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时期的二品大臣有哪些(二品官员都有那些)
清朝的官员品级基本上是继承了明朝的制度,不过每个朝代也都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其特色就更为鲜明了,下面主要对清朝一些衙门和官员做一个简单介绍,顺便也罗列出乾隆朝时期二品以上官员的职衔。
清朝的各部门,有三个部门不允许汉人染指。他们是:宗人府,道理很简单,处理皇族事务必须用皇族;内务府,则是专门针对满人,因此用的都是满人;理藩院,则是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和对外交往,用的则是满人、蒙古人、藏人。
清朝施行“官缺制”,分为满洲缺、蒙古缺、汉军缺(汉军八旗)、汉缺。满族官员这四种官缺都可以担任,蒙古、汉军两缺也可以做汉缺,汉人只能担任汉缺官职。
同时,清代中央各级行政机关,施行的都是满汉双轨制,比如吏部尚书就有两个,满尚书掌印居主要位置,汉尚书居辅。所以在清朝汉人六部尚书的含金量要低于明代。用康熙自己的话说就是:
满洲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俱系一品;侍郎、学士、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俱系二品。汉大学士,原系五品,今尚书、左都御史,俱系二品;侍郎、学士、副都御史,大理寺卿,俱系三品。
康熙说这段话的时候,正是康熙九年。为了让汉族精英更好地服务清朝政府,主动弱化了满汉之间的落差。康熙首先做的就是把双方在品级间的差距尽量拉平。但实际上,汉一品官在荣誉地位权力上并不比满二品高。
有些人一看内阁大学士或是总督等头衔时,立刻觉得很牛。其实,正如明朝内阁大学士一样,大学士和总督等官员的品级都是在不断变化中最终形成的。
直到乾隆时期,清代的官员各种制度才调整完毕,之后的一百多年没有进行过大的调整。因此,在看书或是影视作品的时候,还需要有针对性地注意时代背景。
我们以大学士为例,在一开始它的品级并不高。清初,皇太极天聪十年,也就是崇祯九年四月十一日(1635年5月15日)建立大清,改元崇德后,设内三院即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各置大学士一人,品级为五品。
顺治十五年(1658年)改内三院为内阁,清朝才有了殿阁大学士,因为品级不高,为了表示重视往往会以尚书、侍郎的职位作为陪衬。
康熙二十年前大学士中地位最高的为中和殿,有清一代只授予过四个人:觉罗巴哈纳、金之俊、图海、巴泰,图海于康熙二十年死后,中和殿大学士就一直空缺。
乾隆十三年(1748年),裁撤了中和殿,增加了体仁阁。由此形成了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三殿,东阁、文渊阁、体认阁三阁的布局。每殿阁设大学士一人,品级为正一品,其班位次序不以殿阁为顺序。
乾隆三十五年,保和殿大学士傅恒病逝后,因为乾隆对其极为看重,在潜规则下一般不再设保和殿大学士,因此只剩下五大殿阁。其重要程度开始区分,分别为: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当上了前三个殿阁的大学士,一般人就会称其为“入阁拜相”。
以下是乾隆朝以后的二品以上官员职衔纵览: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文职外官:加兵部尚书衔的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地统领(九门提督)、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各部院左右侍郎
文职外官: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