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正桥全长1156米(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清廷就提出6项新政,以示奋发图强,其中第一项就是修铁路。两江总督张之洞随即启奏清廷,力主修建京汉铁路。但由于资金问题,一直拖到两年后才动工。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
同时,粤汉铁路也在1900年动工。但因地势复杂、施工难度较大,直到1936年才通车。但京汉和粤汉铁路并不相通,火车过长江全靠渡轮,每次需要花费5个多小时。
为连接京汉、粤汉铁路,有必要在武汉修建一座跨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规划最早始于京汉铁路通车以后,詹天佑、茅以升等人先后4次规划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方案,但因为资金、技术等问题而不了了之。再加上中原大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接踵而来,这些规划都被国民政府束之高阁,长江大桥的建设也是纸上谈兵,从北京到广州的火车仍然采用渡轮的方式过江。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李文骥、茅以升等科学家再次提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很快,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就通过了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议案。
西林
不久,中国启动了第一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基础建设方面提出了要修建4000公里铁路、10000公里公路,其中就包括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铁路和鹰厦铁路。随着苏联政府敲定援华156项工程,武汉长江大桥也被列入其中。
中方很快完成武汉长江大桥的初步设计方案:大桥全长1670米,为铁路、公路两用桥。上层为双向四车道的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该方案顺利通过了苏联专家的技术鉴定。
1954年,苏联派出以著名桥梁专家康斯坦丁.西林为首的专家组赴华进行技术指导。
西林
当时,一般是采用气压沉箱法进行桥梁基础的施工,即工人在沉入江底的大沉箱内施工。由于作业条件恶劣,人体无法承受更大气压。沉箱深度也受到限制,一般在控制在水深35米以内。
而武汉长江大桥多个桥墩作业面的水深接近40米,达到了人体器官承受气压的极限,因此每人每天只能工作20分钟。而且只能在每年的枯水期施工,严重影响建设进度。
西林曾经参加过成渝、天兰、兰新铁路的桥梁建设,他创造性的提出一种新颖的管柱钻孔法,即先把混凝土管柱打到河床,再钻孔浇注混凝土。这样可以实现在水面施工,极大的提高施工效率,而且不受水深的限制。但这是一种新技术,连苏联都还没有实践过。
为稳妥起见,经过中方技术人员半年多的反复实验和摸索,证明管柱钻孔法确实可行,该方法也获得了中苏双方的认可。
1955年9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作为“一五计划”重点工程正式动工。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管柱钻孔法,桥墩基础工程仅用1年出头就全部完成。
一年后,毛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此时,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如火如荼,武汉长江大桥已初见轮廓。毛主席即兴写下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游泳》一词,其中有一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就是形容武汉长江大桥的磅礴气势。
经过25个月紧张的施工,武汉长江大桥于1957年9月25日竣工,并进行了试通车。郭沫若也发表一首长诗《长江大桥》,其中写道:“一条铁带栓上了长江的腰,在今天竟提前两年完成了。”
一个月后,经过验收,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第一列火车顺利驰过大桥,300多辆汽车随后也通过公路桥面,武汉三镇连为一体。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合并为京广铁路,这条南北大动脉从此被打通。火车过江时间从几个小时缩短为几分钟,火车渡轮被彻底淘汰。
为感谢苏联专家对武汉长江大桥的创造性贡献,中国政府向西林等9位苏联专家颁发了感谢状和纪念章,武汉长江大桥也成为中苏友好的象征。
当年,许多武汉父母为孩子取名时也要带上一个“桥”字,名字为“大桥”、“建桥”、“汉桥”、“爱桥”的武汉人不计其数。同时,武汉也涌现了大桥香烟、大桥味精、大桥缝纫机、大桥牙刷等一批以“大桥”为商标的商品。
今天,武汉已经建成了11座长江大桥。作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已经屹立了63个春秋,尽管经历多次轮船撞击,但至今安然无恙。2007年,在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50周年之际,经过专家评测,大桥的主体结构使用寿命为100年以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