智商,要么是拥有高情商,要么是有过人的耐力和胆识,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望尘莫及。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是其中的一员,虽然羡慕那些天才,却总觉得他们距离我们非常遥远。
其实我们都误会了,我们父母是距离天才最近的,那些天才小时候身上有许多“怪癖”,在大人看来都是不可理解的,这些“怪癖”可能在你家娃身上也能找到,只不过都被无知的父母无情地从根上斩断了,使得这些本来非常出色的“天才好苗子”从一开始,就成为了普通人。
这些天才小时候的表现,是不是跟你的娃很像?
前段时间有一位95后中国天才,在世界著名科学杂志《Nature》上,连发两篇论文,震惊世界。他就是“石墨烯驾驭者”曹原,22岁就成功做出石墨烯超导实验,解决了世界百年难题。在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家中,位列第一名。
用3年时间完成小学、初中、高中的全部课程,中学课程仅用了1年多时间就学完,14岁以669分的高分进入中科大少年班学习,16岁去密歇根大学学习,18岁就读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收获无数奖项。
曹原从小就是父母眼中的捣蛋鬼,家里所有能拆的东西就拆得七零八落,特别喜欢拆电子器械,被破坏的家用电器不计其数,电路拆装轻车熟路。
曹原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爸爸妈妈解答不了的问题,他就自己去查资料做实验,弄明白为止。有一次实验需要硝酸银,没有材料,他就把妈妈的银手镯拿来,人工提炼了硝酸银,为此妈妈也是无可奈何。
除了曹原,历史上许多大人物小时候也是有“怪癖”的孩子。
爱因斯坦4岁才开口说话,7岁才开始认字,他说话以前,父母一度以为他是个哑巴。
牛顿小时候成绩糟糕透了,6门功课不及格,老师认为他智力有问题。但他动手能力极强,经常自己琢磨一些小玩意儿,做出来给大家演示,不成功就继续改进。
爱迪生小时候反应速度很慢,经常一个玩具玩一整天。
大文豪托尔斯泰上学时因为成绩太差被退了学。
丘吉尔小时候是个孩子堆里的“孩子王”,喜欢发号施令,带着一帮孩子们调皮捣蛋。
……还有很多例子,这些天才小时候甚至还不如普通孩子令家长省心,他们都是因为父母的积极引导,才有了后来的伟大成就。
天才身上的4种“怪癖”,你家娃身上也有,不要轻易扼杀
★看某个东西发呆
心学大师王阳明小时候不满足于私塾先生教的东西,自己对着院子里的竹子,看了足足7天7夜,突然开悟,由此创立了心学。
当孩子看着某个东西发呆的时候,不要去打扰他,他的大脑此刻正在做着高速运转,思考其中的奥妙。孩子大脑中的那个世界,是大人们很难进入的。
★抱着一个玩具玩一整天
著名学者于丹说自己的女儿,家里一大堆漂亮贵重的玩具,女儿看都不看,唯独对一个小瓶子感兴趣,拧开盖上,盖上再拧开,能玩一整天。家人以为孩子有问题,可是于丹说:“她是我女儿,为什么不尊重她呢?”
孩子只有在反复研究一个事物的过程中,才能学会这个东西的原理。玩具越多,越破坏孩子的专注力,能抱着一个玩具玩一整天的孩子,都是专注力超强的。
★敏感爱哭
很多家长说,孩子特别爱哭,动不动就掉眼泪,显得特别没出息。有的孩子看个动画片都能哭,这是好现象,这种“玻璃心”的孩子,情感链接极好,情感细腻,敏感,共情能力也非常强,只要稍加引导,说不定就是下一个文学大师。
★破坏大王
像曹原这样的孩子太多了,能把家里的每样东西折腾出花样来,这说明孩子的思维活跃,空间思维、逻辑思维突出,能举一反三,是十足的天才苗子。
孩子成为天才还是普通人,家长的引导是关键
◆给予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
尊重和理解是第一位的,给孩子自己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有了阳光和雨露,父母只需要静待花开。
◆允许情绪发泄
父母要学会情绪引导,允许孩子有发泄情绪的渠道,让他充分感知世间的每一样事物,多带孩子出去扩扩眼界,增长见识,让孩子多体验,多尝试。
◆创造条件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孩子创造条件,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不要给他留任何遗憾。
◆保护想象力
孩子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无论是什么作品,都不要指手画脚,你的建议会给孩子的想象力形成束缚,只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就好。
最好的教育,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火炬。
孩子不是一部机器,而是一座花园,需要的不是修理,而是爱的浇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