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阑鸟鹊相争处林下真僧在定中(坐看黑云衔猛雨)

夜阑鸟鹊相争处林下真僧在定中(坐看黑云衔猛雨)(1)

夏雨是我见过最不可思议的奇观。

它总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我身边的景物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眼见白云飘飘闲逸在天上,闭眼之间已然乌云密布,裹挟着不知从何处携来的沙尘,排山倒海般袭过,待云销雨霁,眼前清明,只见一地泥泞,方才那急骤的暴雨早不知何处,偶闻阵阵雷声,在阳光下营造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委实可恶。

故此,借前人之语来总结一下它的特点吧。其一,我觉得这该是它最主要的特点,来得急。这里所说的急,有急切之意,说下就下,毫无喘息之时,更主要的还是其雨下得很猛烈,豆大颗直愣愣从天而降。

首先它先惊了词人杨万里的误入藕花深处的美梦。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杨万里《昭君怨·咏荷上雨》

西湖水波,菡萏清香,一一风荷,忽被惊扰,起先还是会恼烦的。但南柯一梦,梦虽美,却不实,倒不如在簌簌作响中欣赏池塘中的一页光景。于是这急雨倒变成了梦境与现实沟通的桥梁,且只有急雨才能唤醒词人,细雨、微雨都不行,他以一“打”字来形容其猛烈,最适不过。

夜阑鸟鹊相争处林下真僧在定中(坐看黑云衔猛雨)(2)

而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中是这样形容夏雨的: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观察事物非常细致,概括能力也极强,譬如《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他虽没有点明是暴雨还是微雨,但是凭借一“空蒙”我们就可以判断此雨必定不大,若雨极大,那么那若隐若现的朦胧山色便无法很好地去表现出来,这一处说不通,三四句就不好去概括。

所以在望湖楼醉书这首诗里,他不是刻板地去写夏雨是如何抵达、如何展现在大家面前,也并没有借助长篇大论,只以“白雨跳珠”四字就充分概括完毕,凝练之强,不愧为大家。怎么看这四个字呢?他为什么不说暴雨跳珠,也不说急雨跳珠呢?明明都可以说出夏雨特点,却要用“白“字呢?

夜阑鸟鹊相争处林下真僧在定中(坐看黑云衔猛雨)(3)

其实雨滴本身是无色的,只有当其下得急切、猛烈之时,这时就会产生其是白色的幻觉,它们争先恐后般降临在人世,都想抢夺人间一席,于是挤压掉空气,放任自己钻入,不留一点空隙,似白练般从天而降,用“白”字不仅与“黑云”对称还概括了夏雨的特点,这点就非常妙。而雨落下时,只有力度之强,才会有“跳”这一后续,毕竟细雨、微雨,没有力度,从天到地就只是一条线,而夏雨不同,它落下时后劲很大,需要反弹一下才能真正与地面相汇,反弹时不可能都按照各自的轨道去涌入,杂乱无章,于是就有了“乱入船”这一幕。这些都是苏轼观察到的,以最实际的语句写出,简单易懂却画面感极强。

基于此,文人写夏雨时就爱用“打”“跳”之类的动词,譬如“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中的“滴碎”,“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屋漏不可支,窗户俱有声”中的“倾”,“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的“喷”。都不必见物,只在书中窥见这些动词,当日雨之状、雨之力、雨之大就可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而看志南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中的“沾”,便只觉轻柔,其区别就像执铁板高唱“大江东去”的关西大汉与执红牙板高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十七八女孩儿。一个粗犷一个温婉。

夜阑鸟鹊相争处林下真僧在定中(坐看黑云衔猛雨)(4)

第二个特点便是收得快。刮雨时,仿似世界末日,整个苍穹阴云密布,一层一层叠加,笼盖着四野,强风呜呜作响,房屋在雨幕里,显得如此孤苦伶俜,只需几分钟,水便能淹没脚踝。当众人绝望地准备投降屈服于其下时,它又瞬间收住,若非一地凌乱,根本无法判断其是否来过。

前人诗词中便有这方面的描写: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崔道融《溪上遇雨二首·其二》

前面稍微提了一嘴这首诗,现在我们来好好看看。仔细看,这首诗写得真的很妙,也很形象。起先诗人自己是作为旁观者来看这场夏雨的,他看着浓浓的乌云被风吹起,携着猛雨向前方山头袭去,抵达地方,瞬间喷洒,乌泱泱一大片,笼罩着整个山头,如同仙人渡劫一般,只有恐怖和战栗。好在诗人离那座山头很远,他只需站在晴光里,看着远处的黑暗。夏雨毕竟是夏雨,雷厉风行,正当诗人“幸灾乐祸”时,头上的晴空早被云雨覆盖,他惊讶地望向远方,只见斜阳温柔地洒在山头,晚霞烂漫,延展在四周。之后怎么样,他没有写,我相信,他绝对淋湿了。这便是夏雨的特点,下得猛烈,收得也极快,不给人任何放松的机会。

夜阑鸟鹊相争处林下真僧在定中(坐看黑云衔猛雨)(5)

这个不能说是夏雨的特点,但是我们也可以说说,雨后四周的风景真的会变得特别漂亮。庭院积攒的泥水会悄悄退去,空中也会弥漫股清新的滋味,夏雨的冲刷会降低多日来的高温。雨收得很快,毫不拖泥带水,故此雨后总是显得很平静。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雨后,池塘会特别平静,澄净的水面映照着天上的云,周围的野草经过雨水的洗涤,绿得更加清新,蛙声跃起,此起彼伏进入耳廓,营造出岁月静好之感。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陈与义《雨晴》

雨前,天昏地暗;雨中,地崩山摧;雨后,万籁俱寂。云层不再随风飘动,而是静滞在水滩上,鸟类在墙头用喙梳理湿哒哒的羽毛,万事万物没有交流,都在自己的领域完成自己的事情,有条不紊,泰然自若。夏雨猛烈,一任其洗尘埃,冲掉我们与天空的阻隔,让星光也能为我们所赏。

夜阑鸟鹊相争处林下真僧在定中(坐看黑云衔猛雨)(6)

不过,它还有一个特点,那便是气势足。夏雨和春雨秋雨都不同,它的派头是最大的,它先派风伯为其开路,在其吹拂下,乌云一步步吞噬掉洁白的云彩,遮掉天空的最后一缕光线。再派雷公电母为其制造声响,雷声千里之外都能听见,而闪电硬是将天空撕开一道口子,如同鬼魅做舞,举行声势浩大的仪式。这时,夏雨才会勉为其难为天地降下甘露,此前所有的盛举都是为了它的来临。

猛风飘电黑云生,霎霎高林簇雨声。

夜久雨休风又定,断云流月却斜明。

——韩偓《夏夜》

狂风、闪电、雷鸣是必不可少之步骤。有时候,雨退了,在烈日下,天空还依旧传来阵阵雷声,仿似恭送其离开,为其奏最后的乐章。

出云裹沙,翻山越岭。众人听得窗外雷声大振,妖风作响,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窗纱响处,鸟声清脆,余风提染翠湿藤,轻叩帘摆,探头望去,夏雨不在,而骄阳依旧,仿似未来。(借用《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一节,来戏说夏雨之特点。)

-作者-

盈昃,一个爱诗词、爱江南的人。幻想是“且放白鹿青崖间”,愿望是“一生好入名山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