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译文作业(初中古文翻译核舟记)
▲▲▲点击头像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正文翻译】说明:翻译共分四行:1.原文; 2.逐字直译;3.意译,力求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4.重点字词或知识点的说明(必要时)。
【站长漫谈】八分核舟,四百年传颂,原因仅仅是“奇巧”吗?
从天启壬戌(1622年)到2022年,正好400年了。400年来,想必每个读过《核舟记》的人都和站长一样,最强烈的愿望就是见一见核舟实体。好在大明有奇巧人,咱们当代的手工艺人也毫不逊色,网上随便搜一搜就能看到很多复刻核舟的民间艺人,让我们大饱眼福,如:
“神雕手”复原《核舟记》,小桃核刻出江上舟,致广大而尽精微(点击观看视频)
文章开篇说“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整篇文章都扣住“奇巧”进行描写,如“珠可历历数也”“细 若蚊足,钩画了了”,读者的第一印象也多是“奇巧”。但在站长看来,小小一枚核舟,之所以能得到作者的青眼,不仅仅在于其神乎其技的微雕技艺,更在于“大苏泛赤壁”这样的选题非常切合文人的审美趣味。——若是他在桃核上刻满“他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即便再怎么铁钩银划、笔走龙蛇,恐怕魏学洢先生也是兴趣寥寥,我们都无法知道王叔远的存在了。
洒脱的苏东坡、出尘的佛印,整个作品中充满了传统文化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甚至连“舟子”这样的下人,都以“啸唱”“烹茶”为乐,这都是典型的文人趣味。核舟引用的前后《赤壁赋》,按某位红极一时名人的说法,更是苏东坡创作中一道“神秘的天光”。这样精准的选题,反映出王叔远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至少也对苏东坡有着深入的了解,而绝非普通的“匠人”。
明·仇英·赤壁图《后赤壁赋》
本号主要内容1.中小学古文翻译2.经典古文翻译
如果觉得有趣或对您的孩子有用敬请转发、收藏、关注
如有批评建议欢迎留言指点
留给孩子的古文翻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