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燕风筝的图案特点(风筝竟然也分男女)
放风筝是我国人民广泛喜爱的一项民俗活动,每逢清明节气,草长莺飞,在城郊的空场上总有不少人在放飞风筝。放风筝是一种康复养生之道,古已有之。史书《续博物志》上有“放风筝,张口仰视,可以泄热”之说。人们在踏青放风筝之时,尽可沐浴明媚的春光,舒展筋骨。放风筝时,要动手、腕、肘、臂、腰、腿、足等人体各关节部位,使全身都能够得到锻炼。
57岁的杨利平自幼喜欢风筝,小时候在庙会上买来“屁帘儿”、“黑锅底”后,就举着风筝在天坛里敞开了跑。到了1996年拜了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费保龄为师,走上了系统学习传统的风筝制作技艺之路。24年的学习、历练使杨利平技艺飞跃,现在已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风筝制作工艺(北京风筝制作)东城区代表性传承人。
笔者与杨利平先生邂逅于去年的一个社区活动上,丰台区云岗中学操场上,云岗街道办事处正在举行“社区迎春便民庙会”。现场风车、吹糖人、春联、糖葫芦、风筝、舞狮、高跷各种摊位前人头攒动。其中,杨利平的北京扎燕风筝(北京人俗称的“沙燕”)勾描得灵活灵活现,引得人们驻足细看,老杨向大家娓娓道来其中的寓意和讲究。
杨利平介绍了北京扎燕风筝的文化内涵,他说,风筝是遍布世界各地的玩具,随着地域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代表性风筝,燕子就是北京的代表。燕子的自然属性是美的,它是益鸟,也是侯鸟,每年春天就会飞回北方,象征着春回大地。小小的雨燕飞翔能力极强,时速超过100公里,善于长途迁徙,我在葡萄牙峡谷见到了从北京飞来等待飞往非洲的雨燕,看到它们盘旋飞翔喳喳鸣叫,就像在正阳门城楼见到这些小生灵,分外亲切。
中国匠人抓住了燕子给人们带来了吉祥,燕子来了意味着春天到了。于是,就有了曹雪芹等人运用中国传统美学观点,创造性地把拟人的方法运用到风筝上,在保留燕子形体特征的同时,赋予它人格。将人的精气神注入于风筝之中,创造出了扎燕风筝。杨利平说,扎燕风筝家族成员众多,既有比喻健壮男子的肥燕,也有窈窕淑女的瘦燕,有代表恩爱夫妻的比翼燕,更有他们的后代,在婴儿,小孩和青年这三个成长节点,分别以雏燕、小燕、半瘦燕来定格。扎燕风筝展翅可盈丈,小巧伶珑的可装进火柴盒中。而且,无论它大如松小如掌,均能飞翔上蓝天,这就在于它的骨架中运用巧妙地运用了结构力学和空气力学,而且力道之平衡掌握拿捏地恰到好处。
杨利平介绍,北京风筝的色彩和图形,主要来自传统的象征图像,因此扎燕风筝图案上,燕子都有红色的眉梢,寓意“洪福齐天”。在几只北京扎燕风筝图谱中,用了一只大金鱼满铺在荷塘里的肥燕格外显眼,其中就运用了中国文化中常见的“谐音寓意”法,借金鱼的外形和荷叶如玉的颜色,相互搭配,寓意“金玉滿堂”。热衷于非遗进校园的杨利平,在教孩子做风筝的同时,也能收获很多满足感和自豪感。他说,风筝飞起来时主要看的是颜色了,在入门阶段,为了不禁锢住孩子的想象力,给孩子们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他会常常给出半成品扎燕,也就是只有线稿的扎燕风筝,他会点明其中的寓意和图案的位置,颜色则完全留给孩子们去发挥,独立设计、自己调配、从浅到深,让孩子用工笔画的方法,去体会层层晕染之美,也是感受匠心之美,孩子们自然获得了与众不同的体验。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制作风筝,更深谙小小的风筝中也能蕴含着连绵丰富的中中国传统文化。待春天到来时,孩子们就可以放飞自己喜爱的风筝,放飞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经杨利平之手制作的主要有两种风筝,一种是软翅膀风筝,即常见的禽鸟风筝,它的升力翅是一根主翅条,构成的膀子下边是软性的。造型多为老鹰、蝴蝶、燕子、蜻蜓等都属于此类。另一个为硬翅风筝,常见的元宝翅北京扎燕风筝,它的特点是升力翅用上了上下两根竹条做成一个完整翅膀的轮廓。说到扎燕风筝,它除了硬翅膀外,还具有燕尾一样叉形的尾部,因为形似小燕故得名扎燕风筝。扎燕的历史悠久、造型古朴、形象活泼、颇具灵气,兼有吉祥祝福的寓意,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当前的疫情阻止了杨利平放飞风筝,到学校教授风筝课,他宅在家里这些日子,虽然“闭关”但手里也没闲着,描绘了好几张新款式的扎燕风筝画片。心里企盼着“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盼着战胜疫情放飞心爱的扎燕风筝。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刘连良
编辑:张鹏
流程编辑:吴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