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农民画家(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

4月7日,在一间大画室里,王宝珠和刘秀芬头碰着头,在共同创作一幅反映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生活的布面油画《交公粮》。王宝珠负责结构、线条,油画笔刷刷点点之后,一只只啄食的小鸟逐渐清晰起来,刘秀芬一边挤颜料到调色盘里调色,一边说,“我们不用像学院派那样揉颜色,想用红的就用红的,想用黑的就用黑的,我们和画家的用色不一样。”

王宝珠今年63岁,刘秀芬62岁,他们是夫妻,也是下苑村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

画的都是小时候农村那点记忆

王宝珠家种了6棵树,杏树、丁香、玉兰,算上树上开的,地下落的,小院里姹紫嫣红一片。小院有个屋顶带露台,烧烤炉还没收,头天晚上家里的房客画家黑子就在上面烧烤招待他的朋友。

王宝珠说,树都是2003年种下的,那时候家里住了一个培训艺考学生的老师,家里又开小卖部,经常就有画家们来买东西,接触多了,他也经常开着小面包车帮画家拉东西、带他们进市区看展览,798、中国美术馆经常去。

刘秀芬说,2004年,他们在画家们影响下尝试画油画,“当时怀疑自己,我能画吗?鼓励得多了那就试试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俩就画上了”。

写实农民画家(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1)

3月27日,王宝珠夫妇合作画《交公粮》油画。 新京报记者 陈杰 摄

画什么?怎么画?用什么工具?结构、线条、色彩,最初什么都不懂,画家们就给他们拿来颜料画笔,刚开始是在三合板上练,绷布、刷胶等基本技术都是从头学起。

刘秀芬说,他俩的画都有故事,都是小时候农村那点记忆,动物、村庄、人物,老头戴小毡帽头,外加想象。

比如想起年轻的时候在生产队里干活,看到母马带着小马,刘秀芬就画了《母子》;比如想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集体交公粮的场面,她就和王宝珠共同创作了一幅有车有马,有小鸟啄食的《交公粮》。

刘秀芬说,她觉得小鸟画得一点都不像,可黑子说,别动了就这样挺好。有其他老师说,不用像学院派那样揉颜色,我俩就随心所欲,想用红的就用红的,想用黑的就用黑的,和画家的用色不一样。比如画个小院里的景色,老师说,树得画底下,画中间不就不着地了。再画点小鸟、石头,指点几回,这结构、比例俺就懂了。

王宝珠对动物特有感情,尤其是小毛驴,十几年里从写意到写实他画了很多小毛驴。

毛驴没有固定的样子,王宝珠也不想画重样的,“我老想着创新,改变自己”,王宝珠说,最开始画的毛驴腿还是一顺边的,后来画着画着,一德国人看上买走了,“那是我的画去过最远的地方”。

“最早那会儿线条都画不好,我就看不上。一开始画觉得挺轻松,越画越难,老觉得画不像,看人家能画得那么细,我就觉得学艺术怎么那么难呢,曾经有一年半年都不敢画了。”

而在这次下苑艺术生活季的墙绘里,王宝珠画的小毛驴和小孩在形式感有了新的突破,脖子长、腿长、耳朵长、腰长的小毛驴背上坐了两个小孩,正悠闲前行。

艺术家们有时候会来家里串门,和王宝珠聊天、指点画作。这几年,王宝珠也主动上门,跟着雕塑家郑玉奎学捏陶艺,他用泥捏了一些马、驴、大鹅、鸭子,一开始不行,一弄好就塌,就光这点东西捏了一个月,郑老师还把它们放进窑里烧好了送过来。王宝珠一个不小心小鸭子的嘴被碰掉了,他立刻捧着就去了郑玉奎家,两人一边聊天,一边给粘好了。郑玉奎还叮嘱王宝珠,胶有颜色,用指甲多搓搓黏合处就好了。

画画是件让人高兴的事

王宝珠还是兴寿镇兴林绿源集体林场的护林员,他所在的护林队里有20多个护林员,主要负责数千亩生态林的养护工作,包括护林防火、种树、修剪树枝等。

林场距离下苑村一公里远,早7点半上班,晚上6点下班,一天工作8小时,中午休息两个半小时,可以往返回家吃饭和休息。

写实农民画家(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2)

王宝珠夫妇合作创作的第一幅作品。新京报记者 陈杰 摄

伙伴们说,你画画都够生活了,还来上班,多辛苦。

王宝珠说,画画的灵感就是来自生活和工作的体验,过去他工作,就是按要求做好就行,现在,他在工作中体验到了更多的乐趣。

他说,现在生态越来越好,很多动物都在林子里活动,还有各种各样的珍稀鸟类,林子里的各种花草也很多,这些都是他观察的对象,他不用像其他艺术家到处找地方写生,他的工作过程就是观察和写生的过程。

其他护林员因为有这样一位会画画的同事,平常的话题也多了起来,比如问王宝珠怎么辨识各种植物的颜色,什么是美的,怎样的才是美。

王宝珠说,就连修树枝也是不一样的,他说,修枝一是要利于树的成长,二是要让修出的树形自然好看,怎么剪,怎么锯,都有讲究。

下班回家,刘秀芬会跟王宝珠说,护林的时候弄点野菜回来,柳芽,荠菜、蒸点包子或者加点香油一拌,那叫一个好吃。

因为生活里的熏陶,王宝珠的儿孙辈也都爱画画,今年三岁的小孙子,老早就拿着画笔对着画布到处涂鸦,弄得浑身油彩还很开心。颜料、画框这些工具材料一年得花几千块钱,刘秀芬并不觉得心疼,因为画画是件让人高兴的事。

“画画的时候,人都变了,叫吃饭也不想吃就想画,有卡住的时候,晚上睡觉都翻来覆去地想,怎么能画得生动,画出来了心情就特舒畅”,刘秀芬说。

王宝珠说,艺术给人一种精神力量,一种追求,画好一幅画比你吃顿大餐更高兴,心里特满足。

从2004年到现在,从30厘米×30厘米的小画到展览用的大画,夫妻俩总共画了200多张画,被买走收藏的有几十张。798的美术馆、炎黄艺术馆都收藏有王宝珠的画作。

“能有今天都是艺术家把俺们带动起来,指点过我们的老师很多,田世信、李向明(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贾方舟(美术理论批评家、策展人)、郑玉奎、黑子、韩勇,俺们也都是在艺术家群里的,太荣幸了”,刘秀芬说。

写实农民画家(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3)

刘秀芬的第一幅油画作品《母子驴》。新京报记者 陈杰 摄

在油画家韩勇看来,王宝珠有一种天赋,寥寥几笔,视觉感就很强。刘秀芬的画装饰性强,生活气息浓厚。

“最开始,村里好多人说,你还能画画?这画的什么呀,伸胳膊拉腿的。那时候还有五六个村民也在村老年大学里学画水墨画,但没怎么坚持下来。总的来说,这二十多年来,90%多的老百姓还是见识得多了,理解得也多了,也逐渐有自己的好看难看的意见了”,刘秀芬说。

在刘秀芬心里,下苑村是美丽乡村,在北京市都有名,垃圾分类弄得特别好,还有那么好的艺术家资源,有房租村民收入也不错,村子在各方面都领先。

“俺自己都觉得成功了。老师能画画能卖钱,咱们也画也能卖钱。我要说,农民要像俺俩,村里有十个八个的,下苑村就更不一样了”。

新京报记者 刘旻 编辑 胡杰 校对 薛京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