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友旺角卡门经典名场面(旺角卡门张学友)
王家卫,一个把电影当作艺术来看的人,从《重庆森林》到《花样年华》再到《一代宗师》,墨镜王用他的视角带领着我们一步步感受着艺术电影里的魅力。但在王家卫早期的执导生涯中,他的第一部作品《旺角卡门》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商业剧情片,是一部夹杂着爱情与友情的黑帮电影,在旺角光影斑驳的街头下,讲述着年轻人奋不顾身的故事。但尽管只是一部简单的黑帮爱情电影,《旺角卡门》也至少要看三遍,才能明白其中的滋味:
第一遍,看刘德华与张曼玉的爱情。青春就是没有明天,因为不用考虑明天会怎样,所以更能珍惜现在的你我,这是《旺角卡门》里刘德华与张曼玉带给我们爱情的思考;第二篇,看刘德华与张学友的友情。是兄弟就一辈子不会抛弃你,《旺角卡门》里刘德华与张学友的情谊并不是江湖上所谓的“义”,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情”,这种友情甚至大过了爱情;第三遍,看张学友与命运的对抗。张学友饰演的乌蝇是电影里色彩最鲜明的一个角色,他卑微、他懦弱、他浮夸,但他背后却是所有小人物对抗命运挣扎的缩影,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过去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的影子。
王家卫在拍《旺角卡门》之前一定读过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因为《旺角卡门》里的乌蝇跟《孔乙己》里的孔乙己实在是太像了。首先两人都是卑微得连一个正经名字都没有:一个叫乌蝇,乌鸦与苍蝇的组合;一个叫孔乙己,字帖上面随意相连的三个简笔字。两人都是从出场开始就毫无意义的存在;其次两人的性格和经历非常的相似,一样的好高骛远却又不脚踏实地:乌蝇卖了两天鱼丸就撒手不管去惹怒托尼(万梓良饰)被打得不成人样,而孔乙己替人抄书做了不到两天就不见了笔墨最后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断了腿;但两人真正最大的相似之处还是在于思想价值观上,两人都固守着微不足道的体面而在生活中失去了方向:乌蝇愿做一日英雄,但选择的却是用自己的命去换一时的名声,孔乙己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清高,却干着见不得人的偷窃。两人都把身份看得太重,而把生活看得太浅。
乌蝇想要的只是出人头地证明自我,孔乙己想要的只是坚守知识分子的底线保持自我。他们要得并不多,为何最终成为了所有人取笑的对象?他们卑微、无知、懒惰,这是他们的错,但在这些个人缺陷的背后,更多的是社会的无奈。做人总得有所追求,而他们所处的环境却注定了只会让他们的追求变成一种笑话:乌蝇的可怜之处在于“心比天高但命比纸薄”,他渴望照顾好家人做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但身为社会底层的他却不偷不抢永远积累不到成功的资本,唯有拿命去换钱。当他拿着安家费在托尼面前叫嚣的时候,他那些歇斯底里的呐喊全是被生活压抑已久的咆哮;孔乙己的可悲之处在于“举世皆醒唯他醉”,对知识的盲目崇拜让他一直以文化人自居,但不懂得营生让他不上不下活成了个异类。在那个解决温饱比什么都重要的时代里,没有人对他的之乎者也感兴趣,他的存在使人快活,可没有了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从1919年《孔乙己》里的孔乙己到1988年《旺角卡门》里的乌蝇,时隔70年两个角色却如此的相似,孔乙己就是旧时代知识分子里的乌蝇,而乌蝇就是香港黑帮社会里的孔乙己。当我们带着对人物命运的思考再去看《旺角卡门》时,你会发现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刘德华的帅与张曼玉的纯,而是张学友的苦。当他吊儿郎当卖鱼丸时我们看到的是他的懒散,但未曾发觉他内心的不甘;当他把卖给父母的冷气机丢下山崖时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失败,但未曾体会到他内心的失落;当他最后撇下阿华独自冲向警局时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固执,但未曾感受到他那刻的解脱。这些场景在70年前的孔乙己身上也曾发生过:当他排出九文大钱买酒的时候;当他拿出茴香豆分给小朋友的时候;当他穿着长衫从不欠钱的时候。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有时只是换了一个名字出现在我们眼前。
最终,张学友凭借《旺角卡门》里的精彩表演获得了第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乌蝇一角也成为了香港电影史上最经典的角色之一。初次看乌蝇,你会觉得这是一个搞笑的旷世奇才,再次看乌蝇,你会被张学友鞭辟入里的精彩演技所折服,最后再看乌蝇,你会发现原来每一个卑微的小人物的背后都是无穷无尽的辛酸,就如同曾经的孔乙己一样。生活不易,向每一个挣扎中的小人物致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