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仙花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园林绿化凤仙花的栽培要点及病虫害防治)

园林绿化凤仙花的栽培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凤仙花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凤仙花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园林绿化凤仙花的栽培要点及病虫害防治)

凤仙花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

园林绿化凤仙花的栽培要点及病虫害防治

1 植物学特征

1 年生草本。茎肉质,直立。叶互生,最下部叶有时对生; 叶片披针形、狭椭圆形或倒披针形,边缘有锐锯齿,叶柄长1 ~ 3cm。花单生或2 ~ 3 朵簇生于叶腋,无总花梗,白色、粉红色或紫色,单瓣或重瓣; 花梗密被柔毛; 苞片线形,位于花梗的基部;侧生萼片2 枚,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唇瓣深舟状,被柔毛,基部急狭成内弯的距; 旗瓣圆形,兜状,背面中肋具狭龙骨状突起,翼瓣具短柄,2裂,基部裂片倒卵状长圆形,上部裂片近圆形,先端2 浅裂,背部近基部具小耳; 雄蕊5,花丝线形,花药卵状球形;子房纺锤形,密被柔毛。蒴果宽纺锤形,两端尖,密被柔毛。花、果期7 ~ 10月份。

2 生长习性

喜温暖、光照充足,不耐寒冷。喜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

3 栽培要点

3. 1 播种繁殖

4 ~ 5月份播种于露地,播后覆土0. 5 ~ 0. 8cm,压实, 20 ~ 25℃ 1 周左右即可发芽。幼苗生长迅速,苗高6 ~ 10cm时间苗、定苗。移植1 次后定植于园地,株、行距30 ~ 40cm,也可盆栽。管理粗放,保持土壤湿润,盛花期也可移植。盛夏蒸腾作用强烈时,应及时浇水,以防叶片枯萎脱落,管理得好,可延长花期。在雨季注意排水,否则,易烂根落叶。生长期适当施2 ~ 3次液肥,盛花期追肥1 次。在生长期摘心、打杈、疏蕾,整株可自下至上同时开花。如在7 月份播种,9 月后植株就会形成更多的花蕾,国庆节就可以看到凤仙花的身影。蒴果成熟后易裂开,采种宜在早晨进行。重瓣的果皮厚,在其果皮发白时,可用手指轻压果壳,即可采下种子。

4 病虫害防治

4. 1 病害

4. 1. 1 白粉病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片或嫩梢上,严重时可蔓延至茎和花蕾上。幼苗出土后,如遇干燥天气,温度在20℃以上时,即可侵染。发病期5 ~ 10月,8~ 9月为盛期。叶面布满白色粉层。随后,在白粉层中形成黄色小粒点,颜色逐渐变深,最后呈黑褐色。受害严重的植株叶片枯黄,在花期使之枯萎死亡。

病原: 凤仙花单囊壳[Sphaerotheca balsaminae( wallrl. ) Kari ],异名[Sphaerotheca fuliginea

( Schlecht. ) Poll. ]。

防治: 发病期间用15%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 ~ 1200 倍液,或50%多硫化钡、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20%抗霉菌素120 水剂100 ~200 倍液、5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叶面喷雾防治。在32℃ 以上的高温下避免喷药,以免发生药害。还可用40% 达科宁悬浮剂700 倍液、40% 福星乳油5000 倍液、12. 5% 腈菌唑乳油3000 倍液喷雾防治,注意轮换用药,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4. 1. 2 褐斑病( 叶斑病) 症状: 发生在叶部。叶面病斑初为浅黄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以后中央变成淡褐色,具有不明显的轮纹。严重染病的叶片上,病斑连片,导致叶片变褐枯黄生长不良,花小直至植株死亡。

病原: 福士尾孢[Cercospora fukushiana( Matsuura)Yamamoto]。

防治: 凤仙花喜肥沃的沙质壤土,不耐涝。因此,种植以沙壤土为宜,以利排水; 盆栽时,雨后及时倒盆。秋末将病叶、病株集中销毁,减少来年传染源。发病初期,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 ~ 600倍液,或5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75%百菌清1000 倍液喷雾防治,或每7 ~10天喷以等量式150 ~200 倍波尔多液1 次,连用3 ~4次。

4. 1. 3 立枯病症状: 主要侵染根基部,致病部变黑或缢缩,潮湿时其上生白色霉状物,植株染病后,数天内叶片萎蔫、干枯,继而造成植株死亡。

病原: 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Kuhn) 。

防治: 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喷洒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或用60% 多·福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20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 倍液防治。

4. 1. 4 轮纹病症状: 为害叶片。病斑初为褐色圆斑,病斑表面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后期病斑中部变为灰褐色,散生黑色小粒点。

病原: 小豆斑纹菌( Ascochyta phaseolorum Saccardo)。

防治: 用50%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喷雾

防治,每隔7 ~ 10天喷1 次,连用2 ~ 3次。

4. 1. 5 霜霉病症状: 为害叶片。最初呈现为褪绿斑块,逐渐变为黄褐色或褐色坏死斑,常为叶片限制呈不规则形; 后期叶背可见白色霜霉状粉,厚密,严重时覆满全叶,叶片正面病斑连接成片,导致叶片枯焦、脱落。

病原: 凤仙花单轴霉( Plasmopara obducensSchroter) 。

防治: 发病初期用25% 阿米西达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或64%杀菌矾可湿性粉剂400 ~ 500 倍液、72. 2%普力克水剂600 ~ 700 倍液、72% 可露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喷雾防治,植株对上述药剂产生抗药性时,可改用65% 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7 ~ 10天喷1 次,连用2 ~ 3次,交替用药。

4. 1. 6 花叶病症状: 全株发病,叶呈花叶状,以后成为深浅绿斑驳。病叶萎缩,生长不良。病原: 黄瓜花叶病毒( Cucumber mosaic virus.CMV) 。

防治: 及时清除周边杂草; 及时防治传毒蚜虫。

4. 1. 7 疫病症状: 为害根、茎,变褐缢缩,后引起立枯状,过湿时,发病较多。

病原: 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 VanBreda de Haan Var. parasitica( Dastur) Waterhouse]。

防治: 发病初期用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 ~ 600 倍液,或40% 三乙膦酸铝( 乙磷铝) 可湿性粉剂200 倍液、70% 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400 ~ 500 倍液、72. 2% 普力克水剂700 ~ 800 倍液、64% 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喷雾防治。

4. 1. 8 炭疽病症状: 在枝、叶上发生,病斑圆形或近圆形,淡褐色到褐色,边缘色较深,有不明显的轮纹,其上散生小黑点。在潮湿天气,小黑点上涌出粉红色胶状物,在6 ~ 9月间均可发生,在枝上有时引起变黑腐烂。

病原: 凤仙花盘长孢( Gloeosporium impatientisPetch) ,从刺盘孢( Vermicularia sp. ) 。

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75% 百菌清500 倍液、70%炭疽福美500 倍液防治。

4. 2 虫害

4. 2. 1 根结线虫病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incognita( Kofoid et white) Chitwood]。

症状: 为害根部。受害根部呈肿根状,被害植株地上部生长不良。叶小变黄,下部叶片更加明显,叶片数量减少,叶缘向背卷,皱缩枯萎,花不能开放,植株矮小,茎细,甚至最后死亡。

防治: 发病初期用50% 锌硫磷乳油1500 倍液,或90%敌百虫( 美曲膦酯) 800 倍液、80% 敌敌畏乳油1000 倍液等,每株灌药液250 ~ 500mL,每隔7 天1 次,连用2 ~ 3次。也可用1. 8% 阿维菌素乳油4000 ~ 6000 倍液根部穴浇,每株浇100 ~200mL。冬季用80%二溴氯丙烷30 ~ 50 倍液沟灌圃地土壤,或在翻耕时,用30% 呋喃丹颗粒剂,按每平方米50g 量拌土,以杀死土壤中的线虫。

4. 2. 2 侧多食跗线虫螨( 茶黄螨) ( PolyphagotarsonemusLatus Banks) 症状: 集中于幼嫩部分进行为害。受害叶片皱缩,叶缘下卷,叶背面呈油渍状锈色或变为灰色、黄褐色。

防治: 早春喷洒波美3 ~ 5°石硫合剂,降低越冬虫口基数。发生盛期喷洒1. 8% 阿维菌素乳油3000 倍液或30% 高渗苯氧威3000 倍液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如尼氏钝绥螨、冲绳钝绥螨等、深点食螨瓢虫、六点蓟马及七点草蛉。

4. 2. 3 红天蛾( 红夕天蛾) [Pergesa elpenorlewisi( Butler) ],异名( Deilephila elpenor L. )

防治: 根据为害状及颗粒状粪捕捉幼虫。在成虫盛羽期,用黑光灯诱杀成虫。虫口密度高时,喷施杀螟松1000 倍液防治。应用每克含芽孢100 亿青虫粉或每毫升含100 亿以上青虫菌浓缩液,加水500 ~1000 倍液,使其感菌致死。

4. 2. 4 芋双线天蛾( 凤仙花天峨) ( Theretraoldenlandiae Fabricius) 症状: 幼虫取食叶片,其数量多时,可将叶片吃光,仅剩主脉和枝条,甚至可使植株死亡。

防治: 虫量少时,可观察地面排粪状况,进行人工捕杀,成虫趋光性强,可用黑光灯诱杀。幼虫为害期,喷施Bt 悬浮剂400 ~ 600 倍液,或35% 伏杀磷乳剂2000 倍液防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