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百年厦大(请回答1957六十年前的)

走进百年厦大(请回答1957六十年前的)(1)

转眼间,厦门大学2017级新生已经入学报到了。

那你可知道,多年前的新生入学又是何等模样?

就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杨国桢教授带我们一起走进60年前的厦大,共同体味60年前厦大学子的学习生活和心路历程吧!

1957年7月,17岁的我从厦门第一中学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厦门一中开具的毕业证明书上有我的照片,一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模样。

走进百年厦大(请回答1957六十年前的)(2)

走进百年厦大(请回答1957六十年前的)(3)

那时候的我太幼稚,没什么心思,而且当时也缺乏“入学全攻略”之类的指南,不知道大学、专业有什么等级,如何报考,只凭自己对文学史地的爱好,选择学校、填报志愿,考试完毕自我感觉颇为良好,高高兴兴地回老家龙岩玩了一趟。

8月27日,收到厦门大学录取通知书,我荣幸地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彼时,装有通知书的是福建省统一印制的“牛皮纸小信封”,由学生报考时自己填写考生姓名及通讯地址,录取时,还需在发件栏上盖以大学名称和校址的印戳。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信封,不知为何我没有将其丢掉,便悄无声息地在我的书堆里躺了六十年。

走进百年厦大(请回答1957六十年前的)(4)

封面贴的是一张纪念邮票,当时我把它剪下来集邮

走进百年厦大(请回答1957六十年前的)(5)

落地戳日期是57.8.27,厦门当地的信应当是朝发夕至

那个时候的厦门,是中国东南的海上小城,全市人口仅56万,地处海防前线,几乎没有什么大型建设。1957年1月成立的厦门市公交公司,只有营运公交车6辆。是年4月,鹰厦铁路通车,首列客车才抵达厦门。

我们入学的时候,厦门大学共有九个系,文科中文、外文、历史、经济四系,理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海洋五系,招收本科新生703人(海洋系只招3人)。加上老生,全校学生近3200人。

9月12日,新生报到。我是本地新生,家住大同路,来厦大报到时,独自提着一个小藤箱,内装录取通知书中要求的材料和若干生活用品、换洗衣服,就近叫了一辆三轮车,沿镇邦路、水仙路、同文路、民族路、大学路到厦大医院,抄小路来到厦门大学办公大楼——群贤楼,才知道新生报到在工会俱乐部(后拆建为今建文楼)前,遂折往。

走进百年厦大(请回答1957六十年前的)(6)

当天新生报到的程序是这样的

走进百年厦大(请回答1957六十年前的)(7)

厦门大学迎新组发给每个同学一张程序单,由新生依序到各科摊位办理报到手续,先到教学行政科交准考证、录取通知书、学历证件、在职干部离职证件、相片6张;二到事务科交户口转移证;三到校产科分配宿舍;四到膳食科交粮食、油供应转移证和膳费;五到团委会交团员转关系证件。每科手续办完后都要由各科盖章,程序单由同学自存。

我按程序单办妥手续,单上盖了各科经办老师的私章,校产科老师填写了分配宿舍号,团委会收件人只画了一个钩号。这份新生报到程序单可证当年行政干部依规办事的认真与负责。我保存下来了,也许它是当下惟一存世的“文物”了。

走进百年厦大(请回答1957六十年前的)(8)

当年,我们班上有48位同学,加上复学的4人,共有52人,但与1956年级招生三个班103人相比,减少了近一半。同学除来自华东地区上海、浙江、福建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外,有几位调干生,年龄最大的30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四分之一是华侨学生,分别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然而,令许多男生失望的是,全班总共只有三位女生,而且都已经成家了。

报到后,由老生引路至宿舍,女生住丰庭第一楼,男生住芙蓉第五楼。丰庭第一楼距工会俱乐部只隔了一条马路,是1951年建成的三层女生宿舍。芙蓉第五楼坐落在芙蓉第四楼的后面,是1957年新建的男生宿舍,呈长方形一字排开,共3层,被2个4层前后突出的端头分为3段,每个房间住6~8人。每层中段有个中厅,可供学习或开会之用。两个突出的端头与宿舍成十字形,配上楼梯和浴室、卫生间,外墙白色花岗岩条石,衬砌红砖,红白两色相映交辉,当时的楼前则是一片空地。

走进百年厦大(请回答1957六十年前的)(9)

芙蓉第五是我们展现青春活力的起点

这是当年全班同学在芙蓉五楼下空地与老师的合影

9月15日,我的户口正式移入厦门大学,此后从学生集体户到教工集体户再到居民户,只在校内移动,至今未曾迁移出去过,成就我与母校一个甲子不离不弃的奇缘。

走进百年厦大(请回答1957六十年前的)(10)

厦门大学是1921年华侨领䄂陈嘉庚先生创办的。他眼光独具,选中厦门岛五老凌云、面向海洋的风水宝地,奠下“南方之强”的基石。1924年9月思明县公署布告,核准厦门大学用地界址:“西自中营炮台旧址起,缘埔头山、峰巢蒂山越澳岭、赤岭而上鼓山以达五老山之极峰为界;东南自西边社起,缘和尚山后河越覆鼎山、观音山后过官后山许坪钟山汇;西东界线于五老山之极峰为界;南至海为界。”早期建设仅利用了演武场范围的四分之一,以群贤楼群为代表,正如鲁迅所言:“一排洋房建在沙滩上”。1953~1955年,陈嘉庚主持建设了以建南大会堂为中心的建南楼群,和男女学生宿舍芙蓉楼群、丰庭楼群,成为新厦大的地标。

厦大校园本无围墙,也就没有正式的校门。进出口有好几个,并无专人管理。在我们入学前些年,在北村对面通往同安楼的路口,建了一座混凝土的校门。从厦门市区到厦大的公交车,从蜂巢山下来,一眼望见校门,就知道厦门大学到了。下面这张厦门大学远景照片,展示的便是当年的风姿:

走进百年厦大(请回答1957六十年前的)(11)

最前面的平房是北村厦大工农速成中学的教室,马路对面白色的建筑就是校门。校门后有一条沙质马路通同安楼,即达厦大的行政中心群贤楼。最后一排大楼是以建南大会堂为中心的建南楼群。左边是学生宿舍芙蓉楼群。校门以内是一大片的农地和空地,现在看来,校主陈嘉庚先生是用校门的形式立地界,保护厦门大学的土地权益。但因为厦大公交车站设在大南路口,很少有人倒退回去,通过这座校门进入学校,渐渐显得孤单寂寞,最终被废弃。尽管如此,投奔厦大的学子,仍视它为厦门大学的标志,是我们身份的证明,在这里留下印记。我们在厦门大学校门留下的合照,也因此成为历史的见证。

走进百年厦大(请回答1957六十年前的)(12)

大一是我们的金色时光,学生生活十分美好,我们吃在芙蓉第二楼边的竞丰膳厅,膳费每月8元,菜色丰富而便宜,分装在小碟子里,一份有三、四种,任人挑选,早餐4分,中晚餐8分。早晨起床有免费的豆浆饮用,膳厅工友把一大桶豆浆送到每座宿舍楼下,由同学自取,每人一瓢。上午课间操时还有免费豆浆,由工友送到教室楼下。可惜好景不长,第二年这种待遇就被取消了。

此时,“反右斗争”已经告一段,历史系老师没人被打成右派,虽然政治运动频繁,教学还是正常进行,让我们初识入学的门径。我们的老师,有厦门大学第一届(1926年)毕业生林惠祥教授和叶国庆教授。他们成名较早,是历史系元老级人物,事实上,这时的他们也都才50多岁。

林惠祥教授大学毕业后赴菲律宾留学,1928年获人类学硕士学位。他是中国人类学的先驱者、中国东南田野考古的开拓者、中国现代研究台湾的开拓者,集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考古学家于一身。1935年,34岁的他就任过厦门大学历史社会学系主任。1950年为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1953年出任人类博物馆馆长,1956年兼任南洋研究所副所长,二级教授。我们在参观人类博物馆时见过他,听说他要开考古学通论的课,大家都特别的振奋,我还特地买了一本《考古学通论》来读,不料还没等到听他的课,便传来他1958年2月13日逝世的噩耗,我和同学们还一起参加了在风雨球场举行的追悼会。

叶国庆教授大学毕业后,于1930年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研究部研究生,师从顾颉刚、许地山教授,与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同学。1932年返校任教,是先秦史方面的专家,1945年代理历史学系主任,1949年任历史系主任,1958年,在林惠祥教授逝世后,接任人类博物馆馆长。

人类博物馆馆址是1923年建的博学楼,厦大早期的学生宿舍,1953年改设为人类博物馆,是我们向往和崇拜的厦门大学历史学地标。当年我班同学还陪同到校联欢的杏林纺织厂女工到此参观。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厦门大学几经扩建,我们心仪的校门,留下我们大一青春记忆的芙蓉第五、丰庭第一宿舍,竞丰膳厅,早已化为尘埃,或被新建的楼房所取代,只有这座人类博物馆,容颜依旧,诉说那昔日的荣光。

走进百年厦大(请回答1957六十年前的)(13)

历史系主任傅衣凌教授时年46岁,是本校第九届(1934)毕业生,1935年东渡日本,留学法政大学研究院。中国著名的明清史、社会经济史大家。1950年回母校工作,1952年起,出任历史系主任。在新生入学的大会上,傅衣凌先生介绍历史系的专业特色和教师阵容,鼓励我们好好学习。他说话福州腔很重,具体怎么说已记不得了,后来他代表历史系提出“北上燕京,南下广州”的口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赶超北方的北京大学、南方的中山大学,让我们青年学子热血沸腾,心向往之。

韩国磐先生是青年教师的佼佼者,中国史学界的后起之秀,本校第二十届(1945)毕业生,1946年任厦大历史系助教,1956年37岁升为副教授,已出版著作多种了。

走进百年厦大(请回答1957六十年前的)(14)

我本来就没有专业对口不对口的想法,了解了老师们的成就,不禁肃然起敬,更钟情于历史学专业,一心一意,毫不动摇。我用菜票换钱买来傅衣凌老师的《明清时代商人及其商业资本》、《明清江南市民经济试探》、韩国磐老师的《柴荣》、《隋唐的均田制度》、《隋炀帝》等书来读。在他们指引下,我走上治史之路,六十年如一日,从未停歇。

走进百年厦大(请回答1957六十年前的)(15)

作者:杨国桢,厦门大学教授、人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原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17年4月获厦门大学南强杰出贡献奖。

走进百年厦大(请回答1957六十年前的)(16)

厦门大学

作者:杨国桢

走进百年厦大(请回答1957六十年前的)(1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