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12篇讲解(孙子兵法的精华)

孙子兵法12篇讲解(孙子兵法的精华)(1)

《孙子兵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本讲计谋的书——

兵者,诡道也。

兵以诈立。

如果这么读,真的就曲解了孙子的本意。

一、计

《孙子兵法》的第一个字就被读错了。

第一篇:计篇。

很多人把这个“计”理解成了计谋、计策,奇谋巧计。

甚至有人把《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放到一起,

认为它们都是讲计谋的书。

其实真要比较起来,“三十六计”根本不入流,

《孙子兵法》和它放在一起,简直是奇耻大辱。

《孙子兵法》开篇的“计”,

并不是计谋、计策,而是“计算”的计。

这才是《孙子兵法》的本质——

计算、对比敌我双方的各种情况,有了胜算才能开打。

孙子兵法12篇讲解(孙子兵法的精华)(2)

二、敬畏

《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是: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12篇讲解(孙子兵法的精华)(3)

这句话读起来铿锵有力,但很多人认为这只是“开篇陈述”,没什么了不起。

但是,如果错过这句话,《孙子兵法》也就白读了。

在传统文化的典籍中,开篇第一句话,往往会为后面的内容定下基调,

所以——

《道德经》开篇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孙子兵法12篇讲解(孙子兵法的精华)(4)

道这玩意,说不清楚。

悟道的人知道什么是“道”,但他没法给尚未悟道的人讲明白,

就像一个看过雪的人没办法给一个从没见过雪的人讲什么是“雪”:

你说雪是白的,但“白”不是雪;

你说雪摸上去凉凉的,但“凉”不是雪;

你说雪就像盐一样,但“盐”也不是雪。

孙子兵法12篇讲解(孙子兵法的精华)(5)

佛经里也是这样,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出了人生和世界的真相,但他没法讲出来:

就像“空有不二”,他知道“空有”是一个东西,但一说出口就成了两个:空和有。

出口即错。

所以佛陀就打比方,做比喻,教了八万四千法门,

但他又怕大家执着于那些“方便说法”,

所以又嘱咐: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正信希有分第六》)

孙子兵法12篇讲解(孙子兵法的精华)(6)

佛陀说法,是为了让你明白最终的真相,让你能够到达彼岸,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的各种说法都像是提供的渡河的木筏,

过了河,到了彼岸,就将木筏扔掉,别背着。

所以《金刚经》里,佛陀问须菩提:如来有所说法否?

如来说法了吗?

须菩提听懂了,就回答:如来无所说。

孙子兵法12篇讲解(孙子兵法的精华)(7)

《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是咋回事?

学,就是模仿;习,就是不断地练习。

所以《论语》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做的。

《论语》里讲了孔子在面对事情的时候会怎么想,怎么做,

这不是让后世人拿来研究的,

而是让人学习的。

万世师表,就是给后人打了个样,

孙子兵法12篇讲解(孙子兵法的精华)(8)

如果你认可,你也想成为圣人,

很容易,照着做就可以。

孔子送别客人,会站在门前的石阶上,见客人的马车拐过屋角自己才回屋。

我们送别客人的时候,是不是这样恭敬?

恭则不侮。

现在,《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出了“兵危战凶”,

孙子兵法12篇讲解(孙子兵法的精华)(9)

这是孙子的“敬畏心”,他知道战争的凶残,所以主张一定要“计算”,

打得过再打,打不过就别打。

所以,与其说《孙子兵法》是教人打仗的书,不如说他是教人怎样能不打仗的书。

如果没有这种敬畏心,那学会了所有的兵法,不过是加速生灵涂炭。

对作战,孙子一直是这种态度:一定要谨慎,能不打就不打。

在《孙子兵法·火攻第十二》中,他又说: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孙子兵法12篇讲解(孙子兵法的精华)(10)

三、讲了啥

《孙子兵法》不是讲阴谋诡计的书,那它到底讲了啥?

《计篇》就讲了计算对比的几个角度,叫“五事七计”。

“五事”就是:道、天、地、将、法。

孙子兵法12篇讲解(孙子兵法的精华)(11)

这里就能看出孙子的“军人思维”,

再说出“道天地将法”之后,他立刻给每一项做了清晰明确的定义——

这就像下指令,必须明确清晰,不能产生误解,尽量降低沟通成本。

道:在中国文化里有很高的地位,

但在兵法中,孙子说的“道”指的只是“令民与上同意也”,

就是战略思想统一,要作战就是举国皆兵,大家都想打,没有人退缩。

天:在传统文化中,天有三层含义:

第一:天下大势,就是整体趋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第二:就是阴阳,包括夜观星象,望云望气,占卜起卦。

第三:就是天时,四季寒暑,时令节气等。

在兵法中,孙子强调的是后面两方面内容。

地:就是地形地势,作战环境,后面专门有一篇《九地篇》。

将:作战大将很重要,孙子又列出了考核大将的5个项目:智、信、仁、勇、严。

孙子兵法12篇讲解(孙子兵法的精华)(12)

在这里,孙子将“智”作为考核大将的第一项指标,而“勇”被放在了第四位。

因为大将在作战中的地位太重要了,

所以他必须要有足够的智慧,能够审时度势,能够随机应变,

甚至在关键时刻,他能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信,不是我们理解的诚信,而是“使人不惑于刑赏”,

行军作战中,这一点很重要,赏罚都要及时,这样才能鼓舞人心,

当年商鞅变法,“立木取信”,包括规定在战场上,“斩敌一首,升级一爵”,

孙子兵法12篇讲解(孙子兵法的精华)(13)

所以人头就叫“首级”,在这种明确的赏罚激励下,秦国兵卒奋勇向前。

现代企业管理也是这样,如果员工对公司很信任,

他坚信自己做了什么会受到鼓励,做了什么会受到惩罚,

那这样的企业就很有活力,

如果人心浮动,大家都不知道做了会有什么样的奖励,这就很危险。

仁,跟孔子说的“仁”有所不同,孙子指的是“爱人悯物”,就是爱护士卒和各种军备。

勇,不止是作战勇猛,主要是能够决断,

战场之上,各种形势瞬息万变,所以统兵大将一定要能够决断,

该拍板就拍板,该放弃就放弃,不能拖泥带水。

孙子兵法12篇讲解(孙子兵法的精华)(14)

严,是指军法方面,要明确又严厉。

“五事”中的“法”,不是指军法,而是指“曲制、官道、主用”,

就是军队的做战编制,指挥官任用以及后勤事务。

仔细来看,这五项,其实是有先后顺序的:

但凡并举兵作战,一定会在庙堂上先省察双方君主恩信厚薄,下面人会不会为了他拼命作战,

而后审度天时地利,这三条满足之后,才会拜将统兵,

选出大将之后,军法与其他事务就要交由大将来统率管理,

所以是这样一个顺序。

“五事”之后,就要从下面七个方面来对比双方战力:

孙子兵法12篇讲解(孙子兵法的精华)(15)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这样对比下来,双方实力怎样,能不能打基本就能确定了。

所以,在《孙子兵法》中,最重要的还是家国实力,

那些阴谋诡计其实只是战场上的一小部分,

而且,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所有的计谋都是没有用的。

四、兵以诈立?

讲完了最重要也最基本的实力对比,孙子才提到“十二诡道”,

他说——

孙子兵法12篇讲解(孙子兵法的精华)(16)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根据双方实力对比,确定是不是要打之后,孙子才提到了作战中的“诡道”。

他说了12条,但最根本的,就是想方设法,让对方犯错。

后世的“军事天才”李世民看得最透彻,他用四个字就概括了:多方以误。

在作战中,你要先确保自己不出现失误,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然后,想方设法让对方犯错,

孙子兵法12篇讲解(孙子兵法的精华)(17)

这就是孙子说的: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这样看下来,你还觉得《孙子兵法》是一部教你阴谋诡计的书吗?

他把一切都说的很明白,有什么“诡道”也都说明白了,

归根究底,他所说的,最重要的还是一个国家在平日里壮大的实力,

如果没有实力,给你再多计谋,也没有用处。

所以,一切的努力,还是在于提升自己,

一味去盯着别人,对你没有任何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