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对气温影响(高温天气刷新历史记录)
时至末伏,但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高温天气还在持续,多地最高气温突破历史记录。40℃左右的高温天气持续数周,让人酷热难耐。极端高温造成的干旱、山火、疾病引起了广泛关注,高涨的电费已经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背后的气候异常更值得人们警惕。
图1. 持续高温天气酷热难耐,让人汗流浃背
今年的夏天热得“离谱”气象专家表示:今年夏天高温热浪事件持续的时间、强度,以及影响范围都非常罕见。截止18日,中央气象台已经连续27天发布气象灾害高温红色预警。据中央气象台统计,自6月份以来,此次全国范围内的异常高温天气已持续近70天,为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262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历史最高温度记录,40℃以上极端高温影响了3.4亿人。气象专家表示,预计一直到8月底,南方大范围高温都难以缓解。
图2. 近期全国高温日数分布图(图源自中央气象台网站)
图3. 近期全国高温实况图(图源自中央气象台网站)
图4. 近期全国极端高温事件分布图(图源自中央气象台网站)
北半球多地遭受高温炙烤不仅是我国,从欧洲到北美,整个北半球今夏都已遭异常高温天气袭击。近来南欧、北美多地爆发毁灭性野火事件,英国气象局发布有史以来第一个极端高温红色预警。日本等国报告了上万宗中暑病例,西班牙、葡萄牙出现上千宗热射病死亡病例,印度、巴基斯坦早在4月便已遭受45℃~50℃的高温天气。酷暑高温给民众生活工作、森林防火、农业生产和能源需求等带来极大挑战。世界气象组织预测,正席卷欧洲的热浪将持续多日,而高温等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将至少持续至本世纪60年代。
图5. 高温条件下,西班牙山火持续蔓延
图6. 印度5月高温天气导致25人死亡
极端高温事件的成因及未来趋势气候专家分析指出,此次北半球极端罕见的高温事件由多重因素导致,中纬度大气环流持续异常是直接原因,全球变暖是北半球高温热浪频发的气候大背景。在北半球副热带地区上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大西洋高压带和伊朗高压均阶段性增强,由此形成大范围的环球暖高压带,使得热空气留在近地面散不出去,继而出现高温热浪事件。此外,“拉尼娜”气候事件对大气环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图7. 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高温晴热天气持续(图源自央视新闻)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气候系统不稳定性加剧。其中,高温热浪事件频发多发是非常显著的特征。世界气象组织称,受气候变化影响,预计未来极端高温将出现得更频繁、更早、更强烈。
气候异常再次给人类敲响警钟受温度上升影响,格陵兰岛的冰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融化,目前气温接近60华氏度(约15.5℃),像这样温暖的天气足以穿短袖了。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仅7月15日至17日的3天时间里,每天消融的冰量多达60亿吨。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格陵兰岛海冰不断融化、海平面上升,会影响全球温度和洋流变化。
图8. 气候变暖加速冰川融化
有专家表示,气候变化的影响非常广泛,不仅会出现极端温度和热浪,还会影响生态系统以及农业和粮食生产。在当前的俄乌冲突导致的全球粮食和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气候异常导致的持续高温、干旱,很可能引发农业大幅度减产,进而加剧紧张局势。
图9. 气候异常导致的干旱威胁农业生产
应对气候变化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全球变暖是人类的行为造成地球气候变化的后果。随着人类的活动,全球变暖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面对气候变化的威胁,我们如果不采取行动,势必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在不知不觉中遭受气候异常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生活开支的增加、疾病的增多、自然灾害导致的财产损失等等。那么作为普通人,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贡献出一份力量?
图10. 工业活动产生大量碳排放
2020年9月,国家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我们除了贯彻落实国家层面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养成节能减排的良好习惯,践行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碳排放。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从点滴小事做起,共同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图11. 践行低碳理念努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以下是网友整理的节能减排小常识供大家参考,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补充完善。
图12. 节能减排小常识
参考资料来源:
[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272870665764628&wfr=spider&for=pc
[2]http://news.cctv.com/2022/08/15/ARTIlLPa4MONZANXQkA9mxOG220815.shtml
[3]http://news.cctv.com/2022/08/17/ARTIHjuhbAQOgvwKdld1XaNo220817.shtml
[4] https://t.ynet.cn/baijia/33110491.html
[5]https://news.bjd.com.cn/2022/08/17/10135450.shtml
[6]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9429456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