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肠镜和胃镜是怎样做(教你看懂胃镜肠镜检查报告)

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胃镜、肠镜已被很多人纳入了健康体检的常规项目。但你拿到检查报告以后,能否正确理解其中的专业词汇,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呢?

一般肠镜和胃镜是怎样做(教你看懂胃镜肠镜检查报告)(1)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胃镜检查报告

胃镜检查可发现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的炎症,还有溃疡、憩室、息肉、异物、肿瘤等疾病。通过胃镜下活体组织取样,并在显微镜下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可获得准确的诊断。

胃镜检查的人体部位是食管、胃及十二指肠,诊断结果按病变出现的不同部位进行报告,分图片、文字说明和诊断结果三部分。作为非专业医务人员,只需看明白诊断结果即可。

浅表性胃炎

是胃镜下最常见的,病变较轻,但也需正规治疗。

隆起糜烂性胃炎

是指胃部发生黏膜突起,高于周边黏膜,并出现糜烂,是胃黏膜的一种炎症改变,胃黏膜呈暗红斑点状。

萎缩性胃炎

是较严重的一种胃炎,萎缩的胃黏膜颜色苍白、粗糙,与其周边正常黏膜构成红白相间的表现,为黏膜腺体部分或完全消失所致。若长期迁延不愈,有1%的恶变可能,但经过规范治疗可以逆转。

溃疡的良恶性,通常可以在内镜下作出初步判断。良性溃疡一般直径小于2厘米,周边平坦。恶性溃疡一般直径大于4厘米,周边凹凸不平,质地硬。最终确诊需要病理学检验。复合性溃疡是指内镜下发现胃腔内和十二指肠球部同时有消化道黏膜缺损,覆有白色苔状分泌物,多为良性疾病。

巴雷特食管是在胃食管反流的基础上发生的食管炎和溃疡,下段食管黏膜被胃黏膜所代替,是长期慢性胃食管反流的并发症。

肠镜检查报告

肠镜是诊断肠道疾病最准确、可靠的方法。检查时将一条长约1.3米、可弯曲、末端装有自带光源电子摄像装置的软管,由肛门慢慢插入大肠进行检查。若有需要,可获取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验。其他如传统的X线造影、B超检查,以及先进的CT、磁共振、PET等手段,均不如肠镜直观和准确。

哪些情况需要做肠镜

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包括持续粪隐血阳性者;有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血便、大便习惯改变、慢性腹泻、便秘、排便困难、贫血、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乏力等不适症状者;大肠癌手术后随访患者;大肠息肉摘除后随访患者;癌前病变需做定期随访者;观察药物疗效者,都需要做肠镜检查。

哪些人不宜做肠镜

肛管直肠狭窄,内窥镜无法插入;有腹膜刺激症状者,如肠穿孔、腹膜炎等;肛管、直肠急性感染或有疼痛性病灶,如肛裂、肛周脓肿等;年老体弱,患有严重高血压、贫血、冠心病、心肺功能不全者;腹腔、盆腔手术后早期者;怀疑有穿孔、肠瘘或广泛腹腔粘连者,都属于肠镜检查的禁忌症。妇女月经期不宜检查,妊娠期应慎做检查。

肠镜报告通常为医生肉眼观察的内镜下表现,诊断结果为肠道部位加病变内容。

肠息肉

肠息肉是从肠壁生长突出于肠腔内的一种新生组织,大小不等,可有蒂或无蒂。息肉最常发生于直肠和大肠下段。息肉越大,癌变的危险性越大,需尽早摘除。

憩室

憩室是胃肠道任何一部分向肠腔外的囊状突起,最常发生的部位是大肠。憩室的直径3~25毫米大小不等,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憩室本身并无危险性,但若粪便停滞于憩室内,则可能引起出血、炎症,导致憩室炎。

溃疡性结肠炎病变

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常由结肠远端(直肠、乙状结肠)开始,向结肠近端发展,以左半结肠多见。病变黏膜血管纹路消失,黏膜脆而易出血,有脓性黏液和颗粒样改变,伴有糜烂或形状不规则、大小深浅不同的溃疡,表面覆盖黄白色或血样渗出物。晚期肠壁增厚,肠腔狭窄,可有多发性假息肉形成,容易发生癌变。

早期结肠癌

早期结肠癌在肠镜下的表现为黏膜隆起、糜烂或凹陷病变。进展期结肠癌形态多样,以黏膜隆起型肿物、溃疡、肠壁僵硬、狭窄为基本表现。

文/彭翔

版权所有吗,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关注公众号《家庭医学》,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