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塔寺景区简介(福臻寺原为古刹)
文 | 嘉兴地名
福臻寺,原为古刹,古称“福臻院”,当地以古寺得名,今名为福臻社区。位于钟埭街道福臻社区中南部,南靠平成路福臻桥,西南角为福臻港与松北河的汇合处,寺东通利生桥,距街道办事处1.2千米。
清代期间,福臻寺周边属武原乡西十九都福臻庄。民国期间,属福臻乡、司福乡、汉塘镇。1949年后,先后属福臻乡、城北乡、城北公社、城北乡、当湖镇、当湖街道。
“福臻”是个吉祥的词语,表示幸福已经实现的意思,是广大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希望和心愿。正因为“福臻”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古以来当地的许多地名或单位也都喜欢以“福臻”冠名,如福臻乡、福臻庄、福臻村、福臻大队、福臻塘(自然村)、福臻社区,福臻港、福臻路、福臻桥,以及福臻中学、福臻箱包厂等。
元至元年间《嘉禾志》卷十一记载:“福臻院,在(海盐)县北四十里。”明天启年间《平湖县志》卷二引自《重建福臻寺碑》曰:“我湖距当艮之阳,古有寺曰福臻,一方之名刹也,建于宋南渡之初。”
原来,古人为了调节所谓山水的阴阳矛盾,以建造福臻院改善风水环境,给地方带来福祉。
清光绪年间《平湖县志》卷二十五载:“福臻禅寺,在县北四里,宋绍兴六年(1136年)僧宏宣建,名福臻院。元末兵毁。明洪武初(1368年),重建,定为禅寺。后复废,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陆基诚重建。国(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知县王恒重修。
咸丰后,渐圮。光绪七年(1881年),寺僧庆良募修。”可见,福臻寺的建寺年代,比建于明朝宣德五年(1430年)的平湖城隍庙早294年,比建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的报本寺早400多年。
880余年来,福臻古刹历经沧桑,屡毁屡修,屡废屡建。史书记载,宋、明、清三朝,古寺经过4次重建或整修。
清嘉庆年间平湖大易乡诸生冯应泰在其《东湖棹歌》的一首诗后说:康熙初年,古寺坍毁,信徒看到佛像遭受风吹雨淋,露凝雪锁,有好心人将蓑笠覆盖其身。日后,当地乡间有一富户梦见寺中佛像,希望他能帮助为它脱去蓑笠,重塑金身,再登佛殿。大梦醒来,他审视左右,精神感觉不爽,觉得梦中之事责任重大。于是,他慷慨解囊,捐资重建。诗云:
福臻寺里半荒榛,
栋折垣倾五十春。
风雨飘摇蓑笠影,
梦中丈六显金身。
到了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当地在寺内创办简易识字学塾。辛亥革命成功后的第一年(1912年),改为福臻初等小学;民国四年(1915年),改名为福臻国民学校;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改名为汉塘镇中心国民学校。
1949年初,实行土地改革,寺内的僧尼还俗。其间,平湖县召开全县大会,由于没有大会堂,一些大型会议大多借在古寺的大殿举行。1956年,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寺院被改建为城北粮管所仓库。1962年,寺庙拆毁移作他用,仅留其中学校的6间楼房。后来,学校扩建成城北乡中学和城北乡中心小学。
改革开放后,福臻村凭借紧靠平湖城关的地理优势,曾成为城北乡发展乡镇企业的工业基地,一度成为平湖箱包行业的领头雁。至今尚有十多家规上企业落户福臻。
2015年,民间募捐在原址重建福臻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同年,为适应平湖城市建设的发展,福臻村改建为福臻社区,当地世世代代的农户变成了城里人,真正给家家户户带来了百福并臻,享受改革开放后取得的丰硕成果。
--END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