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的数字诗 有趣的数字诗
在古诗词中有许多标新立异的句子,今天简单聊一聊比较有意思的几首“数字诗”。我将分为两期两篇文章分别描写有趣的“数字诗”和爱情中的“数字诗”。“数字诗”可以说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不失深意且内涵风趣,有佳作更有趣谈。
清朝乾隆绝对是一个喜欢汉文学和诗词的皇帝,写的诗歌作品数量基本上可以跟《全唐诗》的数量相比了。数量虽有,可是质量是真的平平无奇,能真正让人记住的还只有那首“数字”诗: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据传最后一句还是身边大臣给补上的,更有意思的是,乾隆这难得一首“知名诗”,还不是他自己原创。这首诗最早出现在郑板桥的诗集当中,可以说诗的原作根本就不是乾隆所写,而现在网上常流传此诗出乾隆,其实也主要是对乾隆笔下众多诗歌的一种嘲讽。如若你非要说乾隆写过,那就把最后一句改成“飞入芦花都不见”吧。
郑板桥是清朝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尤擅画竹,一首《竹石》诗是学生时代必备古诗。不仅如此,他另外一首写竹子的短诗,同样是数字排开。数字虽多,但不显累赘,更是比那首《飞雪》多了几分描写实物的韵味:
一二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
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叠叠。
这首“数字”诗写的固然比的上《飞雪》,但说能登大雅之堂那还差很多的火候,不过有趣的是在往前几朝看,写类似的“数字”诗可是很多呢。如明朝诗人屈大均写过“桃三李四已成溪,六七花东八九西。一尺髻高愁堕马,五更衾冷怨鸣鸡”这可是将一到九拆开到每句中呀。屈大均拆开来写,也算是琢磨了下,但有些诗人就直接用“数字”开写。
唐朝诗人罗隐有一首诗,开篇直接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因为正好是正月初七所写,正好七个字完全凑齐了首句。宋朝有一位道长薛道光,似乎也是学了罗隐的风格,写了首“一二三四五,南辰对北辰”的诗句;元朝道长李道纯也写过“一二三四五,东南西北中”的诗句。
如果说运用“数字”最多的一种诗人类型,恐就是宋金时期的几位道人,上文提过的薛道光、李道纯也是著名的道人。
宋朝白玉蟾是生活在两宋之交,也是一位著名的道长、诗人,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位影响全国的名人。他最知名的一首诗是《早春》,写过“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些”。有意思的是白道长喜欢用“两三”、“三四”和“六七”常嵌入诗歌中。如“两三条电复无雨,六七点星微上云”和“三四声猿叫落月,六七竿竹呼起风”等等,而真正做到运用“数字”最多的道长还是全真教教主马钰。
说到马道长,想必很多人会想起金庸小说《神雕英雄传》中的“全真七子”之首马钰,其实历史原型就是全真教第二代掌门马钰。在小说中他为人宽厚仁和,救危济贫,现实中他也常告诫他人要和善。他所赠予别人的诗词,都会以“数字”罗列出来,以下是其中一首:
一道经花玉线。二轮日月烹煎。三车搬运入丹田。四海云游走遍。
五色霞光出现。六情变作青莲。七真攒聚性圆圆。八臂金刚伏善。
他还有一首《满庭芳》,上阕写的顺序是“一到十”,下阕是为倒序“十到一”。虽有宗教色彩,却也说明了马道长的文采:
一明玄理,二曜交宫。三才四象究穷。
通五彩霞光,来往清雨蒙蒙。
六欲七情涤尽,八衢流、运转回风。
九窍内,十分颠倒,显现真功。
十极晴空虚白,九重门开阐,金玉重重。
八色琉璃洞里,卧虎眠龙。
七宝花开六出,五方中、四位归宗。
三光照,二仪相从,一个神翁。
各道长的诗风和对数字的运用,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想必道教思想上对数字有着别样的依据,毕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纵观历代在诗词中有包含数字的作品有很多,但能说的上是上乘之作,通俗易懂又有意境的当属宋朝另外一位学道之人。
邵雍是为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儒学家,当然他还有一个身份。师从李之后,学习伏羲八卦终有大成,且著作的《梅花诗》,是能与袁天罡的《推背图》和刘基的《烧饼歌》齐名的一本“预言奇书”。邵雍除去《梅花诗》外,其留存至今最知名的那首五言绝句,也是最为有哲理和意境的: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相比于其他的“数字诗”,这首《山村咏怀》是最成功,读起来最朗朗上口的。全诗加入了一到九的数字,但运用的无一不自然。诗中没有多余的一个字,从量词“里、家、座、花”与“小路、烟、村、亭台、花”相互编织,寥寥二十字,就描绘成了一幅极其优美、朴实而富有朦胧感的山村景色。
在中国古代诗词里,有各种类型的风格,如若单个挑出来聊聊也是非常有趣的。“数字诗”是古诗歌中常用的一种写作类型,我相信还会有很多我没有罗列出来的。它既有魅力又不失风趣,你还知道哪些更具魅力的“数字诗”呢?
本文由“南窗问秋”原创,欢迎关注,一起追梦古诗词陶渊明:我饮酒时写过《饮酒》,我戒酒时更写过《止酒》
古代诗词下的“广而告之”, 有趣而又有深意
他是南宋的爱国志士,却为何著长文劝文天祥早早自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