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原材料涨价影响(第二波涨价潮)

12月以来,消费品涨价的炒作逐渐熄火,但中药涨价的热度开始升温。

12月13日,1.华润三九在互动平台表示,由于近年来整体成本不断上涨等原因,公司安宫牛黄丸出厂价今年有所提升。

前不久,同仁堂对旗下安宫牛黄丸也进行了调价,其安宫牛黄丸(3g×1丸/盒)的销售价格从780元提至860元,价格涨幅约为10%,该价格于12月开始执行。

为何涨价?据同仁堂方面回复媒体称,主要系受原材料涨价影响。安宫牛黄丸的主要原材料除了牛黄和麝香,还包括了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以及水牛角浓缩粉等。

中药材天地网价格信息显示,以安宫牛黄丸中的原料牛黄为例,天然牛黄近几年价格上涨明显,每公斤的价格从五年前的21万元涨至2021年的52万元。

受原材料涨价影响(第二波涨价潮)(1)

而麝香方面,公开资料显示,每年全国麝香产量约为600公斤,而一年麝香的需求量约为1000公斤,长期的供需不平衡造成天然麝香价格持续走高。

此外,今年以来,黄连、郁金、栀子等中药材价格也在普涨。

今年来,由于原料涨价,消费股普遍业绩不佳,股价大幅下跌。进入四季度,市场开始押注于消费股的涨价预期。

经历过白酒、调味品等板块的一轮炒作,中药股近期开始有接力的趋势。

1

今年可以说是中药股的翻身之年。

一方面,上游中药材价格普涨,不少品种价格涨幅超过100%,有些甚至超过300%。

根据天地云图中药产业大数据中心监控的1587个中药品种来看,11月份,萹蓄的价格月上涨幅度达到191.67%,壁虎、芥子、西红花等多品种的上涨幅度超过50%。

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数据显示,安国药市上,黄连的每公斤价格从2020年10月份的105元上涨到目前的150元,朱砂的每公斤价格从年初的520元涨到如今的620元,白术、马钱子等中药材价格相较年初差不多翻番。

另一方面,下游中药品牌也在频频涨价,定价能力强于大部分消费股。

以安宫牛黄丸为例,市面上其实有很多品牌,比如同仁堂、广誉远、白云山中一药业、片仔癀等企业都有此类药品。

但在最近十年,同仁堂已对安宫牛黄丸多次调价,且涨幅颇大。

2012年7月,安宫牛黄丸的终端售价从350元涨到了560元;随后2019年12月,同仁堂又将价格从560元涨到780元。此次又提价逾10%,涨至860元,综合计算,同仁堂对安宫牛黄丸的终端累计提价145%。

中药界素有“北有同仁堂,南有片仔癀”的称谓。今年5月,产品含有牛黄及麝香成分的片仔癀同样以成本价格上涨为由,上调了产品价格,并采用了限量供应的形式进行销售。

虽然今年下半年暂未宣布提价,但2004年至2020年,片仔癀产品一共提价19次。

因此作为中药提价界的担当,今年市场对片仔癀产品涨价的预期很强烈。6月份,片仔癀线上售价一度由590元/粒涨至1500元/粒。

良好的涨价能力,带来了靓丽的业绩表现,今年三季报,十余家中药企业呈现翻倍增长。

2

中药为什么能涨价?

我们从供给-需求两端进行分析。

需求端:疫情导致人们对健康更加重视,中药材的需求量在增加。

一方面,高层政策重视。

12月1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近期中医药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邴媛媛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中,除个别特殊情况人员外,均普遍应用了中医药。中医药治疗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轻型、普通型患者以中医药治疗为主,改善患者发热、咳嗽、纳差、乏力等临床症状,减少向重症发展。

对重型、危重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人一策”,发挥中医药在退高热、促进肺部渗出吸收、改善胃肠道症状等方面的疗效,减缓或阻断重症向危重症发展,促进重症向轻症转变。

针对部分康复患者出院后仍有乏力、纳差、气虚等症状,应用中药和非药物疗法综合干预,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效果良好。

其次,大众层面,消费者基于预防保健需求,市场持续增长。

比如安宫牛黄丸,具有清热解毒、镇静开窍的功效,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脑出血、败血症等病症的治疗。

该药在宣传时也往往强调其为“家中常备”的预防属性,可适用于加班熬夜人群、三高人群。

米内网数据显示,安宫牛黄丸在2017年中国城市零售药店终端销售额已经突破了10亿元,并且近年来始终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率。

另外,近年来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推动了需求的增长。

从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和总诊疗人次看,2013 年至 2020 年复合增速超过 8%,2020 年达 72355 个。

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 2019 年达 11.64 亿人次,2020 年受疫情影响 有所下降,2021 年预计需求恢复后可达 12.34 亿人次。

供给端:政策和天气短期影响,导致供给减少。

比如政策方面,2020 版《中国药典》实施后,对中药材残留的重金属及农药检测标准均有所提升,导致符合要求的中药材量减少。

由于我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品种种类最多、生产体系最完整的中药材生产大国,一旦我国的供给收缩,很难在其它地区找到可替代的供给,不可避免就带来了原材料的涨价。

2021 年以来,PPI 持续高位运行, 10 月同比上涨 13.5%,创下新高,生产端的成本上涨在中药材上表现为价格上 涨。

中国成都中药材价格指数显示,2021 年中药材价格指数趋势性上行,截至 11 月 22 日中药材价格指数为 202.38,同比上涨 14.6%。

3

除了供需两端的基本面因素,A股市场的估值因素也给炒作推波助澜。

首先,中药行业估值水平处于低位,具备性价比。

截至 11 月 30 日,医药板块 PE(TTM 整体法)约 35.1 倍,PB(LF)约 4.35 倍;中药板块 PE(TTM 整体法)约 31.89 倍,PB(LF)约 2.98 倍。

中药板块之所以估值便宜,跟过去几年的被市场冷落有很大关系。

我们都知道,过去几年是A股医药股的黄金年代,创新药、医疗器械、CXO、医疗服务,都被轮番炒作,尤其是疫情爆发的2020年,优秀的医药股普遍估值过百倍。

但中药股却几乎无人问津,很大的原因就是其药效不明确,甚至一批品种被剔除了医保,导致需求萎缩。

但到了今年,许多逻辑都出现了反转。

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因为集采,逻辑受损;CXO和医疗服务,因为国内外的政策扰动,也被因为高增长不可持续,股价连连下跌。

比如CXO,增速下降真的有那么严重吗?未必。

说到底,还是高估值下,市场高处不胜寒,开始寻找低估值的洼地。

这个时候,相对低估值的中药股就受到了青睐。

并且,在涨价支撑下,中药企业的可持续逻辑是有保障的。

以今年的业绩数据为例,中药行业前三季度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 11.28%和 20.77%, 在去年低基数效应和 2021 年中药行业全面回暖的情况下,前三季度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明显提升,行业处于业绩回升通道。

其次,政策上的加持,给市场带来了更多想象空间。

跟医药其它板块普遍遭遇政策逆风相反,中药行业的政策暖风吹拂。

2021年5月12日,来到河南南阳的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医圣祠,并强调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 28 条措施,涵盖人才、资金、产业、发展 环境等方面,为中医药高质量的特色发展保驾护航。

4

从产业链的角度,中药股投资可以从三个角度布局。

第一,关注供给端,稀缺性带来的价格上涨。

我国中药保密配方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国家绝密级配方,国家保密配方和中药保护品种。

其中,国家绝密配方保密期限为永久,目前只有片仔癀和云南白药 2 个;

国家保密配方保密期间为长期,共有 6 个,分别为安宫牛黄丸(北京同仁堂)、华佗再造丸(广州奇星药业)、六神丸(杭州雷允上)、麝香保心丸 (上海和黄药业)和龟龄集(广誉远)、定坤丹(广誉远);

中药保护品种分为 一级和二级,一级保护期限为 10-30 年,二级保护期限为七年。

以上这些品种,由于企业在配方上具有品牌护城河,定价能力强,上涨更具有可持续性。

第二,关注需求端,品类拓展带来的需求增长。

知名的中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中,普遍建立了一定的渠道优势,通过切入有一定相关性的消费品种,能够持续拓展营收增长。

典型的例子就是日化用品,比如牙膏和药妆。

以牙膏为例,根据中国口腔护理用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规模以上牙膏生产企业销售规模达 265 亿元,功效性产品市占率达 94%。

从产品功效看,中草药牙膏和美白牙膏是最主要两大需求品类,其中,中草药牙膏市场份额达26%,美白类牙膏市场份额达25%,中草药牙膏市占率已超过美白类。

目前主要中草药牙膏品牌包括片仔癀、云南白药、同仁堂、哈药集团、济川药业等。从功效看,片仔癀牙膏定位清火护龈,云南包药牙膏定位止血,都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化。

另外,片仔 癀、云南白药、东阿阿胶、广药集团、昆药集团等企业还在开发面霜、面膜、 祛痘产品等在内的护肤品,可以适当关注。

第三,关注困境反转带来的下一波机会

疫情持续的当下,并不是所有的中药企业都是受益的,也有一部分处于困境之中。

从治疗大类看,米内网数据显示,2020 年中成药所涉及的 13 大类治疗类别中有 7 大类占比提升;其余占比在下降。

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疫情影响,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用中成药和儿科用药,因居家及佩戴口罩等疫情防护的原因出现明显下降。

儿童用中成药,是过去几年中增速较快的品种,但疫情期间,该类企业普遍遭遇了业绩下滑。

在公立医疗机构终端超 10 亿的产品是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目前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济川药业)、金振口服液(康缘药业)和小儿肺热咳喘颗粒(葵花药业)为主要产品。

未来疫情消退,防疫措施减少,流感病例增多,该板块企业的业绩反转是存在机会的。

最后,提示一下风险。政策面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即中药集采。

目前首先开始的是以地区联盟形式的中成药集采。2021 年 9 月,湖北省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管理服务 网发布《中成药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公告(第 1 号)》,由湖北、河北、山西 等 19 省及地区组成的采购联盟将开展中成药集中带量采购。

参加中成药带量采 购的范围包括联盟地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并鼓励医保定点社会办医疗机构和 定点药店按照所在联盟地区相关规定参加。这标志着中成药集采拉开了序幕。

随着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结束,配方颗粒制定了统一规范,预计 2022 年配方颗粒或逐步开展集采。 中药与化药有所不同,中药上游涉及中药材种植和动植物养殖,受农户和 天气等因素影响,成本端存在一定程度波动,再加上新药典的实施,对中药原料提出新的要求,提升了中药企业的生产成本。

因此包括中成药在内的中药集采降价可能会较化药更为理性,降价幅度或小于化药,集采对中成药的负面影响或远小于化药。

参考研报:

《湘财证券-中药行业2022年年度策略:政策助力中药行业,聚焦“创新+品牌+消费”-211216》

《国盛证券-医药生物行业周报:中药板块阶段性表现突出,如何进行布局?-21121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