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就义几岁(29岁的杨开慧英勇就义后)
杨开慧,很多人知道,她是毛主席的青梅竹马、伉俪佳人,也有不少人会忽略,她是中国革命中的一位烈士、妇女解放斗争的倡导者。
出身教育世家的杨开慧,自幼刻苦用功,小小年纪便立志“要做对社会有益的事”。其父杨昌济,海归大才,进步思想家,毛主席的恩师;母亲向振熙,出身诗书世家的大家闺秀,在暗天无日的近代社会里,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家庭却尽为凤毛麟角之才。
通过父亲接触毛主席后,杨开慧义无反顾地爱上了这位进步青年,两人坠入爱河,二人在1920年合卺为婚。为了支持毛主席的革命,杨开慧独自一人抚养三位孩子,昼伏夜行。
只可惜在1930年,杨开慧被国军抓捕,英勇就义。毛主席闻讯,泣不成声、疚心疾首,作《蝶恋花·答李淑一》以念。值得一提的是,杨开慧却没有像毛主席的其他夫人一样葬在毛家祖墓,而是葬到了自己的家乡长沙。这在一个讲究落叶归根、夫唱妇随的国家实在是难以理解,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杨开慧的入葬?为何做出如此改变?下面冷哥就来跟大家说个一二!
1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封建皇帝终究还是被推下了历史舞台,举国上下不说载歌载舞,也是一片沸腾,国民争相讨论这个“崭新”的国家的光明前程。然而顷刻之间,袁世凯篡权,张勋复辟,“损共和之宜”的事情轮番上演,这也让百姓意识到:这个国家仍然在坎坷与百废待兴之中。
共和之名显然仅能救国家一时,而不能开万世之太平,国家社稷,有待正确、适合的道路来让先辈们开拓。泱泱大国,万万民众,没有人注意到一位11岁的女童正在家中崭露头角。
4年前,7岁的杨开慧进入了家乡的杨公庙官立第四十小学读书,在这家多数是十岁以上的孩子的学校里,杨开慧却如雏凤,以优异的成绩名列前茅。父亲杨昌济的教师工作频繁调动工作地点,杨开慧也就在与家人的搬迁之中长大。也就是在一家人来到长沙之后,杨开慧认识了常来父亲这里“求教”的毛主席。
彼时的毛主席还是个年轻气盛的青年,但他的热血用在了用功读书、钻研救国之道上。同学组织为了了解先进思想,意图赴法学习,毛主席不远万里从湖南赶到北京,此时杨家再次因为杨昌济老先生的工作北上定居,来到杨老先生任教的北京大学筹资。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青年壮士不可谓万千少女心中的偶像,杨开慧也在心中对这位“润之哥哥”产生了情愫,毛主席在北京勤工俭学期间,二人的关系进一步加深。
此时已经来到1918年,新文化运动的尖刀刺开了古旧思想的裂口。尤其是青年们,他们在黑暗时代里或有妥协,或有不断摸索,但他们都代表着这个时代最大的变数、民族最大的希望。
毛主席一路走来,那更是当代的“民族未来”。杨开慧也全身心支持毛主席,毛主席办事时经费困难,无处可求的时候,杨开慧毫不犹豫,特地赶回老家,将父亲去世时吊唁者的慰问金分出一部分交给了毛主席。杨开慧也并非只是帮助自己的心上人,她作为一名当代文化女性,在自己的发展上也非同凡响。
在1920年,父亲杨昌济病逝之后,杨开慧回到长沙进入了长沙福湘女中读书,那是一所由传教士兴办的私立女子中学,仿效美制,在校学生拥有当时社会一流的设施和教育,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新式学校,身为女性,对自己而言更是难得的教育场所,在这里学习,必然能够得到一份不错的学历。
不过,见证过为救亡图存而奔波的杨开慧,并不满足于简单的深造、提升自己。这年9月,在她的串联之下,五位女子选择进入了岳云男子中学。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女子中学”可能不完全是女性学生,但“男子中学”可是实打实的全体男性,其实根源问题还是近代社会仍然存在的男尊女卑观念,女性能和男人一样得到完整且正常的教育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而杨开慧的倡导,使她们成为了全省第一批进入男子中学的女生,这不仅展现出了杨开慧非凡的能力与胆识,整个湖南教育界也就此掀起了关于女子教育的讨论风潮。时至今日,我们也依然承认杨开慧在关乎妇女解放运动中的重大影响。
就在今年的冬天,杨开慧与毛主席正式结为夫妻。她“一不坐花轿,二不要嫁妆,三不用媒妁之言”,为此三条,便是后世所谓“自由婚姻”的表率之举。
对此,杨开慧只说道:
“家父有训,不做俗人之举。”
杨开慧在生活各处都注重妇女的独立与解放,为全社会受到压迫的女性发声,后来党称赞其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也正是为了进一步宣传她的主张,杨开慧在1920年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自从陈望道先生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到中国,李大钊先生在《新青年》上撰写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以来,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开始在青年群体中普及,有识之士可谓大为震撼,惊为天人,毛主席也是其一,在拜读了李大钊老师的作品后,他称:“我已经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了。”有了这样空前绝后的广泛影响,全国各地的马克思主义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隔年,也就是开天辟地的1921年,还是青年的毛主席便与同乡何叔衡结伴,举身前往上海参加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从此诞生,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希望与光明的阶段。紧跟着爱人的步履,杨开慧也在192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也正式加入了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中。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可谓为中国革命形势注入了一剂猛药,因为中国社会的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工人们以极大的力量影响了中国的旧社会。尽管此时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规模还很小,但是共产党人们并不畏惧,他们在全国各地组织运动,联合工农,不断尝试革命的一切可能性。
就在杨开慧加入党的第一年,毛主席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当仁不让地担任了书记职位,刚刚入党的杨开慧便来担任起了机要联络工作,她也将母亲接来一起生活。虽然工作繁重,也不是杨开慧自己擅长的领域,但是勤劳刻苦的她,还是断断续续地掌握了这份艰巨的工作,在人手匮乏的时期,成为了毛主席的得力助手。
杨开慧在工作中,经常需要外出收集情报,接见工人代表,收听他们的意见,宣扬共产党的主张。彼时杨开慧已经生下了一个男孩,他就是我们熟知的毛岸英,身为母亲、女儿、妻子和共产党人,她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起居,还有负责党区工作,对一位年仅二十多岁的女性来说是过分繁重的工作,即便是男人也不容易长期坚持下来。但杨开慧没有放弃,她秉持着爱人的理想和自己的主张,为了党的事业奋斗不息。
后来,毛主席的次子毛岸青出生后,毛主席也被调动到上海组织工作,杨开慧也毫无怨言地带上了儿子们,一起搬到上海生活。这期间,杨开慧继续协助毛主席的工作,二人的默契每每使工作难题迎刃而解,周围的同志无不称赞二人为“革命伴侣”。
在上海的这段日子里,杨开慧还自主组织了另一项重要工作——“女工夜读”。上海这片对外开放许久的城市,遍布工厂,租借的存在也拉动了工商业的发展,许多中国老百姓为谋生计来到了上海做工,其盛况不比当今全国的农民工入城大潮差几分,其中自然也就不乏诸多女性。
但是这些人大多是来着农村,文化水平偏低,也鲜有接触共产党知识的人,尤其是女性,因为不公正对待导致的文盲情况更加严重。杨开慧可不是普通女人,党内工作的繁重没有抹去她作为妇女解放先行者的热情,她期望能为这些女工提供一个读书、了解共产党的机会,为此她还联络了另一位共产党员——向警予。
向警予也不是普通人,她也是一位女性共产党员,甚至在查阅了诸多史料记载之后,我们可以肯定一件事:向警予极大概率会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最早的一位女共产党员。向警予奶奶对杨开慧的主张非常赞同,两人一起集结了一批渴望知识的女工人,开展了“夜读班”,教给她们知识与权利,将共产党的宣言传递给更多更多的工人们,让他们一同加入党的革命事业中来,加入中华民族的解放道路中来。
接下来很长的日子里,毛主席总是被调往全国各地组织工作,韶山、广州,每每都是远足跋涉,但杨开慧毫无怨言地跟随毛主席转移。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她都坚持履行党的信条,践行党的主张,并且不遗余力地在工作、生活上给与毛主席支持。我们熟知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主席的重要作品之一,是他为了回答当时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的,期间他还特地赶回湖南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调研。
这篇以及被录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的作品,其实中间也少不了杨开慧的帮助,许多资料分析汇总,乃至后来的大量抄写工作均由杨开慧完成。高中历史我们可以读到《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名字,但我们哪儿能得知,一位女子曾在这篇报告中付出了如此之多的心血呢。
当然,这不少见,无论是党在哪个阶段的奋斗,都会伴随着诸多无名英雄的付出乃至倒下,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时至今日,我们去往烈士陵园瞻仰时,仍会看到很多很多没有名字的墓碑,他们的功绩、名字随着枪尖热血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土地上。我们十分庆幸杨开慧能够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名字,并且她所做的事还能一一为后人所查证,进而仰慕、敬重。
但是最困难的日子终归还是到来了。
31927年7月,就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不久,国民党右派发起叛变革命,公开反攻,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毫无顾忌地做出破坏革命的行为,视国共合作条款于不顾,为一己之私公然置民族解放事业于不顾,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就此落幕,留下一大遗憾。
在这次叛乱中,共产党队伍蒙受极大损失,革命事业也拘于泥泞难以维系,国民党右派篡夺国家权力,庞大的高压限制政策笼罩全国,被鲁迅先生称为“白色恐怖”。这些恐怖的血色条款,断断续续到了解放战争胜利。
在“白色恐怖”的阴云下,毛主席等党员无奈转入地下工作,努力寻找革命事业的突破口。杨开慧此时却只能服从党的安排和毛主席的劝慰,秘密潜回长沙板仓老家,虽然还照顾着两个孩子,在板仓也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络,但她仍然致力于参与地下工作,为党尽一份心力。
1930年,杨开慧探望母亲途中,不幸被国民党密探发现,随即被捕,辗转多处囚禁。密探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妄图从她口中得知党或者毛主席的消息,杨开慧却只能喊道:
“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三句话,两真一假,却全是对党和爱人的真切鉴心。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年仅29岁。行刑前,面对探狱的亲戚,她只说:
“屋里有块青布料子,给我做一套衣服,上路时穿的,年少时,家父有训戒:我杨家死了人,不作俗人之举!”
一代巾帼贞烈,就此落下帷幕。
4杨开慧死后的一个月,消息辗转来到了毛主席这里,此时他已在江西瑞金开始了组织工作,每每生病也要强撑着工作的毛主席,此刻却茶饭不思、夜难入眠,之后更是向杨开慧的母亲、自己的岳母书信相诉:“开慧身死,百身莫赎。”
杨开慧的遗体后来就被带回了自己的故乡板仓安葬了。这就是后世讨论颇多的一个话题:为何杨开慧没有葬入毛主席的韶山老家,而是葬在了娘家墓中呢?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非常少见的,即便今天,我们也默许着妻子随夫而葬的传统。杨开慧的娘家入葬,是被逼无奈,还是别有考量呢?
实际上,如果我们正经翻阅历史文献的话,恐怕难有收获,这些历史事件虽然特别,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却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情,期望它被正式列入史册,甚至是列入后还能准确无误地流传下来,还是有些异想天开了。
不过好在不少渠道都给我们留下了些许蛛丝马迹,我们可以从其中一探究竟。前面提到,杨开慧未入毛家祖坟,是被迫还是有意?通过一些已知事件,我们不难发现二者皆有。
我们把时间拉回到杨开慧牺牲的三个月前,也就是1930年8月,此时在毛主席的韶山老家,发生了一件令人愤懑的事情。当地国民党军阀头目,名为何键,此人是一个极其迷信且狭隘的小喽啰,却在得知了毛主席身为共产党后,萌生了这样一个坏念头:
共产党中能有这样厉害的人物,想必是其祖坟之上有先人庇佑,只要占了他家祖坟,断了龙脉,就足以摧毁共产党!
于是就在这个月,何键派自己的副官带着便衣,秘密韶山,毛主席的老家,将其祖坟掘出。不幸中的万幸,有人向毛主席的家人透了消息,家中便连夜为祖坟作了掩护,结果呢?何键的副官一行人错挖了当地地主毛俊贤的祖坟,可真是气坏了何键,随即数次派人对毛家祖坟图谋不轨。好在毛家人通过掩护、掩埋和转移,每一次都有惊无险地避开了祖坟被掘的灾祸。
但谁也不知道国军这些人会不会再次来打扰祖坟的清净,这是毛家人的无奈之处,可地下工作的性质,毛主席无法亲自返家处理,这件事一直持续到杨开慧牺牲。此时祖坟遭难依旧,试想这时若是将杨开慧葬入祖坟,无疑是给了那帮豺狼机会,不仅祖坟难保,还会打扰爱妻的安息。
毕竟时隔一整个月,毛主席才听闻了杨开慧牺牲的消息,所以毛主席很有可能并未参与杨开慧入葬地点的商讨一事,但现存状况人尽皆知,两家人又都是识大体、顾全局的文化人,所以,不难猜到,毛主席一家必然经过了商讨,才将杨开慧葬入了板仓老家,既是为了逃避一同被破坏的命运,也是能给杨开慧这位挚爱,这位斗士一个安息之地。
毛主席亲自决策的话,想必也是这样一个结果。也许仍有其他缘由。杨开慧在拷打中曾宣称与毛主席已无关系,以此堵住了密探打听毛主席消息的嘴。
坊间传闻,杨开慧将此说法告知了前来探监的亲戚,在她牺牲之后,亲人们为了两个家庭着想,便统一口供,假定杨开慧与毛主席确实已经东南南飞,让杨开慧按这一说法回到了自家安葬,这样就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暴露毛主席一事,也尽量为自家讨了个安宁,如此也好让自己的女儿的努力没有白费。当然,如此分析,我们也可能感觉到,也许毛杨两家并不十分在意安葬地点,杨开慧的入葬也许是行方便之宜。
前文已多次提及,杨开慧此人“不作俗人之举”,有那个年代难得的开放心态,此时入葬毛家祖坟有些阻碍,那么两家可能就十分自然地让杨开慧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并没有过多考量。
这一点从杨开慧与毛主席的儿子——毛岸青也可以看出,他也是最终没有葬入毛家祖坟,而是与自己的母亲合葬在一起。据说毛岸青在幼年失去母亲杨开慧后,便始终思念,直到晚年也常因为想起母亲而哭泣,在逝世前便立了遗嘱,要回去陪伴母亲。毛家人也是欣然同意,让毛岸青与杨开慧一同长眠。
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我们只能如此推测杨开慧的入葬地点一事。但我们并不苛求于真相,只是祈求这位巾帼女烈能在此地得以安息。如今,杨开慧的墓陵多次修缮,立有汉白玉石像,镌刻有毛主席亲笔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在这其中,称赞其为“骄杨”。无论是作为夫妻,还是革命同志,毛主席都为她感到骄傲和怀念。
斯人已逝,生者犹存。无数先烈以血和剑为我们铺平了国家道路,我们在怀念他们的同时,万不可忘却当年的艰苦卓绝,不可忽视这苦难辉煌,唯有励精图治,方得始终,这是先人交给我们是任务,也是国家与民族交给我们的使命。谨以此文向伟大的革命战士杨开慧致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