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阳光下的水乡小巷(散文王亮古城的秋)

散文阳光下的水乡小巷(散文王亮古城的秋)(1)

散文阳光下的水乡小巷(散文王亮古城的秋)(2)

古城的秋

文/王亮

零陵,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岁月为它增添了许多神秘又赋予了独特的魅力。生于斯长于斯,自然对它有着一种如艾青所写“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般的情感。

它的过往、它的轮回、它的四季,都会让你觉得是一幅画,是一首歌,是一种让人心醉的体验。尤其是它的秋,总是来的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时候到了,该落的落、该红的红、该黄的黄……像一位温文尔雅的绅士,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帖帖,找不出一丝毛病。

谁要是问我:古城的秋像什么?我会说,它既没有小说般的跌宕起伏,也没有诗歌般的跳跃想象,倒像是一篇精致的散文,把四处遗落的美串联成一条璀璨的项链,镶嵌在湖湘大地上,流淌在潇湘二水里。

柳子街的青石板,最有秋的深沉,午后歪歪斜斜、零零碎碎的阳光跌落在上面,能让那滑润的黝黑里都透着历史的温度。飘起点毛毛细雨的时候就更妙了,烟雨成了最灵动的面纱,包裹住最美丽的朦胧,运气好兴许还会遇到一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穿着汉服或者旗袍,行走在古朴的石板路上,鞋底叩响心底封存已久的思念,又带着如秋雨一般的忧伤。

曾经的沿河街,最能体会到秋的况味,几条悠闲懒散的狗会躺在路中间晒太阳,任由收破烂或者鸭毛的师傅从身上跨过去,连眼皮都不抬一下。不过当“磨剪子嘞——戗菜刀”,这调子拉得悠长,还带着韵味的吆喝传来,它们都会不约而同的站起来,望着前方,可巷子里久久地只回荡着这高亢悠扬的声音,头顶的天空几朵白云慢慢飘过。

东山之巅的香枫,最有秋的神韵,挺拔的英姿俯视着零陵的一切,高山寺的晨钟和暮鼓之声如香炉里的青烟一样飘渺。听惯了木鱼的敲打和僧人的诵唱,600多年的轮回岁月,成就秋风里的洒脱。古城的秋,在这里宁静地听见心跳,触摸到心灵的深处,每一片枫叶都带着灵气。

奔涌的潇水,最有秋的包容,在金牛岭下百转千回,依旧不改大河向东的初心,孕育出一条流域最深的底蕴。在诸葛庙的码头畔,它诉说三国的风云和计谋;在愚溪桥下,它诉说柳子的孤独与寂寞;在萍洲书院外,它说见证了这里热闹又荒芜。秋天的它,温柔敦厚,没有泛起一朵浪花,似乎那向前的脚步也会留恋古城的芳华。这里所有的分分合合、春去秋来、爱恨情仇都被它洗涤的干干净净,月色下泛着银光缓缓流动。

古城的秋,自带诗意,行走在零陵不同的地方,对秋会有不一样的感触,也许是一片旋转的落叶,也许是一朵盛开的野菊,也许是一阵清凉的微风,也许是一段悠然的笛声……就能泛起涟漪,在你心里荡漾,浓浓的、稠稠的,不用刻意去搜寻,不用刻意去修饰和雕琢,吟咏零陵、书写零陵的诗句就蹦出来了……

散文阳光下的水乡小巷(散文王亮古城的秋)(3)

王亮,男,1986年出生,80后作家,湖南零陵人,《文学家》《文学欣赏》杂志社签约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永州市柳宗元研究学会理事,永州市零陵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客座教授,湖南科技学院柳宗元研究所研究员,现在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工作。曾在鲁迅文学院深造结业,已在各类文学期刊上发表文学作品30余万字,中学时代就被《全国优秀作文选评》杂志作为封面人物向全国推介,有作品《小树》被作为范文编入湖北写作研究院的写作教材。著有散文集《月色朦胧》,出版有小说《漩涡》,红色读本《雷锋的故事》入选中宣部向建党一百周年献礼的红色经典文学系列,2021年3月在长沙举行全国首发仪式,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众多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对雷锋精神有一定研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