骷髅幻戏图古画(骷髅幻戏图宋朝)

很多人都知道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是风俗画的巅峰之作,实际上宋代的风俗画题材十分丰富,比如本篇要说的《骷髅幻戏图》。

  • 《骷髅幻戏图》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团扇画,纵27厘米,横26.3厘米

骷髅幻戏图古画(骷髅幻戏图宋朝)(1)

这幅画初看还以为是现代作品,画风实在是有些“迷幻”,实际上是由南宋画家李嵩所绘。后世研究这幅画的人很多,但大多都未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如明代顾炳在《顾氏画谱》中说:“观其骷髅图。必有所悟。能发本来面目意耳。”然而所悟为何呢?

骷髅幻戏图古画(骷髅幻戏图宋朝)(2)

也就是认为这幅画暗示的是民间的疾苦。这幅画的构图其实很简单,可以在中央一分为二。画面左侧,李嵩用密线重墨勾勒出一大骷髅、一小骷髅及一位正在哺乳的母亲,在他们的身侧还有一个货担。画面右侧,则有大块的留白,只一婴孩与一母亲。画面右侧的婴孩显然是被小傀儡吸引住了,正欲伸手去够小傀儡,身后的母亲却欲拦阻。为何拦阻呢?实在令人费解。

不过,仔细去体会这幅画,这幅画的主角似乎是小傀儡,画中布局它是妥妥的c位。大傀儡目光注视着小傀儡,有种大傀儡反被“小傀儡”操纵的感觉。哺乳妇人的目光也是注视着这一侧。小傀儡的对面,婴孩完全被小傀儡吸引,身后妇人也是向着小傀儡的。小傀儡不仅吸引了画中其他人的注意力,似乎也牢牢的抓住了观者的目光。然而,作者到底想通过这幅图来表达什么呢?

骷髅幻戏图古画(骷髅幻戏图宋朝)(3)

有人认为是显示了佛教里的“生死轮回”。画中大傀儡与小傀儡是“死”,婴孩代表的是“生”,左右画面界限分明。画面中心就是生与死的界限,所以,画面右侧小孩欲够小骷髅才会被妇人制止。这样的观点是有些道理的,因为作者本身“精工人物、佛像”。若说作者受到了佛教生死观念的影响而作此画倒也不稀奇。但是这种观念整体来看也有些牵强。

李嵩(1166-1243),宋代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为木工。后为李从训养子,并随之习画。历任光、宁、理三朝,画院待诏。工面人物、道释,得从训遗意。

宋代流行傀儡戏,甚至还有水上傀儡戏。图上的这种名为“悬丝傀儡戏”。悬丝傀儡戏,起于汉,兴于唐,盛于宋。不单单是一项娱乐游戏,还可消灾祈福。这也是它的本意。只是后来渐渐的趋于世俗化了。所以,画中的傀儡倒也不奇怪。只是为何操纵小傀儡的是大骷髅,而不是一个人?

骷髅幻戏图古画(骷髅幻戏图宋朝)(4)

《货郎图》局部

有人认为画中的大骷髅可能是一位货郎。身旁的货担就是证明。我比较赞成这种看法。实际上这幅画的作者李嵩也有名为《货郎图》的作品。比较这两幅图,实际上是一个构图,只是《货郎图》的人物更多。《骷髅幻戏图》更有戏剧化。

骷髅幻戏图古画(骷髅幻戏图宋朝)(5)

这两幅画的左侧都是货郎与一照顾婴孩的妇人,而右侧都是一妇人兼优婴孩,并且右侧婴孩同样是受到了左侧货郎的吸引。所以,我认为《骷髅幻戏图》应该是作于《货郎图》之后的。

看一下大骷髅的形象,穿衣并且头上还带有幞头。其形象与唐《太平广记》中的一则与骷髅有关的故事类似:“止有幞头布。掩然至地。其下得一骷髅骨焉。”或许,李嵩正是读了《太平广记》并受此影响而作大骷髅也未可知。

在这幅画的对幅有黄公望的《醉中天》: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寻一个小样子把冤家逗。识破个羞那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单堠。

这幅画是扇面画,且画中人物并未露出任何痛苦的神色,必定是有某种美好引申含义的。要知道宋代流行一种“婴戏图”,表达的是求子,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从《货郎图》中可以看到作者的这种意图。所以,《骷髅幻戏图》很可能也是这样一幅寓意美好的图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