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徐霞客游记的人(徐霞客游记地名命名艺术)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摘要
《徐霞客游记》作为一部对地名学有重要贡献的著作,记载了数以万计的地名。文章从《徐霞客游记》所记地名使用修辞的命名艺术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关键词
《徐霞客游记》;地名;命名艺术
地名,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产物,是用来识别不同的地域的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和一般语词相比较,地名是具体的、个体的,一般语词是抽象的、类别的。李如龙先生认为“地名作为专名的一种,用来作为单一事物(地域)的指称。······和人名相比,地名的命名法更多地取决于人们所感受到的客观的情状,而不像人名那样更多地受命名者主观意图所制约······而地名就不同了,除了那些后起的年号地名、序号地名和寓托性地名之外,早期出现的地名,大多是反映了人们对该地有关自然或社会特征的认识和分类。换言之,地名的命名法固然也有某些主观意念的因素(后期尤其如此),但总是体现着更多的客观依据。”因此任何一个地方的得名,都有它的由来,都有一定的含意,往往和命名时的地理环境、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民族、风俗习惯等有关系。
《徐霞客游记》(以下简称《游记》)系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记载了总数约7400个的地名,并且对其中许多地名专名的命名取义,往往推本溯源,作出解释。这些解释有的取自文献资料,有的得于实地考察,或两者结合,多方推求一些比较复杂的专名语源。所记地名千姿百态,体现了思维的形象性、典型性、具体性,充满了艺术的色彩。综观《游记》地名之命名艺术,最大的特点是使用修辞。修辞是一种目的在于提高表达效果的运用语言的艺术。在《游记》中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谐音、用典等等,试分别论述之。
一、比喻
比喻俗称打比方,是一种表现力极强、使用频率极高的修辞方式。《游记》中使用比喻命名的地名十分广泛,非常成功。
《游记》中所记地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有高山峻岭、飞瀑流泉、平川丘谷、江河湖泽、奇洞怪石等等,这些千姿百态的地物形象作用于人们的头脑,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这种想象是由于两种事物形态的相似引起的。《游记》中用各具形态的动植物、事物或颇具情态的人物来给地物命名,使地物形象逼真。如鹦嘴峰:“盖正南而独高者为寨顶,顶又有石如鹦嘴,又名鹦嘴峰。”仙桃石:“所谓‘仙桃石’者,石小如桃形,在浅土中,可锄而得之。”巨鼠岩:“出洞门,望洞左削崖万丈,插霄临渊,上有一石飞突垂空,极似一巨鼠飞空下腾,首背宛然,然无路可扪。”杨梅石:“洞中产石,圆如弹丸,而凹面有蝟纹,‘杨梅’之名以此。”象鼻山:“而插江之涯,下跨于水,上属于山,中垂外掀,有卷鼻之势,‘象鼻’之称以此。”蟒山:“(都匀)郡西对蟒山······谓之蟒者,以峰头有石脊,婉蜒如巨蛇,今志改为龙山。”鸡公背:“土人指其东南峰上,有洞西北向,外门如竖而内可容众,有‘鸡公’焉,以形似名也。其洞东透前山,而此坞在其后,故曰‘背’。”这些地名都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命名的,这些地名实体的名称都是因势就形,想象逼真,给无生命的山、石、峰、洞、岩等以栩栩如生的动态形象,充分显示了《游记》运用比喻命名的艺术特点。
二、拟人
在《游记》中不仅用比喻命名地物,还用拟人的艺术手法命名地名,即赋予那些能够引起人们喜爱的美丽的山山水水以人的品质,使无生命无情感的自然景物具有人的生命、情感、意志和道德情操。
如佛手岩:“穹然轩峙,深可五六丈,岩靖石岐横出,故称‘佛手’。”这是因为岩石参差,像人手伸出,因以此命名。老人峰:“今又名为老人峰。上特出一圆顶,从下望之,如老僧南向,袈裟宛然,名为‘老人’者以此。”媳妇石:“所称‘媳妇石’者,江边一崖,从山半削出,下插江底,其上一石特立而起,昂首西瞻,岂其良人犹玉门未返耶?”妇女娘峰:“北山之东垂,有石峰分岐而起,尖峭如削,其岐峰尤亭亭作搔首态,土人呼为妇女娘峰。”新妇岩:“西北一峰如妇人搭帔簪花,俗呼为新妇岩······然兹山耸拨自奇,何必摹形新妇,托迹化人也!”等等,这些地名都是用拟人手法命名的,所发挥的想象力比起前面依据外表的相似的比喻命名更进了一步。这些被赋予了人的精神,注入了人的思想的地名,不仅使我们对这些地理实体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使人倍感亲切。
三、借代
在《游记》中利用地名和地物的相关关系来命名地理实体,这就是借代的命名法。这是在《游记》地名的命名中使用较多的修辞格。使用这类修辞命名的地名都来源于当地的自然景观,生动形象,别具特色。详述如下:
以地理实体的色彩命名的地名如雪洞:“既渡,南向行,水流于东,路循其西,四顾石柱参差高下,白如羊脂,是为雪洞。以其色名也。”白沙湾:“江流南抵其下,曲而东北行,抱此一湾,沙土俱白,故以白沙名。”漓江畔的画山:“有纹层络,绿树沿映,石质黄红青白,杂彩交错成章,上有九头,山之名‘画’,以色非以形也。”贵州白水河,为著名的黄果树瀑布所在地,“水流甚阔,每数丈,辄从溪底翻崖喷雪,满溪皆如白鹭群飞,白水之名不诬矣。”
根据水性、水质命名的地名如蒸水:“蒸水者,······谓之蒸者,以水气如蒸也。”浪石寺:“沿南小江岸又西行三里,是为浪石寺。小江中石浪如涌、此寺之所由得名也。”
根据植物命名的地名如:滇西顺宁、蒙化间有桫松哨,“以岭有桫松树最大故名”。“艻子,树名,昔有之,今无矣”,这是霞客在跨越赣湘之间的艻子树村时对村名所作的解释。此类地名还有桐柏宫、桃花坞、桃源、芙蓉山、莲花峰、漳树潭、桐柏山、芭蕉洞、葫芦嘴、梧桐隘、梅花岩、杨柳塘等。
根据动物命名的地名如白燕山:“山本小垅,乃天华之余支,寺僧建竖,适恰逢有白燕来翔,故以为名。”云南寻甸州治的后山,“昔多小黄蛇,故今以黄龙名之”。邓川州凤羽鸟吊山,“每岁九月,鸟千万为群,来集坪间,皆此地所无者,土人举火,鸟辄投之”。大理的蝴蝶泉,“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颠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
以特产命名的地名如芝山:“盖此即西山北走之脉,更北尽于潇、湘合流处,至此其中已三起三伏,当即志所称万石山,而郡人作记或称为陶家冲,或称为芝山······后因产芝,故易名为芝。”芝,为芝麻。此地盛产黄、白、黑三种。腾冲的硫磺塘村:“有桥架溪上。余讯大塘之出硫磺处······其色浑白,从下沸腾,作滚涌之状,而势更厉,沸泡大如弹丸,百枚齐跃而有声,其中高且尺余,亦异观也。”保山西北的玛瑙山:“一里转北,下临峡流,上多危崖,藤树倒罨,凿崖迸石,则玛瑙嵌其中焉。其色有白有红,皆不甚大,仅如拳······”
以产业命名的地名如醽醁泉、程乡水:“郴之兴宁有醽醁泉、程乡水,皆以酒名,一邑而有此二水擅名千古。晋武帝荐醽酒于太庙。《吴都赋》:‘飞轻觞而酌醽醁’。程水甘美出美酒,刘香云:‘程乡有千日酒,饮之至家而醉,昔尝置官酝于山下,名曰程酒,同醽醁酒献焉。’”外楮村:“下马岭南二里。为内楮村坞。又一里,为外楮村坞。从此而南,家家以楮为业。”楮,落叶乔木,树皮是制造桑皮纸和宣纸的原料。
以上这些运用借代命名的地名,通过换用一个反映地理实体特征的名称来表达,不但突出地理实体的本质特征,而且增强了地物的形象性,引发人们的联想。
四、夸张
夸张是《游记》命名地名的又一方式,它通过对事物的合理夸大或缩小,使地理景观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正如刘勰在解释“夸饰”(即夸张)时说:“壮辞可得喻其真。”这里所说的“壮辞”,就是夸大了的言辞;“喻其真”,就是反映事物的本质。用今天的话来说,所谓夸张,就是对所要表现的事物故意作言过其实的描写与渲染,使之大大超过其本来面目,但目的并不是要让人信以为真,而是通过夸大了的言辞来强调、突出事物的本质,从而使人获得深刻、强烈的印象。
《游记》中使用夸张命名的地名主要有:在《闽游日记》中多处描写的一线天:“攀踞其内,右有夹壁,离立仅尺,上下如一,似所谓‘一线天’者,不知其即通顶所由也”,“从此折入峭夹间,其隙仅分一线,上劈山巅,远透山北,中不能容肩”,“其峡两峰中剖,上摩层霄,中裂骈隙,相距不及丈,而悬亘千余尺,俱不即不离,若引绳墨墨线、墨汁而裁削之者,即俗所夸为‘一线天’,无以过也。”万年冰:“从台北直下者四里,阴崖悬冰数百丈,曰‘万年冰’。”一碗水:“下关半里,凿石坎停细流一盂,曰‘一碗水’,行者以口就而啜之。”云南今盈江的八关中的万仞、巨石:“西四关属蛮哈守备,自西北而东南:一曰神护,二曰万仞,三曰巨石,四曰铜壁。东四关······”。这些利用夸张构成的地名,使地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使人得到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同时也给地理实体增加了艺术情趣。
五、谐音
谐音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即“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作条件来表情达意、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由于种种原因,《游记》中有些地名用词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语词来代替,我们把这一类地名称为“谐音地名”。在《游记》中这类地名有两类:
(一)雅化地名
江西宜黄附近的荷玉山:“以何王二氏名何王山,后加‘草’、加‘点’,名荷玉山。”崇帧十二年八月五日,徐霞客经过云南顺宁府锡铅驿,写道:“按旧志作习谦,土人谓出锡与铅,作锡铅。”现在作习谦,在凤庆县西隅。这两个地名的用词就是利用同音词来代替的,是一种有意的雅化。
(二)以讹传讹地名
天子田:“其处小回成坞,西向开洋,水自山后转峡而来,可润可耕,名天赐田,而土人讹为天子田。”亦字孔:“石梁酉麓,有穴纷骄纵横如‘亦’字,故名其地曰亦字孔,今讹为亦资孔,乃土音之溷也。”高黎贡山:“所谓高黎贡山,土人讹为高良工山。”猪矢河:“半里,有数家倚坡间,是为猪矢河哨。‘猪矢’乃土音。此处为诸河之始,恐是‘诸始河’也。”
尽管谐音地名的产生与作为辞格的“谐音”不完全相同,不是为了“表情达意、增强表达效果”,但它也是“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作条件”的。在《游记》中出现的这类谐音地名,不管是雅化还是以讹传讹,根据这些地名提供的同音字,溯本求源,可以反映当时某地的语音特点,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语料价值。
六、用典
《游记》中有些地名是利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等典故来命名的。如白云山:“白云山初名螺拥山,以建文君望白云而登,为开山之祖,遂以‘白云’名之。”在今云南永平县的打牛坪:“有村倚北山坡峡间,庐舍最盛,是为打牛坪,相传诸葛丞相过此,值立春,打牛以示民者也。”寒山:“寒山者,郁林西北之望也。······《九域志》:越王陀遣人入山采橘,十日方回,问其故,曰:‘山中大寨,不得归。’因名。”银瓮滩:“上银瓮滩,滩东,尖崖耸削绝壁,有形如瓮。《九域志》谓:‘昔有仙丹成,遗瓮成银,人往取之,辄不得,而下望又复俨然。’”在今贵阳的南京井:“以其侧有南京僧结庐住静,故以南京名;今易老僧,乃北京者,而泉名犹仍其旧也。”得于人名的地名,如湖南衡阳附近的伊山,“乃桓伊读书处”;“谓昌黎公过此而始建者”的青草桥,又名韩桥;贵州的关索岭因关索得名,“索为关公子,随蜀丞相诸葛南征,开辟蛮道至此”;江西贵溪的象山,“乃陆象山之遗迹也”,陆象山,即陆九渊,自号象山瓮,人称象山先生。
这些利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来命名的地名,不仅可以提高地物的知名度,而且能使人感受到地物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的渊源,从而体现出中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在地名中的沉淀。
《游记》作为一部对地名学有重要贡献的著作,所记地名数以万计,这些地名不仅记录了自然和社会历史,而且展示了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的文化,表现了历史上的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寓存着许多生动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游记》给地名命名的方法多样,本文只是选择了《游记》中使用修辞来命名地名的特色,以此来体现徐霞客命名地名的艺术性。
来源:《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 第3期
作者:谢智香
选稿:何铂羽
编辑:邹怡思
校对:王 茜
审定:刘 言
责编:刘优华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