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上大学被嘲浪费资源(52岁上大学被嘲浪费资源)

近日,一则新闻火爆全网:9月13日, 52岁的鲁新林来到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报到,他也成为该校历史上年纪最大的新生,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52岁上大学被嘲浪费资源?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52岁上大学被嘲浪费资源(52岁上大学被嘲浪费资源)

52岁上大学被嘲浪费资源

近日,一则新闻火爆全网:

9月13日, 52岁的鲁新林来到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报到,他也成为该校历史上年纪最大的新生。

新闻的初衷是宣扬“终身学习”,不料,却引来众多质疑的声音。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钧老师说:

“一个已经退休的人员,已经不属于潜在劳动力的范围,你让他上大学来修身养性不合适,属于教育资源的浪费”。

甚至还有恶言相向者,调侃鲁新林,“退休再来读大学,是把大学当成了养老院。”

面对众说纷纭,当事人心态倒是很好:“想找点事做,不想浑浑噩噩过余生。”他还有下一个目标——“专升本”。

每一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却因为年龄大,要被指责为“浪费教育资源”。

实质上,暴露了大家面对“终身学习”这一倡导,只能算喊喊口号。

而鲁新林坚守“终身学习”的信念,确实值得大家学习。不怯他人眼光,52岁重回校园的勇气也值得钦佩。

1 教育面前,机会平等

《论语·卫灵公》中有言:“有教无类。”

说的就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能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2001年,国家教育部门取消参加高考的年龄限制。

2014年,研究生考试的年龄限制也被取消,自此,高等教育的年龄限制被彻底打破。

接受高等教育,早已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

而鲁新林也并非第一个,在“天命之年”又“回炉重造”的大龄求学者。

2019年新学期开学,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系的辅导员,看着新生名单中杜得立的出生日期笑了:

“1965年,这都比我父亲还大上一岁。”

他的第一反应,肯定是电脑系统出错了。后跟教务处联系,才得知他的学生中,确有一位55岁的“老人”。

听到这个消息,辅导员很担心,不知这位“老同学”能否跟上年轻人的学习节奏。

没多久,杜得立始终认真、自律的学习习惯,彻底打消了他的担心。

杜得立不仅在班级里担任学习委员,还因为优秀的表现,荣获校级“三好学生”、“贵州省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全年级综合专业成绩排第一的他,还得到了中医学专业唯一名额的国家奖学金。

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中表明:“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大学是让学生研究学问、砥砺德行、提高素质和修养的场所,学校要始终秉持“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

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终身学习,人人可取。

那些嘲笑鲁新林“到大学来养老”、“浪费教育资源”的言论,只会暴露评判者对于“终生学习”的不求甚解,以及对于学习的消极态度。

2 终身学习,无关年龄

钱穆在《读书与做人》中说:

“所谓做人,是要做一个理想标准高的人。这须自年幼时即学做;即使已届垂暮之年,仍当继续勉学、努力做。”

学习乃人类的天职,“终身学习”正是做人的一项衡量标准。

无论是自我成长的需求,还是社会竞争的逼迫,

要想高标准地生活,“终身学习”是必须坚持到底的一件事情。

方汉奇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新闻史学者,也是新中国新闻学重要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1926年出生的他,经历过战乱、文革、劳动改造,无论是多么艰苦的条件,方先生从未放弃学习知识。

他撰写的《中国近代报刊史》,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等,都成为了新闻史学科扛鼎之作。

面对学生的钦佩,他谦虚地说:

“要当好老师就要当好学生。给学生一桶水,但老师要准备十桶水。

为了存贮“十桶水”,方先生花费半个多世纪的时间,

编辑了十万张新闻学资料卡片,为学生们织造了一张巨大的知识网。

方先生说:“学新闻的人就是怕落伍。

凡人类感兴趣的,我都感兴趣。”

他70岁学电脑,80多岁开微博,年近90岁玩微信,是同龄人中的当之无愧的“潮人”。

如今,96岁高龄的方先生,仍然保持着每天6点多起床,浏览各种媒介平台,下载并整理文章资讯。

每晚12点入睡,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用他自己的话说,“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终身学习”的真谛,在方汉奇先生这里展现得一览无余。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人生短短几十载,而知识却是无穷无尽的。

整日自我内耗,踟蹰不前,改变不了你的困境,

有限的时间里,怎样学到更多的东西,

是我们必须坚持“终身学习”,才能获得的奖励。

3 终身学习,永无止境

青年作家刘同说过:“腾不出时间学习的人,迟早会腾出时间来伤悲;腾不出时间思考的人,迟早会腾出时间来后悔。”

很多人不想学习,一旦离开校园,就立马放飞自我,恨不得把所有和学习有关的东西,全部“毁尸灭迹”。

殊不知,学习是一件滋润余生的事情,现在拒绝主动去吃学习的苦,终究被动去吃生活的苦。

黄征宇,英特尔任职过的最年轻董事总经理。2009年,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授权下,黄征宇成为白宫学者,担任国际开发署署长特别助理。

就是这样一位青年才俊,回国后仍不忘继续深造。

他用5年的时间,进修了“人生的MBA课程”。

这5年里,黄征宇拜访了20多位世界顶级专家,深度研习健康、情绪、思维、人际关系、职业规划、创富思维这6项的课程。

并根据这段学习经历,编写了《终身学习:哈佛毕业后的六堂课》、《思维故事:掌控人生剧本》等畅销书籍。

用他自己话来说,这是一段“英雄的征途”。

通过这次学习,黄征宇领悟到:一个人遇到问题,去找寻缘由,再解决问题,就是一个人内心成长的过程。

正是因为持续不断的学习输入,思维与认知不断有所突破,人生之路自然也越走越宽阔。

有书CEO雷文涛曾说过:“不断学习、不断精进自己,用成长对抗焦虑以及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社会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高新技术发展的速度,早已超脱普通人的想象。

如今的不进步,不是留在原地,而是被社会淘汰。

唯有保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在各种不确定地“袭击”中,稳住脚跟。

记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陈述了一个事实:

“一个人一生如果想要获得过人的成就,

注定与读书和终身学习形影不离。”

不管你是否承认,

无论哪个时代,

都会悄悄犒赏那些“终身学习”的人。

(封面图片来源——光明网,侵权即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